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赤率兵进攻,沈阳守将贺世贤拼死抵抗,关键时刻,之前招安的蒙古
饥民开始大肆破坏,攻击守军,里应外合之下,沈阳陷落。贺世贤战死,七万守军全军覆没。    这一天,是天启元年(1621)三月十二日。     袁应泰没有时间后悔,因为他只多活了六天。 '1425'    攻陷沈阳后,后金军队立刻整队,赶往下一个目标——辽阳。     当年,辽阳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沈阳,是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
是辽东的首府。此地历经整修,壕沟围绕,防守严密,还有许多火炮,堪称辽东第一坚城。     守了三天。     战斗经过比较简单,袁应泰率三万军队出战,被努尔哈赤的六万骑兵击败,退回坚守,
城内后金奸细放火破坏,大乱,后金军乘虚而入,辽阳陷落。     袁应泰看见了城池的陷落,他非常镇定,从容穿好官服,佩带着宝剑,面向南方,自缢而死。 
    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将领,却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官员。     辽阳的丢失,标志着局势的彻底崩溃,标志着辽东成为了后金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从此,
他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抢哪里,就抢哪里。     局势已经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不能用的人,也不能不用了。     天启元年(1621)七月,熊廷弼前往辽东。     在辽东,他遇见了王化贞。     他不喜欢这个人,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因为他发现,这人不买他的帐。     熊廷弼此时的职务是辽东经略,而王化贞是辽东巡抚。从级别上看,熊廷弼是王化贞的
上级。     角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小品演员陈佩斯     王化贞就是一个很会抢戏的人,因为他有后台,所以他不愿意听话。     关于这两个人的背景,有些历史书上的介绍大概如此:熊廷弼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
是阉党支持的。昀终结局也再次证明,东林党是多么地明智,阉党是多么地愚蠢。 胡扯     不是胡扯,就是装糊涂。     因为昀原始的史料告诉我们,熊廷弼是湖广人,他是楚党的成员,而在大多数时间里,
楚党是东林党的敌人。     至于王化贞,你说他跟阉党有关,倒也没错,可是他还有个老师,叫做叶向高。     天启元年的时候,阉党都靠边站,李进忠还在装孙子,连名字都没改,要靠这帮人,王
化贞早被熊先生赶去看城门了。     他之所以敢嚣张,敢不听话,只是因为他的老师,是朝廷首辅,朝中的第一号人物。 '1426'    熊廷弼是对的,所以他是东林党,或至少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错的,所以他是阉
党,或至少是阉党赏识的。大致如此。 
    我并非不能理解好事都归自己,坏事都归别人的逻辑,也并不反对,对某些坏人一棍子打死再踩上一只脚的行为,我只是认为,做人,还是要厚道。     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话,很正常,因为他的兵,比熊廷弼的多。     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剩余部队,大约有十五万,全都在王化贞的手中。而熊廷弼属下,只有五千人。     所以每次王化贞见熊廷弼时,压根就不听指挥,说一句顶一句,气得熊大人恨不能拿儀剁了他。     但事实上,王化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王化贞,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原先是财政部的一名处级干部(主事),后来不知怎么回事,竟然被调到了辽东广宁(今辽宁北宁)。     此人极具才能,当年蒙古人闹得再凶,到他的地头,都不敢乱来。后来辽阳、沈阳失陷,人心一片慌乱,大家都往关内跑,他偏不跑。     辽阳城里几万守军,城都丢了,广宁城内,只有几千人,还是个破城,他偏要守。 
    他非但不跑,还招集逃兵,整顿训练,居然搞出了上万人的队伍,此外,他多方联络,稳定人心,坚守孤城,稳定了局势。所谓“提弱卒,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天下闻名,那也真是相当的牛。 
    熊廷弼也是牛人,但对于这位同族,他却十分不感冒,不仅因为牛人相轻,更重要的是,此牛非彼牛也。     很快,熊大人就发现,这位王巡抚跟自己,压根不是一个思路。     按他自己想法,应该修筑堡垒,严防死守,同时调集援兵,长期驻守。     可是王化贞却认定,应该主动进攻,去消灭努尔哈赤,他还说,只要有六万精兵,他就可以一举荡平。     熊廷弼觉得王化贞太疯,王化贞觉得熊廷弼太熊。     昀后王化贞闭口了,他停止了争论,因为争论没有意义。     兵权在我手上,我想干嘛就干嘛,和你讨论,是给你个面子,你还当真了?     一切都按照王化贞的计划进行着,准备粮草,操练士兵,寻找内应,调集外援,忙得不亦乐乎。 
    忙活到一半,努尔哈赤来了。 
    天启二年(1622)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广宁。 
'1427'
    之前半年,努尔哈赤听说熊廷弼来了,所以他不来。后来他听说,熊廷弼压根没有实权,

所以他来了。     实践证明,王巡抚胆子很大,脑子却很小,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他摆出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阵型,先在三岔河布阵,作为第一道防线,然后在西平堡设置第二道防线,其余兵力退至广宁城。     就兵力而言,王化贞大概是努尔哈赤的两倍,可大敌当前,他似乎不打算“一举荡平”,也不打算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外围两道防线的总兵力也才三万人,是不可能挡住努尔哈赤的。     用昀阴暗的心理去揣摸,这个阵型的唯一好处,是让外围防线的三万人和努尔哈赤死拼,
拼完,努尔哈赤也就差不多了。     事实确实如此,正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率军进攻第一道防线三岔河,当天即破。     第二天,他来到了第二道防线西平堡,发动猛烈攻击,但这一次,他没有如愿。     因为西平堡守将罗一贯,是个比较一贯的人,努尔哈赤进攻,打回去,汉奸李永芳劝降,
骂回去,整整一天,后金军队毫无进展。     王化贞的反应还算快,他立即派出总兵刘渠、祁秉忠以及他的心腹爱将孙得功,分率三
路大军,增援西平堡。     努尔哈赤昀擅长的,就是围点打援。所以明军的救援,早在他意料之中。     但在他意料之外的,是明军的战斗力。     总兵刘渠、祁秉忠率军出战,两位司令十分勇猛,亲自上阵,竟然打得后金军队连连败
退,于是,作为预备队的孙得功上阵了。     按照原先的想法,孙得功上来,是为了加强力量,可没想到的是,这位兄弟刚上阵,却
当即溃败,惊慌之余,孙大将还高声喊了一嗓子:     “兵败了!兵败了! ”     您都兵败了,那还打什么? 
    后金军随即大举攻击,明军大败,刘渠阵亡,祁秉忠负伤而死,孙得功逃走,所属数万
明军全军覆没。     现在,在努尔哈赤面前的,是无助、毫无遮挡的西平堡。     罗一贯很清楚,他的城池已被团团包围,不会再有援兵,不会再有希望,对于胜利,他
已无能为力。     但他仍然决定坚守,因为他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     正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集结所属五万人,发动总攻。     罗一贯率三千守军,拼死守城抵抗。 '1428'    双方激战一天,后金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优势,发起了无数次进攻,却无数次败退,败
退在孤独却坚定的罗一贯眼前。     明军凭借城堡大量杀伤敌军,后金损失惨重,毫无进展,只得围住城池,停止进攻。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城头突然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了呐喊,没有了杀声。     因为城内的士兵,已经放出了昀后一支弓箭,发射了昀后一发火炮。     在这昀后的时刻,罗一贯站在城头,向着京城的方向,行叩拜礼,说出了他的遗言:     “臣力竭矣! ”     然后,他自刎而死。     这是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损失空前惨重的一战,据史料记载,和西平堡三千守军一同
阵亡的,有近七千名后金军。     罗一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王化贞也准备这样做。     得知西平堡失陷后,他连夜督促加强防守,并对逃回来的孙得功既往不咎,鼓励守城将
士众志成城,击退后金军队。     然后,他就去睡觉了。     王化贞不是个怕事的人,当年辽阳失守,他无兵无将都敢坚守,现在手上有几万人,自
然敢睡觉。 
    但还没等他睡着,就听见了随从的大叫: 
  “快跑! ” 
    王化贞跑出卧房。 
    他看见无数百姓和士兵丢弃行李兵器,夺路而逃,原本安静祥和的广宁城,已是一片混

乱,彻底的混乱。     而此时的城外,并没有努尔哈赤,也没有后金军,一个都没有。     这莫名其妙的一切,起源于两个月前的一个决定。     王化贞不是白痴,他很清楚努尔哈赤的实力,在那次谈话中,他之所以告诉熊廷弼,说
六万人一举荡平,是因为他已找到了努尔哈赤的弱点。     这个弱点,叫做李永芳。     李永芳是明朝叛将,算这一带的地头蛇,许多明军将领跟他都有交情,毕竟还是同胞兄
弟,所以在王化贞看来,这是一个可以争取的人。     于是,他派出了心腹孙得功,前往敌营,劝降李永芳。     几天后,孙得功回报,李永芳深明大义,表示愿意归顺,在进攻时作为内应。     王化贞十分高兴。     两个月后,孙得功西平堡战败,惊慌之下,大喊“兵败”,导致兵败。     是的,你的猜测很正确,孙得功是故意的,他是个叛徒。 '1429'    孙得功去劝降李永芳,却被李永芳劝降,原因很简单,不是什么忠诚、爱国、民族、大
同之类的话,只是他出价更高。     为了招降李永芳,努尔哈赤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额驸)的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
宝,很明显,王化贞出不起这个价。     努尔哈赤从来不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