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正在屯卫营畅想着美好未来的时候,被身后的刺客下了黑手,当场毙命。等到他的卫士们发现自己主人已经被杀时,刺客早已没有了踪影。
窦太后很快就知道了这个天大的噩耗,她悲痛欲绝。窦太后可不是善茬,她是一定要把这个凶手抓住,碎尸万段才解恨。为了尽快破案,她特意委派了自己最信任的哥哥窦宪。
窦宪先生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个“重任”,把自己献出去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找一只替罪羊。于是不久,一位冤大头浮出了水面。
这天,窦宪兴冲冲地跑进了后宫,向妹妹通报了查案结果:利侯*对他哥哥刘畅很有成见,兄弟二人矛盾很深,如今刘畅惨死,*的嫌疑很大,应该把他抓起来,问个清楚。
窦宪盘算着将屎盆子扣到*身上,狠揍这小子一顿不怕他不屈服。这个倒霉蛋儿一认帐,自己就会逍遥法外,继续享受权力带来的快乐了。太后自然很信任自己的同胞哥哥,当即就要派人到*的封邑所在地青州前去查询。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尚书韩棱人出来“捣乱”了。这个书呆子说:刘畅死在京城,凶手应该就在洛阳,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地到青州去捉拿凶手呢?办这样的半调子事儿,传出去肯定叫人家笑话。
这可把窦宪吓坏了,他怕韩棱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分析到自己头上。为了自保,他急忙跑到宫中,向妹妹大讲特讲韩棱的坏话。到底是兄妹情深!于是,韩棱受到了窦太后的指责。如果是一般人,也就认了。可韩棱却是个有原则的书呆子。在受到无端指责之后,他仍然顽固不化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窦太后被韩棱坚持真理的精神感染了,这更加深了她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于是,她再度召集大臣们认真讨论,并表达了一定要把凶手捉拿归案,绳之以法的决心。
何敞大人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后,表示愿意为太后分忧,负责调查侦破这件震动朝野的惊天大案。何敞办案还是很有手段的。没过多久,杀害刘畅的那位刺客最终落入了法网。在严刑拷打之下,刺客实在扛不住了。为了减轻肉体上的痛苦,他被迫招出了幕后元凶。于是,侍中窦宪又多了一种身份:杀人犯。
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窦太后心情复杂。窦宪晓得这回篓子捅大了,只好趴在地上向自己的亲妹妹苦苦求饶。而窦太后则本着“私事公办、不徇私情”的职业精神,将窦宪关进了大牢,至于下一步如何处理哥哥,那恐怕就要看她的心情了。
窦宪同从来没有见过妹妹这么激动,就是汉章帝咽气的时候,也没有这样过。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明白了一个很朴实的道理:政治婚姻和爱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在女人心中,爱人就是整个天空,为了这个人,她可以放弃一切,更何况自己的这一条小命呢!
他越想越明白,也越来越害怕。为了争取活下来,他冥思苦想。虽然这没能让他悟出什么绝世武功,但他却想到了戴罪立功的说法,如何立功呢?最好的地方正是战场。为今之计,他觉得只能用赫赫战功才能重新挽回自己在妹妹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 想看书来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27)
打定了主意之后,窦宪立即托人向妹妹表达了自己要在北击匈奴的战场上抛洒热血的决心,要用战场上的成就来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其实这个时候,窦宪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最终战胜匈奴人,但是为了活命,他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了,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能让自己多活一段时间,他必须冒这个险。
这时窦宪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就算运气不好,最终被匈奴人杀死,那至少也能算是为国捐躯,殒命沙场,传出去也是那么一回事儿;而如果现在就因为这么一个小白脸儿丢了性命,指定让人笑话。更何况,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是不太可能在战场上出现倒霉透顶的大规模溃败的;而如果一切顺利,最终战胜了匈奴人,没准儿还能成为一个名传千古的绝佳机会!
谁也没有预料到,窦宪的这个决定,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南匈奴为了寻找靠山,比率领4万多人归附了东汉王朝,北匈奴仍然逗留在漠北。
分裂之后,南北匈奴的差距日益明显起来。北匈奴地区连年饥荒,人民生活困顿,经济上的窘迫也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部族实力大打折扣。周围的一些邻国不但没有丝毫同情之心,反而落井下石,乘机发动军事进攻。结果在混战之中,大单于忧留被鲜卑族人杀死,北匈奴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南匈奴自从归顺汉朝以来,似乎也交上了好运,政局比较稳定,老百姓基本上能够安居乐业。
南单于屯屠何上任之后,害怕北边的战火烧到家里来,破坏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大好局面。另外,他也觉得目前是一统南北匈奴的大好时机,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实力还很有限,没有能力完成统一大业。于是,他上表朝廷,请求皇帝出兵平乱,促成匈奴南北统一。由于事关重大,大臣们对是否出兵存在很大分歧,因此匈奴问题也就耽搁了下来。
作为杰出的军事将领,窦宪对东汉周边的局势还是很了解的。经过反复思量,他觉得目前请兵北击匈奴是脱离苦海的最好借口。于是,他就向太后提出要求,争取这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征服匈奴,毕竟是一件大事,这是伟大的汉武帝都没有彻底完成的工作。窦太后深知自己在军事斗争方面的经验还是很欠缺的,于是召开群臣大会,再次专题讨论战争问题。
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最后还是干练的窦太后一锤定音:出兵匈奴。
既然太后表了态,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基本上顺理成章了。于是,由于工作需要,身犯重罪的窦宪被提前释放,并被委以重任:这一次他的职务是车骑将军——汉军总指挥;为了确保战斗的胜利,太后还特意给哥哥配备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助手——执金吾耿秉,他的职务为征西将军,汉军副总指挥。
东汉历史上一次相当著名的大战役即将打响。
大军出发之前,窦宪又闹出一桩命案。原因是这样,窦宪要出远门打仗,想到自己那些亲戚朋友都不是省油的灯,万一闹出一些乱子,自己无法顾及,那样后果可就严重了,得找个人帮着照应一下。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郅寿。可这个事儿却要了郅寿的命。
郅寿也是个能人,文才出众,清正廉洁,很有办事能力,算是大汉朝的五好公务员。他曾经在冀州担任过刺史的职务,当时冀州所属很多郡县都是朝廷各位王爷的封地,这些人为了摆谱撑门面,豢养了很多宾客。这些宾客仰仗着自己主子的势力,横行霸道、行为放纵。官员们都管不了,可郅寿去治理了之后那帮人都变得老老实实的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28)
后来,郅寿升任为尚书令,渊博的学识使他在这个岗位上游刃有余,朝廷一旦有疑难问题的时候,他都能提出独到见解,而且往往行之有效。汉章帝非常信赖这个下属,于是对他委以重任,安排他担任京兆尹,负责维护京城的社会治安。效果果然不错,这直接导致洛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画卷。
窦宪就是想请这样一个老兄帮忙,还派自己的得力门生给这位郅大人送了一封书信。郅寿看完窦宪的这封书信之后很生气。二话没说,立即关押了下书人,并直接向朝廷上书弹劾窦宪的种种罪恶,甚至把窦外戚直接形容为篡夺西汉天下的王莽。
窦宪没有等到下书人的好消息,却等来了自己被弹劾的坏情况,心情非常糟糕。他想和这位郅寿大人好好地谈一谈,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他的这个心愿很快就达到了,不过会谈的地点选择的不是很好,不是在彼此的府中,而是在朝堂之上;会谈的过程也很不顺利,基本上是针锋相对、互相指责。
郅寿认为窦宪大规模修建宅院,不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贸然发动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违反国法的恶劣行为;窦宪则诬陷郅寿私买公田,对朝廷重大决策进行无理诽谤。窦太后亲自聆听了这场辩论会。在道义上,她应该站在郅寿这一边;但在感情上,她则完全支持窦宪。对于女人,讲道理有些时候是没有用的,她只相信自己的情感。而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则直接决定了辩论会的结果:窦宪无罪,郅寿入狱。
负责处理郅寿案件的官员从这场辩论会的结果就已经知道了太后的主观倾向,为了博得帝国最高领导人的好感,那就顾不得事情的是非黑白以及郅寿大人的生死荣辱了。既然主审已经打定了主张,那么审判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是在提速的状态下进行的,结果出来得很快:死刑。
太后很满意,但是朝堂上许多正义之士却无法袖手旁观,他们纷纷为郅寿求情。太后也没有想到处理一个小小的郅寿,居然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看到群臣义愤填膺的样子,她有些害怕了。此时此刻,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事情可以做得过分一点,但是不能太过分,否则的话,就不好收场了。她的头脑还是很灵活的,为了缓和目前的尴尬局面,故作大度地免除了郅寿的死刑,改判为将其发配合浦。窦太后的这个处理方案非常缺德:既堵住了群臣的嘴巴,又让郅寿颠沛流离活受罪。
不过,这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但是,郅寿大人想不通,经过一番复杂的思想斗争之后,倔强的郅寿大人自刎而死。郅寿死了,窦宪的内心没有一丝愧疚,反而认为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胜利。从这件事情上他更加清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妹妹虽然对自己有一些意见,但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