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领导“两弹”攻关(3)
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
中共中央批准了聂荣臻8月20日的报告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两弹”攻关战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展开。
作为指挥这场战斗的组织领导人,聂荣臻主要进行了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出各科研部门都要“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以地对地导弹为重点,争取3年左右突破中程;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突破远程。
原子弹方面争取4年左右建成第一套核燃料生产基地,设计试制出初级的原子弹;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试制出能用于导弹的小型核弹头。
国防科研的其他任务,都要为“两弹”让路。
聂荣臻多次强调突破地对地导弹系统是个战略问题,搞成“三班”去安排科研力量。
他对钱学森等解释说,“三班”的含义是,地对地导弹在仿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中近程、中程和中远程导弹,这3个型号形成系列,集中力量搞,然后有多余的力量再研制地对空、空对空导弹。
导弹攻关,捷报频传。
1964年9月,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射成功,进入批量生产。
1965年聂荣臻又进一步提出,研制地对地导弹首先抓中程的,准备中远程的,探索远程的。
在核武器方面,缩短战线的做法集中到一点,就是保证1964年炸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1961年的北戴河会议以后,聂荣臻多次对二机部的领导说,核武器研究力量要集中,西北核工业基地着重搞基本建设,要确保质量。
我们遵照中央的指示,要求全国科研部门,努力配合你们的研制工作,全国要“拧成一股劲,共同完成任务。”
1962年10月,聂荣臻在听取二机部领导汇报时指出,原子弹研制进展较快,今后仍应把好每道关,有专人抓,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1964年爆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来安排。
1963年9月3日,他在听取刘杰、钱三强、朱光亚汇报时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最后着重是要搞战略导弹用的核弹头。
因为中国空军力量薄弱,空投原子弹难起作用。
二机部的工作要求是,1964年准备好地面核试验;1965年准备好空爆核试验;1966年准备好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争取试验氢弹。
1964年10月,中国终于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5月,聂荣臻对五院和二机部提出了研制导弹核武器的问题。
他要求研制导弹、原子弹的技术总负责人钱学森和钱三强都要参加这项工作。
以便密切配合,完成这项任务。
第二,组织全国大协作。
从主管全国科学研究工作起,聂荣臻深知,中国各方面基础薄弱,要搞好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贯彻全国一盘棋,进行大协作的方针。
进入“两弹”攻关阶段,他更加重视全国大协作的组织工作,把国防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地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织成5个方面军,协同攻关。
遵照聂荣臻指示,中国科学院为紧密配合“两弹”攻关,与国防科委商定,组成两个协作组。
导弹攻关协作组由钱学森、王诤、张劲夫、裴丽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刘西尧组成;原子弹攻关协作组由刘杰、钱三强、张劲夫、裴丽生、刘西尧组成。
为此,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由谷羽任局长的新技术局,动员三十多个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力量,共承担三百多个科研项目的协作任务,大大加强了“两弹”攻关的力量。
中央决定“两弹”攻关以后,其他科研部门、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主动要求承担任务。
这样,全国逐步形成了“两弹”攻关的大协作网。
1962年10月,在聂荣臻出席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刘少奇得知“两弹”的研制,技术上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综合性,靠一个或几个部门都难以完成任务,需要组织全国大协作时,提出中央要成立个委员会,加强领导,加强配合。
第五节领导“两弹”攻关(4)
据此,10月30日,罗瑞卿给中共中央、毛泽东写了报告,建议成立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统一领导原子能事业的建设和核武器的研究试验工作。
毛泽东11月3日在这份报告上批示:“很好,照办。
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11月17日,在聂荣臻列席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刘少奇宣布,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为委员。
1965年3月,中央决定15人专门委员会也管导弹的研究试验协调工作,成员有所调整,改称中央专门委员会。
从此“两弹”攻关大协作就置于中央专委强有力的领导之下,调动全国一切力量,为“两弹”研制开绿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狠抓了新型原材料、仪器仪表、电子原件、精密机械、特殊设备、测试技术、计量基准这7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保障工作。
在导弹与核武器的攻关中,所有的研究课题都提出了这样的前提条件:需要许多新型原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高能燃料、精密合金、半导体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人工晶体、超纯物质、稀有气体等。
在一个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国家里研制“两弹”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多。
聂荣臻对此感触尤深。
一段时间,他经常提这些事情。
他打了个比喻,“一家人过日子,少不得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叫开门七件事”。
而新型原材料、电子元件、精密机械、仪表仪器、特殊设备、测试技术和计量基准等7个方面,就是办尖端科学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开门七件事”好记好懂,在科研战线家喻户晓。
用于尖端武器的新型材料,至少有五千六百多种,大到导弹尾喷管的耐高温合金,能耐万度高温的导弹石墨尾舵,小到导弹、原子弹上用的特殊用纸。
尖端武器所需要的许多材料又都是“特”字号的,如特大、特宽、特薄、特细、超纯等等。
这样多的原材料研制,不可能全部由导弹、原子弹研究机构本身来完成。
聂荣臻报经中央同意,动员全国的科技力量进行攻关。
由中央专委向各科研单位与工厂分配研究试制任务,各项工作的完成都很顺利。
在当时,许多单位都以能接受尖端项目的研究任务为无上光荣。
这种大协作,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高度集中力量的优越性,以及中国人民当时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经过努力,这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1965年4月到7月,聂荣臻分三次向毛泽东和党中央书面报告:奋战4年共研制成新型金属材料6800多个品种。
高温合金,可满足制造米格…21飞机的需要。
电子、仪器仪表中的精密合金70多个品种中,已有55种可满足需要。
特细、特薄的金属材料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40多种稀有金属元素,已能生产18种。
共试制出新型化工材料3900多个品种。
在重水、高能推进剂、特种合成橡胶、塑料、树脂、特种感光材料、稀有气体、超纯物质、超纯试剂等方面,已可满足导弹、原子弹、航空及无线电工业等方面近期发展需要的90%。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已研制成玻璃钢、人工合成晶体、特种陶瓷、耐高温涂层、石墨等共2000余项。
这些成就值得自豪。
它不仅保证了“两弹”攻关的需要,而且使中国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攻关积极性。
在“两弹”攻关前夕,1961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了聂荣臻提出的“科学工作十四条”意见。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节领导“两弹”攻关(5)
为配合攻关,他要求各科研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工作十四条”,主要是纠正工作中某些“左”的错误做法,使广大科技人员能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他还召开五院干部大会,亲自到会讲解“科学工作十四条”的精神实质。
1962年2月,聂荣臻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
在会上,他发现许多科技工作者,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称谓心存疑虑。
这对攻关非常不利。
于是,他请周恩来、陈毅到会讲话,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周恩来在会上讲话中说:中国现在的知识分子大多数属于劳动人民,不能笼统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应该称“社会主义的知识界”。
陈毅历来豪爽,他干脆在会上宣布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说你们今后就叫“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科学工作十四条”和广州科技工作会议的精神,一经传达,犹如在科技界刮起了和煦的春风,大家攻关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导弹和核武器研究单位,在为配合“两弹”攻关的中国科学院,办公楼、图书馆、资料室,几乎经常是灯火彻夜通明,科研人员在那里翻阅资料,论证方案,精心设计,情景实在感人。
此外,他还规定,为使科研人员有责有权,建立技术指挥线,就是由上到下,都由科技人员直接指挥科技工作方面的一切活动。
行政领导必须保证技术指挥线畅通,不得干预科技人员的科技工作,以避免瞎指挥。
以上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两弹”攻关起了重要作用。
第五,进一步培养干部,想各种办法扩大科技队伍。
聂荣臻多次对国防工业高等院校的领导人强调,能不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