他曾在七名“实验材料”上做毒物实验,其中一人喝下含有一分克海洛因的稀粥后十五分钟死亡。
大量事实证明,第1644部队用活人做过细菌实验。
然而,究竟有多少无辜的中国人被残暴杀害,至今未可知。
从焚尸炉里的骨灰和地里挖出的人骨头表明,被残害的中国人是大量的。
由于日本军方没有公开关于1644部队的档案,追踪有关侵华日军第1644部队的史料相当不容易。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一七章。灭绝人性的掩盖
一。
“特殊谋略”中的“撒毒谋略”以调查结核病,检查大便、防疫注射等为名实施撒毒,同时详细列举了“半盲目的撒毒法”,“身体骨节软化撒毒法”“改良的催泪瓦斯”等一些灭绝人性的撒毒手段。
以及如何通过水域,空气,食物,农作物,蚊蝇等途径传播毒菌。
日本人在战时的细菌武器使用是非常秘密的,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违反国际法的。
细菌武器也很容易做到秘密使用,有一份档案中说到,把细菌放在热水瓶里,派汉奸潜入各地投放。
犯人总是遭到惨无人道的实验。
如果犯人受到致命菌传染后又痊愈了,那他也免不了接受第二次;第三次的实验,直到受传染折磨致死。
国民政府还是很会搞情报的,汪伪政权里也有人把情报弄出来。
对于细菌战,日本战争期间是掩盖,战后也是掩盖。
日军1644部队又尝试把各种细菌投放到难民早上吃的稀粥里,但因为中国人习惯吃热食,细菌容易被烫死。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日军就向东京军医学校报告,并从那里专程运来了沙门氏菌,在难民营使用。
具体的方法是,早餐时先在厨房里把刚刚煮好的热粥停放一会儿,使温度下降到一定度数,然后再把细菌放进粥里,趁当地工作人员还没来上班之前,把已经投放了细菌的热粥送进难民营,让难民们食用。
二战期间,日本和苏联签订过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军方一直到战争最后时期,都希望苏联不出兵。
大本营一直在同盟国之间调停,使日本能够保护在中国大陆占领的既有利益,但是苏联人后来终于出兵宣战了。
当时日本内阁开了最高会议,要把细菌战掩盖下来,因为细菌战战争责任的追究的话,就追究到日本的昭和天皇,为了维护国体,就必须隐瞒细菌战。
如果国际社会知道了,就要追究天皇的责任。
所以日本细菌部队提前就销毁证据,把建筑物炸了,资料烧毁,把设备扔到江里,当时部队准备逃跑的时候,最后一任部队司令阿南对近千名部下训话,说,如果谁敢把部队的事情说出来,到天涯海角我都要追。
二.
巍巍大巴山,峰峦奇峭,石笋成林,植被丰茂,林木秀丽,鸟语花香,秀水纵横,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步步风光景色迷人。
每到春夏时节,漫山遍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望一眼都叫人心醉!
在这盛开的花儿中,最引人注目和最惹人喜爱的是杜鹃花,团团簇簇,灿若云霞。
朦胧的月色之中,孙跃明率部成一路突击队,在蜿蜒的山道上不停息地飞速前进。
曙光中的葫芦坝,充满了战争即刻降临的气氛。
一群群战马掀起沾雪的尘土,把青山环抱的葫芦坝闹得烟雾腾腾,四面八方奔驰着骑兵,步兵,炮兵。
数万日军在司令松本的率领下直逼巴山南麓,准备越过巴山对战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
敌人采取了“空山”毒计,强迫山中的群众定期全部撤离,而被驱赶离乡背井的“山民”达62户。
鬼子大肆杀害与决死队有联系的群众,割离决死队与群众的联系,切断决死队的粮食与消息来源。
接着“筑碉,储粮,合并”,步步为营,逐步缩小包围。
同时进行“政治说招”,动摇队员们抗日军心。
决死队由于有较丰富的物资储备,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周旋,不断打击敌人,夜袭哨兵,后勤班,摧毁敌人后勤补给,使敌人“空山”围剿失败。
而驻守在巴山的抗日先遣决死队只有不到八千人,如和日军正面交锋肯定以卵击石,决死队长周子枫只好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于巴山的各个障口,与日军展开了游击战。
他们被敌人密集的火力压缩在低洼处,象无舵的船一样,在巨浪里荡来荡去。
炮弹在战士们中爆炸,手榴弹在战士们头上开花,受惊的骡马飞腾而起,有的战士被踩死在铁蹄下。
战士们只得利用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作为临时掩体,向敌人射击。
敌人死了一片又冲来一片,决死队的战士且战且退,阵地逐渐压缩。
敌人一颗炮弹呼啸着落在麦场门*炸。
这里是战区通往后方的惟一要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和复杂,残酷的环境中,“黑狼”突击队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战斗历程和惊人的智慧是激动人心的!
功绩是永不磨灭的!
冲啊,同志们,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
一营长一跃而起,战士们跟着他,个个象下山的猛虎,入海的蛟龙,龙腾虎跃与敌人短兵相接,白刃格斗。
战士们一个顶十个地左砍右杀,眼看就要冲出重围。
突然,敌人无数挺机枪猛烈地打来。
敌人敢死队疯狂到了极点,看到决死队快突出来了,便把机枪集中,不管阵地还有多少个他们自己的士兵,一阵狂射烂打,鬼子们和决死队战士都一片一片地倒下。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
民族解放战争的烈火;淬砺出新的精神风貌和新的思想理念;呼唤着地处西南边陲的中华儿女迅速觉醒保家卫国。
第一一八章。危险的环境侦察
一。
20余米高的垂直山崖,是战士们攀登突击的地方,4条绳子从山崖顶部垂下,其中两条是攀登的主绳,另两条绳子作为保护。
由于作战任务需要,好的身体素质必不可少,突击侦察兵的行动也异常艰苦。
侦察兵每天早饭后,先要进行5公里越野急行军。
他们的越野与众不同,不仅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身上还要带着近20公斤重的装备。
突击侦察兵主要在敌后进行抗日工作,为了保护各自的安全,通过在脸部抹油彩进行伪装必不可少。
该地区群山环抱,沟深谷窄,洞穴繁多。
沿江的公路穿行其间,蜿蜒曲折。
公路北侧是重叠的石山,参差耸立,南侧是绵延起伏的山陵,层林茂密。
整个地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素有“天险”之称。
日军多利用天然石洞,坑道和掩蔽部设置明暗火力点,构成交叉火力网。
其阵地前沿及主要道路,山隘口都布有防坦克。
防步兵地雷,埋有竹签,铁蒺藜,还大量设有鹿砦,陷阱等障碍。
敌人企图依托工事,障碍,凭险固守,阻止抗日军队前进。
战士“化妆”使用的是野战油彩,要根据所处环境不同,调出所需要的颜色,抹到脸上。
战士们赤手抓住绳子,身上扣紧绳上的保护锁。
别看这个锁样子不起眼,但却有很大作用。
该锁内部是空心的,将绳索从其中穿过。
锁的一面“长”着一排小锯齿,看上去像狗的牙齿。
战士们因此把保护锁也称为“狗牙锁”。
这些小锯齿作用可不小,战士不动的时候,锯齿会和绳子紧贴,战士向上攀登的时候,锯齿所在部分会翘起,“狗牙锁”也会沿绳子上行。
当战士遇到危险失控时,锯齿会紧紧咬住绳子,防止战士突然坠落。
只见战士们咬着匕首,双手紧紧抓住绳子,双脚蹬住崖壁开始攀登。
女子突击侦察兵可谓是“兵中骄子”,她们每个人除了有过硬的攀登技术外,侦察技术;捕俘技术也是必修课。
而由于侦察兵以少数人作战为主,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于倩倩; 米丽华; 何雪莉;唐小婉; 周美娟在训练中,教员要求她们对枪;炮等武器装备都要会使用。
战士们踩着崖壁迅速上到崖顶,整个过程只用了8秒钟。
当来到“日军”控制区时,要想捕获“日军”哨兵,靠的就是“功夫”。
二.
突击侦察组按预定计划从隐蔽的山洞出发,向预定地点潜入。
当天晚上,天空漆黑一片,他们一个紧挨着一个,摸索着前进。
行至峡谷附近,突然发现对面200米处的半山腰洞口,有马灯来回闪动,据介绍,前哨组前方敌情可能有了变化。
估计敌人在这里新布设了火力点。
山洞的前方是村庄,后面是悬崖。
除了山洞与村庄之间大约百米宽的草丛可以通过外,没有其他路线可以选择。
面对突然而来的敌情变化,他们当即决定从敌人的眼皮底下通过。
前哨组轻轻地拨草探路,同时将踏上会发响的石头拿走或垫上草,一声不响地向前摸去。
正当他们爬行至敌人火力点与村庄之间时,突然村里的狗“汪汪”地叫起来,接着在距他们50米的地方,又有一个敌人搜索而来,步步逼近。他们迅速分散隐蔽在草丛里,敌人过来大约30米,用电筒照了照,没有动静便调头而去。
战区山高林密,云多雾大,视度不良,不能直接观察目标区域。
侦察兵从身后悄悄靠近“敌方”哨兵,距离其较近的时候,迅速冲上去,抱住对方双腿将其摔倒,用膝盖顶住背部,手臂夹住对方喉部。
整个过程极其迅速,敌人毫无反抗之力。
突击队深入敌后侦察,要么跟随步兵配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