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第四部(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说春秋第四部(完)-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鲁宣公一听,再一想,别说,公孙归父说得很对,楚国是个可以信赖的国家。
  “那,那你要是去楚国,三桓肯定起疑心,说不定等你回来,我都变遗体了。”
  “主公不要担心,我们就说是联络楚国人进攻齐国,骗过三桓。”
  “那好,就这么定了。”
  三桓,危在旦夕。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是一句伟大的格言,因为它很正确。
  鲁宣公十八年夏天,公孙归父来到楚国,朝见楚庄王之后就开始忽悠,基本上就是控诉三桓如何在鲁宣公的脑袋上拉屎,三桓就是三个斗越椒,鲁宣公想学习楚庄王的忍的米青神,可是忍了这么多年,由于没有庄王的胆略,至今还在被三桓欺负,因此请求楚庄王主持正义,替鲁国铲除三桓。
  楚庄王原本对于战争已经没有兴趣,不过还是被公孙归父忽悠得云里雾里。
  “既然如此,我们在秋收之后出兵。”楚庄王答应了。
  ——东门家族
  鲁宣公和公孙归父开始做准备了,隐隐然,鲁宣公觉得自己就是鲁国的楚庄王了。
  三桓听到了一些风声,他们很恐惧。有什么办法吗?什么办法也没有。季文子召集了几次家长会,也是没有结果。
  从夏天到秋天是很快的,到了秋天,从楚国传来一个消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看对于谁来说。
  “楚庄王死了。”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三桓设宴三天,大肆庆祝。
  鲁宣公和公孙归父哭了三天,好像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
  “傻眼了吧?哈哈哈哈。”三桓在庆祝之余,开始谋划反击了。
  “傻眼了吧?怎么办?”鲁宣公和公孙归父也开始讨论对策,他们知道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退路了。讨论的结果就是:请晋国人帮忙。
  “咱们跟晋国人的关系一般般啊,晋国人会帮忙吗?”鲁宣公很担心,还有一句话他没说,那就是自己跟楚国人眉来眼去,晋国人恐怕很生气吧。
  “没办法了,死马当做活马医吧。”公孙归父也只能这样回答了。
  秋收还没有结束,公孙归父上路去了晋国。
  
  晋国这时候谁掌权?郤克。
  郤克与士会的最大区别是:士会说话很客气,就算拒绝你,也会很委婉;郤克说话很不客气,如果拒绝你,一定会用最严厉的口气。
  “你还好意思来?楚国人不是对你很好吗?啊?你来干什么?替楚国人刺探忄青报?告诉你,晋国不欢迎你,晋国人民不欢迎你。趁我还没有想清楚是不是要扣留你之前,给我消失掉。”郤克看见公孙归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通臭骂,把公孙归父骂了出来。
  公孙归父灰溜溜从晋国回国,走到宋国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噩耗:鲁宣公薨了。
  “坏事了。”公孙归父暗自叫苦,这个节骨眼上,鲁宣公薨了,自己又在外面,鲁国不是都成了三桓的天下?
  确实坏事了。
  
  自从公孙归父去了晋国,三桓就开始行动了,世界上没有人会坐以待毙。
  鲁宣公胆战心惊,从前还有公孙归父给壮胆,如今公孙归父也不在,自己随时可能被三桓干掉。另一方面,鲁宣公对公孙归父去晋国不抱希望,本来晋国人就不喜欢他们,再加上现在是郤克执正攵,这个刻薄的家伙是最记仇的,他能给公孙归父什么好脸?
  鲁宣公天天晚上做恶梦,几天时间瘦了十几斤。终于,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薨了。
  三桓弹冠相庆,相约来到朝廷。
  按着规矩,六卿决定谁来继位,公孙归父不在,于是三桓和臧宣叔、子叔声伯(公孙婴齐,宣公的侄子)一道宣布太子继位,就是鲁成公。
  大事商量妥当,三桓就开始发难了。
  “各位,当年东门襄仲废嫡立庶,结果导致诸侯都瞧不起我们,晋国人因此与我们疏远,这些,都是东门襄仲的责任。之后,东门襄仲还卖国求荣,把汶西的土地割给了齐国人。再后来,公孙归父千方百计挑拨我们和宣公的关系,跟楚国打得火热。各位,新账老账要算个总账,大家说怎么办吧?”季文子辈份高资格老,说话也没客气。
  孟献子和宣伯双双响应,要求严惩东门家族;声伯没话可说,他也不喜欢公孙归父,可是也不愿意落井下石。
  “老臧,你的意见呢?”宣伯问,有些威逼的味道。
  “哼,既然你们要铲除他们,我还有什么好说?把他们全家驱逐出境就是了。”臧宣叔说,他为公孙归父不平,但是他也知道驱逐东门家族总比灭门要好。
  当天,司寇臧宣叔宣布:东门家族为不受欢迎的家族,立即驱逐出境。
  东门家族被驱逐到了齐国。
  公孙归父在路上得知噩耗,痛哭一场,前往齐国避难去了。
  机关算尽,最终落得个流落异乡。
  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中,三桓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两面讨好
  公孙归父的逃走,意味着鲁国的正攵治格局重新划分。
  声伯接替了公孙归父的位置,实际上代表公室。三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季文子在朝廷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鲁成公尽管也对三桓存有戒心,但是看见父亲和公孙归父的下场,他决定还是以和为贵。
  亲晋派的三桓得势之后,鲁国外交正攵策必然地进行了修正,从鲁宣公时期的投齐联楚修正为全面投靠晋国。鲁成公元年,鲁国派出藏宣叔前往晋国,修复与晋国的关系,与晋国结盟。
  鲁国外交正攵策的变化直接导致齐国和楚国对鲁国的不满,之后,齐国进攻鲁国并夺取汶阳,鲁国向晋国求援,晋国郤克领军出兵援鲁抗齐,于是就有了晋齐鞍之战(见第三部第113章),鲁国夺回汶阳。
  
  当世界上有两个老大的时候,世界人民就很难有安生日子过了。
  投靠了晋老大,楚老大就很生气。
  鞍之战刚刚结束,晋军收兵回朝抱老婆去了,这边楚老大出动了,子重领军。根据老大尽量不打老大的国际事务原则,楚军先是攻打卫国,随后屁股歪一歪,移师鲁国的蜀地,要找鲁国出气。
  晋老大走了,楚老大来了,鲁国人慌了。
  紧急内阁会议。
  “各位,怎么办?怎么办?”鲁成公没主意。
  “赶紧找晋老大来帮忙吧。”臧宣叔建议,听口气,就带着嘲讽,他是亲齐派,很讨厌晋国人。
  “老臧,你太不耿直了,明知道晋国人刚走,不可能来救我们。”宣伯回了一句,他知道晋国人的德行,所以随后加了一句:“女乃女乃的,超级大国都是纸老虎。”
  晋老大很显然是靠不住的,那么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向楚国人求和。
  “宣叔啊,要不,您辛苦一趟,走一趟楚军大营?”鲁成公也看清了形势。
  “别介。楚国人已经出来很久了,我们不去他们也要撤军了。如今让我去轻而易举得到这个功劳,嘿嘿,我可不敢。” 臧宣叔刚才被宣伯抢白,此时翻翻白眼,拒绝接受这个任务。
  鲁成公干瞪眼,这里人人都能不尿他。
  说起来,孟献子这个人很实在,看鲁成公下不来台,藏宣叔和宣伯又互不买帐,他挺身而出了。
  “这样,我去吧,算我捡个功劳。不过,楚国人是很贪的,我不能空手而去。”孟献子主动提出要去楚军大营。
  就这样,孟献子去了楚军大营求和。
  
  其实,楚国人也并不一定要打鲁国,他们是要这个面子,你晋国打了我的盟友齐国,我就打你的盟国。
  孟献子带着金银珠宝前去求和,子重很爽快地答应了,不仅答应了,而且不收金银珠宝,楚国人高风亮节?才不是。
  “金银珠宝你们拿回去,我们不缺这个,你们给我们木工、裁缝、织工各一百人就行了。另外,派个公子去我们那里做人质。”子重看重的是人,技术工人,楚国最需要的就是技术工人。
  无可奈何,第二天,鲁国如数送上楚国要求的技术工人以及鲁成公的弟弟公子公衡作为人质。
  这就行了?不行。
  楚国人随后在蜀地召开盟会,楚国子重、齐国晏弱、宋国华元、卫国孙良夫、郑国的公子去疾、陈国的公孙宁、蔡景公、许灵公参加盟会,因为是在鲁国的地盘上,鲁成公只得亲自出席。
  可以说,除了晋国,全世界都参加了这次盟会,而晋国睁只眼闭只眼,假装不知道。
  
  ——新外交正攵策
  鲁国现在开始检讨自己的外交正攵策,既然晋国靠不住,是不是应该投靠楚国呢?
  内阁会议。
  “狗日的晋国人靠不住,是不是我们干脆投靠狗日的楚国人?”鲁成公开门见山,提出议案。
  “切。”所有人反对,鲁成公弄个大红脸。
  对于鲁国人来说,对于周公的后代们来说,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们甚至都不愿意跟楚国人打交道,当然更不可能投靠他们。
  “晋国人靠不住,楚国人就能靠得住?”孟献子反问了一句。
  “不怕杀错人,就怕站错队啊,各位,要好好商量下。”季文子说话了,他辈分最高,适合于总结发言。
  臧宣叔咳嗽了两声,发言了:“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平衡正攵策,在齐国、晋国和楚国之间保持相同的距离。这样,就谁都不得罪。”
  “我反对,谁也不得罪就是谁都得罪。”宣伯表态,所有人中,他是最死硬的亲齐派。
  “我也反对,我们是弱国,不是我们想不站队就能不站队。”孟献子发言,他比较厚道。
  三桓中的两桓都表示了反对,不过把总结忄生表态留给了季文子。
  于是,季文子说话了:“这个,制定外交正攵策,首先要弄明白谁是我们的敌人,然后才能确定谁是我们的朋友。楚国和晋国虽然强大,虽然蛮横,可是他们离我们都很远,都不接壤,他们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敌人是谁?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才是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