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西路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后一个西路军-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徐向前速入新疆的主张,支持陈昌浩就地建立根据地。于是,弹尽粮绝的西路军孤军蹲在原地与兵力人马均占优势的马家军血战。经四十里辅、永昌等数次血仗后,西路军人马又折损数千,元气大伤。军委又电令西路军继续西进。衣衫褛缕的红五军在董振堂军长率领下冒着零下三十度的气温,在滴水成冰的戈壁摊上开路。红五军先攻占临泽县城。跟着董振堂又领五军两个主力团、两个骑兵连及妇女团第三营共二千八百人星夜挺进,直奔高台。政委黄超带着电台及另两个主力团及军部部分人马留在临泽。妇女先锋团的另外两个营及西路军直属机关一部分也随同驻进临泽。九军、三十军及西路军总部也在临泽西南的倪家营子扎营。一直跟在董振堂身边的赵宁都此次随黄超留在了临泽。

  1937年元旦,董振堂率军攻占高台,不久,二马纠集正规军五个旅计二万五千人,民团四万,以马步芳一百师的旅长马元海为总指挥,追赶而至。他们分兵切断高台与临泽、倪家营子间的联系,然后以三万兵力重点围攻高台。董振堂率军在高台与十倍于已的敌军展开数日恶战,渐已支撑不住,就派人突出重围向总部及政委黄超求救。西路军总部曾派骑兵师去援助,但路上被敌军打散。政委黄超手头只有两个团,无法支援,又不许高台失守,便令在身边的军部二科即侦察科科长赵宁都给董振堂送信,命令董振堂务必死守高台。赵宁都于是带着这封置董振堂及2800将士于死地的信,化装成马家军民团,踏上了送信之路。

  赵宁都的战马在一望无际的黄沙砾地上奔驰着。天色阴郁,天地间充溢着苍凉、肃杀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狂风时不时地吹过,吹起一片一片的雪粒和雪雾。偶尔路上横卧着一具红军战士的尸体,因时间紧迫,多未及掩埋。在这干硬的戈壁滩上,掩没遗体也是一个难题。若有风沙,尚好,自然掩没;若无风沙,既没有挖沙砾的工具,也没有力气去掩埋。红军战士至少有三分之一没有枪,使用的是大刀、长矛。

  就在此时,前方传来了清脆的枪声,在静寂的戈壁上格外清晰。赵宁都一夹马腿,战马飞快地奔去。这是从打散的民团中缴获的一匹马,在赵宁都精心训练下,已经服服帖帖了。他给它取了个名,叫“闪电”。

  奔到响枪的地方,他远远地看见:戈壁滩一处隆起的小山坡上,散放着五架马拉的装着粮食和弹药的大马车。有几匹骡马已倒卧在血泊中,其余的惊恐又顺从地趴在地上。一辆大马车已经被狂奔离去的骡马掀翻,车上的面粉、服装散落一地。山坡上,隐隐可见一名穿着马家军制服的人正一手拿长枪、一手提二十响快慢枪朝山下射击着。山坡下,二十多名服装不一、头顶皮帽、身穿翻毛羊皮袄的人正骑在卧在地上的马上,借着沙包与小山坡上的人对峙。像是各县的民团。山坡上下,横躺着二十具死尸。

  赵宁都判断:一定是从小山坡对面的祈连山上冲下来的土匪截住了马家军的一支小运输队。不会是红军。红军没有这好的枪和那么多的翻羊毛皮袄。如果是这样,就太好了!他想。他可以救这个被围的马家军,有了这个马家军做掩护,混进敌营就容易多了!于是,他拔出身上的驳壳枪,一夹马肚,冲了上去,挥枪射击。

  那群围攻山坡的土匪猝不及防,连连有四个被他打中,从马上栽了下来,其余的赶紧夹紧马肚,令马战了起来,朝赵宁都这边拔转枪口。赵宁都旋风般地冲到他们面前,从腰间拔出马刀,左劈右砍,连连砍到三个。其余的土匪像被激怒的豹子围住了赵宁都。赵宁都挥刀与他们格杀着。他十四岁就入了冯玉祥部习大刀,骑术与刀术是十分娴熟的。一阵寒光闪闪之中,血肉横飞,又有三名土匪被他砍落马下。此时,山坡上的那个被围攻的人也大喝着跨上马,挥动马刀,狂呼着冲了下来。土匪措手不及,被那人挥刀砍倒两个。其余的土匪见情形不妙,发出一声唿哨,赶紧拍着马往祈连山中奔去。

  “兄弟!你是哪一部分的?”山坡上那人看了看远去的土匪,喘口粗气,扭过头,瞪着赵宁都道。他年约三十七、八,身材魁梧,方嘴阔脸,狮子鼻孔,面上皮肤粗糙黝黑。脸上挂一部大胡子。一双眼睛象铜铃般大。说话时,露出一口被莫合烟熏得发黄的大黄牙。从制服和气质上看得出是个军官。

  “卑职叫马占龙,是永昌民团骑兵五中队副中队长!奉命随韩起功长官行动,在一条山附近被红军打散!全中队剩下我一个了,卑职正要往高台去寻找我军主力呢!”赵宁都语气尽量放得谦卑。

  赵宁都原本就是永昌县人,永昌县有一支民团曾被红五军击溃,几乎全军覆没,有一个中队副就叫马占龙,被红军打死。赵宁都便是化装成马占龙出城的。

  “嗯!一个民团中队副,倒有几分本事!一个人能打得过十几个土匪!你救了我的命,我也不会亏待你!你就跟着我吧!我叫马海!马步青长官麾下骑兵第二旅韩起禄旅二八五团营副,奉命押运粮草,遇上郑老根手下的土匪。幸亏你救了我一命!”马海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打量着赵宁都,流露出欣赏的目光,拍拍胸口,张开大嘴,带几分豪气和义气的语气爽快道。

  赵宁都受宠若惊的语气道:“卑职只是小小的民团百姓,没见过世面,但消灭红军的决心是有的!多谢长官栽培!”

  马海露出大黄牙笑了,勒马上前拍拍赵宁都的肩:“放心好了!我不嫌你是民团队副!我走南闯北多年,爱看本事论英雄!我会保举你的!”说着,便令赵宁都和他一道抓过没跑掉的几匹骡马,套上车,将几名重伤未死的马家军士兵驮上车,连同军需品一道驮着往前走。两个人驾五辆大车,速度自然慢,折腾到黄昏,才走了几里路,正遇上驻扎此处负责拦截增援红军的马家军一部,该部派了人马帮马海,同马海一起拉着军需品连夜赶到了高台城下马海所在营部。该营正在参加对红五军的围攻。

  到了营部,马海对营长说了路上遇险的事,并介绍了赵宁都。营长令赵宁都先随着马海行动,等攻下高台后,再行安排。“好好干!只要为团体争光,都会受到奖赏的!”营长叮嘱道。马海便领着赵宁都在营里住下了。

  当晚,马家军决定对高台发起一次总攻。一阵排炮轰过后,马家军蜂涌冲向高台城。

  二、高台血战

  高台城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南靠祈连山,北依合黎山,从祈连山流过来的黑水河从东南向西北横贯全境。高台得名与唐僧取经有关。相传当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回长安时,经过此河,正赶上河水暴涨,驮经的白龙马失蹄落水,经卷被水浸湿。师途四人就在河边一小高坡上晾晒经书。后来,当地官员为纪念唐僧师徒四人,并表达对佛的虔诚,在他们晒书的高坡处修建了台子寺。此地便被称为高台。再后来,此处建城,就被称为高台城。

  高台是河西走廊重镇,也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地势平坦,城墙高大。墙高三丈,周长五里,有东西南三座城门。门上有城楼。城内东街有天主教堂,建筑宏伟,董振堂的指挥部便设在那里面。

  马家军攻城后,守城的红五军将士在城墙上与敌人激战。他们子弹不多,便用刀、长矛、石块与敌人拼杀。虽然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十分勇猛顽强,个个都以一当十,个个都轻伤不下火线。马家军攻打半天,未能爬上城墙,反损失惨重。见自己的士兵一个个被砍下城墙来,马海急了,咒骂着提架机关枪往城墙上拼命扫射,又令民团在前,正规军士兵在后,一齐往城墙下冲。

  赵宁都下了马,和士兵们一道往前冲。冲到城墙下,他一扬手,将早已准备好的手榴弹朝城墙上扔去。这是一颗不能爆炸的手榴弹,黄超给董振堂的一封信就塞在这里面。赵宁都知道:缺少弹药的红军必会捡起这颗手榴弹,也必会坼开引线,当发现不坏弹时,他们必会取出火药以做他用,这样他们就会看见塞在木柄里的信了。当然,潜意识里,他并不希望红五军捡起这封信。这样,黄超的命令就失效了。

  一排爬上城墙的马家军又被红五军用石头打了下来。马家军阵营里吹起了无奈的沮丧的收兵之号。赵宁都赶紧背起一个伤兵撤了回来。

  马家军撤出后,一个红军连长捡到了赵宁都扔上去的手榴弹,发现了木柄里塞着的信,赶紧跑到天主教堂交给董振堂军长。

  董振堂读了信,脸上溢出一缕悲愤的表情,含泪叹道:“这是置我二千多将士于死地啊!”然后,他唤来特务连长吕勉,令他带人将城墙下那个原准备突围的洞堵上。又召集营以上干部来开会,宣读了黄超的信,以悲壮的语气动员道:“诸位!从我起,誓与高台共存亡!不多说了,各就各位吧!”

  所有的指挥员都上前悲壮地给董振堂行了个军礼,带着视死如归的表情走了出去。

  部下们走出去之后;董振堂走到窗前,目光扫向被炮火折腾得如同一片大火烧过之后的废墟的高台城,默然无语,一种悲壮的与此城共存亡的情绪在心内萦绕着。同时;他禁不住轻轻叹息一声:这打的是什么仗啊!

  董振堂是河北新河县人,1892年生。少时入保定军校,后分配至冯玉祥军中。冯玉祥西北军五原誓师时,他已经是旅长了,后又升至师长,与现在领军围攻他的甘肃王马步青一同在冯部共过事。冯玉祥中原大战失败后下野,西北军除原先投降蒋介石的外,其余全部为蒋介石所收编。他所在的部队由孙连仲率领,被编为二十六路军,董振堂师被缩编为二十五师七十三旅,董任旅长,并派往江西与红军作战,总部驻扎宁都。1931年,在部队中共地下党员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