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人扶到
了床上,便径自走向了一旁的书案。因为在进来的时候他已经发现,在书桌上堆积着许多公文,而他相信,其中必定有一些是与汪直有关的。 躺在床上的胡宗宪也十分确信这一点。
'921'
很快,毛海峰就找到了他想要的那堆文件,而一一打开之后,他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首先是一大摞请战的公文,主要作者是俞大猷和卢镗,内容不外乎痛恨倭寇,要把汪直扒皮抽筋之类,但当毛海峰翻到这堆公文的昀下面时,他发现了另一封截然不同的文书。
这是一封写给朝廷的奏疏,文中反复为汪直说话,并表示应以和为贵,不能动武,作者是胡宗宪。
看完了这封文书,毛海峰彻底放心了,他躺到了床上,静悄悄地平复着自己那紧张到极点的情绪。
当然他并不知道,就在他翻阅文书的时候,有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他,这就是应该早已睡着的胡宗宪大人,事实上,他比毛海峰还要紧张——如果兄弟你翻不到,我就白忙活了。 第二天一早,吃了定心丸的毛海峰高兴地去向胡宗宪告别,胡宗宪并没有留他,因为他们之间已经不必再谈些什么了。 你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如此兴奋。毛海峰略带得意地离开了这里。 其实我全都知道。胡宗宪似乎更有得意的理由。 汪直终于相信了胡宗宪,因为他相信自己养子的亲眼所见,于是在犹豫片刻之后,他提出了昀后的条件: “派一个人过来做人质,我就上岸归顺。 ” 作为胡宗宪的亲信,夏正承担了这个重任,他孤身前往敌船,以换取汪直的信任,遗憾的是,这位仁兄再也没能回去,因为一个愚蠢的错误。
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一月,在打了几年交道之后,胡宗宪和汪直这两位老对手终于见面并坐在了一起,正如胡宗宪所承诺的那样,他对待汪直十分客气,且从不限制他的自由,这倒不是因为胡大人坚持泱泱大国,诚信为本,只不过是面对强者时的必然准则。
历史告诉我们,所谓道德与公理,只有在实力相等的情况下才能拿出来讨论,所以徐海死了,而汪直还活着。 对于这一点,汪直本人有着十分清醒地认识,所以他放心大胆地参观旅游,等待着朝廷开出的价码。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事情竟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参与这场智力游戏的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徐海、汪直、徐渭、胡宗宪,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懂得规则,也愿赌服输。可惜这个世界上总是不缺蠢人的。 吃饱喝足玩够之后,汪直觉得闷了,这时胡宗宪对他说,你去杭州转转吧。 这是一个让他后悔了一辈子的建议。
'922' 汪直高高兴兴地去了杭州,胡宗宪与徐渭商议多年,费尽心机的除倭大计将就此被彻底
葬送,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一个白痴的横空出世。 这个白痴的名字,叫做王本固。
王本固先生的职位是浙江巡按御史,几年之前,这原本是胡宗宪的工作,但要和他的前任比起来,这位继任者的智慧水平足可以牢牢地定格在低能的标准线上。
我们之前说过,巡按御史只是七品,但是权力很大,可以负责监督巡抚和总督,并有权上奏,而这位王本固先生人如其名,本就是个固执的人,不见抗倭有何成就,但见口水飞溅横流。
胡宗宪对这个人十分头疼,但又不好得罪他,一直以来都是消极应对,这次汪直去杭州,胡宗宪怕这个二百五惹事,提前打了招呼,让他妥善接待,安排住处
当汪直到达杭州的时候,王本固履行了他的诺言,为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了一个居所——牢房。
王本固先生的逻辑很简单,汪直是倭寇,那就应该抓起来,况且这么多年,自己什么贡献都没做,现在这么一条大鱼送上门来,不拿去邀功还要等什么?
胡宗宪气坏了,他立刻派人找到王本固,要他放人,然而王御史打仗抗倭都是白痴水平,告状却是专家,他当即向朝廷上书,说自己做得没错,与此同时,他还极其无耻地进行了猜测——胡宗宪如此袒护汪直,是否违犯纪律,受了贿赂?
胡宗宪反复上书,希望朝廷考虑实际情况,不要杀掉汪直,让他为朝廷效力,约束倭寇(系番夷心)。然而朝廷中的无数“正义凛然”之士立即慷慨陈词,说胡宗宪竟敢公开放纵罪犯,其中必有内情等等,一时之间,大有把胡宗宪关入监狱之势。
为了不致跟汪直作邻居,胡宗宪向现实妥协了,他上书修正了自己意见,并表明弁度:同意处死汪直。
数年辛苦筹划,就此全部毁于一旦。
在接到消息之后,毛海峰当即处死了夏正,并且残忍地肢解了他,这也是他发泄愤怒的唯一方法。
一年之后,汪直被押赴刑场处决,与他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儿子。就如同那封让胡宗宪瞠目结舌的信件一样,汪直在这昀后一刻,面对他的儿子,再次做出了一个判断——他一生中昀为大胆的判断。
'923'
“杀我一人无碍,只是苦了两浙百姓(浙东和浙西),我死之后,此地必大乱十年! ”
事实证明,这是一句十分靠谱的话。
黑暗的降临
在汪直被抓之后,胡宗宪的情绪落到了昀低点,自抗倭以来,他从未如此不知所措,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汪直的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无数的倭寇将登上海岸,任意妄为,烧杀抢掠,再也没有人能够束缚他们。而凭借目前的军力,根本无法阻拦他们的暴行。
昀黑暗的时刻就要来到了。 无计可施,胡宗宪急忙去找徐渭,可徐师爷却比他更激动,刚见面就操一口绍兴话大骂
道: “王本固这个死捏子,该杀!该杀! ” 这里稍微普及一下绍兴话,所谓捏子,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白痴,呆子。 于是胡总督不急了,他静静地看着徐渭,等待着他,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位仁兄唾
沫横飞之后,总是会有主意的。 可这一次似乎例外了,徐渭骂完后,竟然陷入了沉默,一句话也不说。 胡宗宪终于坐不住了,他发言打破了寂静: “事已至此,纵骂也无益,眼前局势危急,该如何应对?” 徐渭思虑良久,终于说出了一个回答: “如今招抚不成,唯有一战了。 但这个答案,是胡宗宪不想听到,也不能接受的,如果能打,早就打了,何必玩那么多
花样,等到今天? 但现在,他已别无选择。 其实一直以来,胡宗宪都屈辱中忍耐着,无论汪直也好,徐海也好,海盗也好,汉奸也
好,毕竟都是倭寇,并不是胡宗宪的客人,更不是他的朋友,他们带领日本人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本不用跟他们客气,之所以以礼相待,步步为营,只是因为实力不足而已。 但一忍再忍,一让再让,而今却是青山依旧,血水长流。 实力不济也罢,力不能支也罢,既然忍无可忍,那就无需再忍了。 胡宗宪终于拍案而起,发泄出心中所有的愤怒: “开战!不信我中国无人! ” 一场惊天动地的决战就此拉开序幕。
'924' 胡宗宪开始调兵遣将,储备粮草,修筑工事,他十分清楚,在前方等待着他的,将是长
期而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争,只有坚持到昀后的人,才能成为昀终的胜利者。 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拉开这场战争序幕的,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惨败。 所谓万事开头难,为了搞个开门红,胡宗宪派出了自己的昀强部属俞大猷,率领昀精锐
的部队,进攻一个看似已然唾手可得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汪直的养子毛海峰,在汪直被捕之后,他杀掉了夏正,却没有能够逃走,
在岑港被明军团团围住,此时他的手下已逃散大半,只余不到千人。 胡宗宪以数倍的兵力和名将出马,准备一举扫灭这个走投无路的余孽。 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战斗正式开始。 此时的俞大猷已经升任都督佥事,手握军权,身经百战,连他也认为,打败毛海峰易如
反掌。 但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总能带给人们惊喜,俞大猷集结大军进攻,遭到
顽强抵抗,被敌方击退。 所谓胜败兵家常事,俞大猷并不以为意,但不久后他就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了。 进攻从春天开始,一直打到了夏天,风景变了,天气变了,每天的战报却从未改变,俞
大猷拿出了看家本领,陆战海战,长矛火炮,挖坑耍诈,能用的都用了,岑港和毛海峰却依然纹丝不动,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明军的进攻。 毛海峰拼命了,不但是为了求生,更是出于愤怒,在这场高水平的智力游戏中,他曾无比信任胡宗宪,相信他的许诺,相信事情终究会有一个妥善的解决。 但是当汪直被捕的消息传来时,他的所有期冀都变成了怒火,他认为自己被欺骗了,在他眼中,胡宗宪和王本固都是朝廷的人,没有任何区别。
俗话说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这人要不怕死,也就没啥怕的了,俞大侠虽然武功盖世,也盖不住这位玩命的哥们,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一通王八拳下来,横扫少林的俞大侠也没了办法。
仗就这么打了下去,日日打夜夜打,春天走了,夏天来了,又是一个深秋。俞大猷急了,胡宗宪也急了,这么打下去,大伙就得在岑港过年了。 但他们终究没有和毛海峰共庆新春,说起来这还要归功于他们的一位共同领导——嘉靖。
上万人打上千人,打得春去秋来,竟然还没有个结果,嘉靖气得脑袋冒烟:你们都是饭桶不成?!
他直接下达了命令:
浙江总兵俞大猷,作战不利,限期一月,必取岑港!如到期不取,自总兵以下,全数撤职查办!
'925' 这回俞大侠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