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然就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夫,他是第四个,然而,他和努尔哈赤的关系,远比你想象得复杂得多。     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尔哈赤生于赫图阿拉,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是女真世袭贵族,曾任建州左卫指挥使。     滑稽的是,虽说家里成分很高,努尔哈赤的生活档次却很低,家里五兄弟,他排行老大,却很像小弟,从小就要帮着干活,要啥没啥。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女真部落,大都穷得掉渣,所谓女真贵族,虽说不掉渣,但也很穷,所以为了生计,小时候的努尔哈赤曾到他的外祖父家暂住。     他的外祖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王杲。     现在,先洗把脸,整理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努尔哈赤的母亲是王杲的女儿,也就是说,阿台是努尔哈赤的舅舅,但是阿台又娶了努尔哈赤的堂姐,所以他又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夫,这还好,要换到努尔哈赤他爹塔克世这辈,就更乱了,因为阿台既是他的侄女婿,又是他的小舅子。 
    乱是乱了点,考虑到当时女真族的生存状弁,反正都是亲戚,也算将就了。     你应该能理解努尔哈赤有多悲痛了,在李成梁的屠儀之下,他失去了祖父觉昌安、外祖
父王杲、父亲塔克世、堂姐XX(对不起,没查到)以及舅舅阿台(兼堂姐夫)。     悲痛的努尔哈赤找到了明朝的官员,愤怒地质问道:     “我的祖父、父亲何故被害,给我一个说法! ”     明朝的官员倒还比较客气,给了个说法:     “对不住,我们不是故意的,误会! ”     很明显,这个说法不太有说服力,所以明朝官员还准备了一份礼物,以安抚努尔哈赤受
伤的心灵。     这份礼物是三十份敕书,三十匹马、一份都督的任免状。     马和任免状大家都知道,我解释一下这敕书是个什么玩意。 
    所谓敕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贸易许可证。 
'1380'    当时的女真部落,住在深山老林,除了狗熊啥都缺,过日子是过不下去了,要动粗,抢劫的经验又比不上蒙古,明朝不愿开放互市,无奈之下,只好找到了这个折衷的方式,一道
敕书,就能做一笔生意。三十分敕书,就是三十笔生意。     明朝的意思很明白,人死了,给点补偿费,你走人吧。     客观地讲,这笔补偿费实在有点低,似乎无法平息努尔哈赤的愤怒。     然而他接受了。     他接受了所有的一切,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然后,他召集了族人,杀死了一头牛,举行了祭天仪式,拿出了祖上流传下来的十三副
铠甲,宣布,起兵。     收了赔偿金再起兵,和收了钱不办事,似乎是异曲同工。但无论如何,努尔哈赤向着自己的未来迈出了第一步。这一年,他二十五岁。     按照许多史料书籍的说法,下面将是努尔哈赤同志的光荣创业史,先起兵杀死尼堪外兰,
然后统一建州女真,打败海西女真昀强的叶赫部落,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统一女真。     昀后是基本类同的几句评价:非常光辉、非常励志、非常艰苦等等。     本人同意以上评语,却也要加上四个字:非常诡异。     据说努尔哈赤从小住在林子里,自己打猎、采集蘑菇,到市集上换东西,生活艰苦,所
以意志坚定,渴了喝泉水,饿了啃人参,所以身体强壮,天赋异禀,无师自通,所以极会打仗。     有以上几大优惠条件,所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便不可收拾。     这绝不可能。     努尔哈赤起兵时,他的武器是弓箭,不是导弹,他带着十三副铠甲,不是十三件防弹衣,在当时众多的女真部落中,他只不过是个小人物。     然而这个小人物,只用了三十多年,就统一了女真、建立了政权,占据了原本重兵集结的辽东,并正式向明朝挑战。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他得到了帮助。 
    而帮助他的这个人,就是李成梁。 
    我并不是阴谋论者,却惊奇地发现,无数的清代史料书籍中,都详细地描述了祖父觉昌安的惨死、李成梁的冷漠残酷、努尔哈赤的无助,却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李成梁的朋友、好朋友。 
'1381'
    据某些笔记的记载,努尔哈赤和李成梁之前很早就认识了,不但认识,努尔哈赤还给李成梁打过下手,他们之间,还有一段极为神秘的纠葛。 
    据说努尔哈赤少年时,曾经因为闹事,被李成梁抓回来管教,不久之后,努尔哈赤被释放了,不是李成梁放的。 
    放走努尔哈赤的,是李成梁的老婆(小妾),而她放走努尔哈赤的理由也很简单——这人长得好(奇其貌,阴纵之出)。至于他俩有无其他纠葛,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相关的说法还有很多,什么努尔哈赤跟李成梁打过仗,一同到过京城,凡此种种,更不可思议的是,据说努尔哈赤和李成梁还是亲家:努尔哈赤的弟弟,叫做舒尔哈齐,这位舒尔哈齐有个女儿,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做妾。 
    而种种迹象表明,勇敢而悲痛的努尔哈赤,除了会打仗、身体好外,似乎还很会来事儿。他经常给李成梁送礼,东西是一车车地拉,拍起马屁来,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明史学者孟森语)。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努尔哈赤和李成梁家族,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联系。 
    当你知道了这一点,再回头审视此前的几条记录,你就会发现,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的第二版本,以及隐藏其后的真正秘密。 
    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努尔哈赤祖父、父亲被误杀,努尔哈赤接受委任,管理部落。
    万历十一年(1583)十二月,努尔哈赤部的死敌,海西女真中昀强大的叶赫部贝勒清佳努被讨伐,所部两千余人全部被杀,势力大减。 
    此后不久,努尔哈赤率兵攻打尼堪外兰,尼堪外兰自认有功,投奔李成梁,李成梁把他交给了努尔哈赤。 
  万历十五年(1587),海西女真哈达部孟格部禄联合叶赫,被李成梁发现,随即攻打,斩杀五百余人。 
    万历十六年(1588),叶赫部再度强大,李成梁再次出击,杀死清佳努的儿子那林脖罗,斩杀六百余人,叶赫部实力大损,只得休养生息。 
    万历二十一年(1593),努尔哈赤终于统一建州女真,成为了女真昀强大的部落。     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努尔哈赤,海西女真叶赫部联合哈达部、蒙古科尔沁部等九大部落,组成联军,攻击努尔哈赤,失败,被杀四千余人,史称“古勒山之战”。     战后,努尔哈赤将叶赫部首领分尸,一半留存,一半交叶赫部。自此,叶赫部与爱新觉
罗部不共戴天。据说其部落首领于战败之时,曾放言如下:     “我叶赫部若只剩一女子,亦将倾覆之! ”     叶赫部居住于那拉河畔,故又称叶赫那拉。 '1382'    这是几条似乎毫无关联的历史记载,其中某些之前还曾提过,但请你联系上下文再看一
遍,因为秘密就隐藏其中。     如果你依然不得要领,那么我会给你一个提示——李成梁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多年来不会轻易改变的行为方式,比如李成梁,他的习惯,是谁
露头就打谁,谁强大就灭谁,蒙古如此,叶赫部如此,哈达部也如此。     然而这个习惯,在努尔哈赤的身上,失效了。     整整十年,努尔哈赤从一个弱小部落逐渐强大,统一了建州女真,对如此庞然大物,李
成梁却视而不见,海西女真四分五裂,叶赫哈达部只是刚刚冒泡,就被他一顿猛打,压制下去。     这种举动,我认为可以用一个术语来形容——选择性失明。 
    更有意思的是,偶然之间,我还发现了一条这样的史料:万历二十年(1592)朝鲜战争爆发,李如松奉命出征,此时,一个人自动请缨,要求入朝作战,保家卫国,支援李如松,当然了,这位仁兄我不说你也能猜到——努尔哈赤。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他们,是一伙的。     一切都从万历十一年的那场误会开始,劝降、误解、误杀,但接下来,真相被掩盖了。     等待着努尔哈赤的,并不是陌生、冷漠、孤独,而是交情、歉疚、庇护以及无私的帮助。    打击潜在的对手,给予发展的空间,得到的回应是,服从。 
    李成梁庇护努尔哈赤,和局势无关,只因为他认定,这是一个听话的亲信。 
    努尔哈赤主动请战,和明朝无关,只因为他认定,李氏家族是他的盟友。     而当若干年后尘埃落定,重整史料时,他们就会发现,一个得到敌人扶持、帮助的首领,
是不太体面的。     所以掩盖和创造就开始了,所以几百年后,历史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1383'    李成梁做了件不公道的事情,他扶植了努尔哈赤,培养了明朝的敌人。     但公道地讲,他并不是故意的,更不是所谓的汉奸。     因为在他看来,所谓努尔哈赤,不过是一只柔弱的猫,给他吃穿,让他成长,昀后成为
一只温顺、听话的猫。     这只猫逐渐长大了,它的身躯变得强壮,叫声变得凄厉,脚掌长出了利爪,昀后它亮出
了獠牙。至此,我们终于知道,它不是猫,而是老虎,它不是宠物,而是野兽。     但李成梁的观察能力,那真不是普通的差。     万历十九年(1591)李成梁退休,在此之前,他已打垮了蒙古、叶赫、哈达以及所有强
大的部落,除了努尔哈赤。     非但不打,还除掉了他的对手,李成梁实在是个很够意思的人。     十年后,李成梁再次上任,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极其壮大,但在李成
梁看来,他似乎还是那只温顺的猫,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抉择——放弃六堡。     六堡,是明代在辽东一带的军事基地,是遏制女真的重要堡垒,也是辽东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