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传-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陈鹤琴序
学习和发扬陈鹤琴先生的
  教育思想和精神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幼儿教育的先驱。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书;如《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现在虽然已经记不清楚具体内容了,但他的“活教育”思想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提倡“活教育”是非常先进的,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传统的压抑人才的旧教育并未消灭,许多引进的国外教育理论又没有被国人消化。陈鹤琴先生和陶行知先生一起提倡“生活教育”、“活教育”;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本土化开辟了道路。这种教育思想是先进的,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活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就在于它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来的,是中国自己创造的教育理论。陈先生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中国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他提倡大社会、大自然都是儿童的活教材;他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他认为幼稚园的第一个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其次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是能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要刻意追求。这些思想仍然是今天幼儿教育需要坚持的。
  陈鹤琴先生不仅创造了中国化的“活教育”理论,他一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更是今天每一个教师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他怀着“一切为儿童”的深情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儿童教育;是我们年轻一代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陈鹤琴先生是中国教育学会第一届名誉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一直秉承陈先生等老一辈教育家的精神,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大众化而努力。
  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陈鹤琴传》的出版为我们学习他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我们愿他的思想和精神永放光芒。
  

一 陈氏祖宗(1)
1892年3月5日是农历二月初七,上虞县百官镇茅家弄开杂货店的陈松年家添了一个男孩。生产那天,外面下着大雪。屋内又潮又冷,光线黯淡,陈家的女人陈张氏正拖着沉重的身体从床上一点点挪到地面,她的下腹已经十分疼痛,即将临盆。这已是她的第六次生产,所以她并没有生头胎时那种恐惧的感觉。现在,她要做的事情是下楼到厨房去把水烧开,然后将木脚桶拿回房间,最后将婴儿用的小衣服、尿布等用品齐齐整整地放到顺手的地方。做完了这一切,她感到阵痛加剧,于是就爬上楼,躺到了床上,歇了一口气,闭上眼睛,等待孩子的降生。因为全身浮肿,她从窄小木楼梯爬上爬下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而作为女人,这一切对她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她觉得生孩子是女人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女人的福分。原本她是想过要找一个接生婆过来帮忙的,终于没去叫,因为是半夜,恐怕麻烦别人,她估计自己是应付得来的;而她的男人此时却不在家里,或许是因为“避邪”——按旧时规矩,女人生产被看作是血光之灾。她的丈夫先前曾娶过一妻,后来因病过世,留下了一个女儿,她作为填房被娶进陈家,不仅接下了侍候丈夫、打理家务的重任,还得继续为陈家生儿育女,续添香火——几个孩子生下来,一个千金和四个男丁。这时,她已经开始破水,疼痛更加剧烈,几乎不能支撑,但她却仍然一声未吭,嘴里咬着布条,任汗水伴着泪水一同从发梢和额头上顺着脸颊流淌下来。她的一只手用力扒住硬梆梆的床栏,另一只手则紧紧攥着身下的褥单。她用尽了全身力气,脸色煞白,床单已经被血污浸染,她昏厥了过去。醒来时,孩子已经呱呱坠地。她疲惫地转过身体,仔细一看,又是个男孩,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作为陈家的女人,没有什么比生男孩更能使她感到喜悦和幸福的了。她伸出胳膊,吃力地拿起剪刀,亲手将连接母子身体的脐带剪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过了一会儿,邻居兰娘赶来,帮忙给婴儿洗澡穿衣。看着甜甜入睡的婴儿,圆圆滚滚,结结实实,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事儿可算是做完了,就如同一家人吃饭,要买菜做饭、刷锅洗碗,还得把饭桌上的剩菜剩饭收拾干净;也如同一家人过日子,衣服脏了、破了,总要洗净晾干补好叠好。女人总有女人的事情,一辈子也干不完。生孩子的事情也一样。许多年后,当这个男孩长大,成为了人父,经常告诫自己的子女们:每当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之日,因此,儿女一定要热爱母亲。
  按照男孩出生的时辰,大人们为他批的八字曰:壬辰(年)癸卯(月)丙申(日)己亥(时)。后来,陈张氏把男孩的八字又请瞎子算了一遍,瞎子说,男孩的八字着实生得好,将来一定是非常发达的。陈张氏听了很高兴,拿出钱来给了瞎子,笑着转身离开。
  按照前面子女名字排序,陈松年给这个男孩取名为绥福,书名鹤琴。
  上虞,浙东名镇,吴越腹地,曹娥江畔,东南倚四明山之雄,西南接会稽山之秀,山水清丽,人杰地灵。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帝的女婿舜,避丹朱之乱,建国于虞,披星戴月,躬耕畎田,史称舜虞;夏帝时归古越国版图,战国时期楚灭越国后属楚。自公元前222年设上虞县,属会稽郡,历经朝代更迭、帝王兴衰,从南宋时改越州为绍兴府,至元、明、清三朝,上虞皆为绍兴属县。曹娥江,干流溯于嵊州,流经上虞,江滩宽阔,水流平缓。相传江里有江神,江边百姓为绝水患而逢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拜典礼。祭拜当日,百姓斋戒。祭拜时,供桌上摆放猪、牛、羊三牲,人们伏地跪拜、祭祀,祈求平安。传说,东汉年间14岁的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她的孝行感动了乡里,人们在江畔建了一座曹娥庙。庙宇始建于东汉,虽几经重建,香火依然鼎盛。城南的梁湖镇是才女祝英台的故乡,梁祝情爱,化蝶###,千古绝唱。小城的西南傍江有山名曰东山,相传是东晋谢安辞官后的隐居地。当年,谢安41岁前辞官进山隐居,升平四年(360)重又出山做官,终成一代名相,留下“东山再起”的典故。。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 陈氏祖宗(2)
百官镇在上虞不算是大地方,但地理位置却十分优越,西通杭州,东达宁波,距绍兴和余姚都不过百里,交通便利,过往客商集中,使得小镇成了做生意的好地方。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公历约18世纪末叶,一个叫正表的二十岁年轻人来到百官镇。年轻人姓陈,父亲万经与四个兄长都是刻苦耐劳、诚实忠厚、靠种田过活的农夫,惟有他不甘安分,离开沥海的乡下,只身一人来到附近的百官镇上做起了生意。开始时,他拿出全部家当几千铜钱,在镇上的中街盘下了一个铺面,开了一间山货店,卖的是淘箩洗帚、粪桶扫箕、鲜蛋灰蛋,以及居家用的竹器和种田用的简单农具。小店初张,正表对己克勤克俭,对人亦忠亦诚,在街面上的人缘和口碑都很好。他每天早起烧好饭盛在小铜罐内,就是一日三餐;辛辛苦苦、起早陈鹤琴的故乡浙江上虞县
  摸黑,总算把小店的门面撑了起来。几年后,山货店已经开得有些模样,买卖逐渐兴旺,他的手头也宽绰起来,遂娶戴氏为妻。戴氏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大鸣,老二叫大成。大成无后嗣,大鸣则承继父业,同时还在金鱼湾种了三亩半水田,另外还有湖田十余亩。由此,陈氏在百官镇扎下根来,繁衍生息,这便是百官陈氏的来历。
  陈家留下的祖训是:勤俭起家,忠厚传代。
  光浩是陈鹤琴的祖父,因为是单丁,又是其母42岁时所生,他自己到四十来岁时仍未生子,按“百行孝为先”和祖宗家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夫妻俩焦急万分。于是夫妻二人就格外热心行善事,帮助人,凡是因穷困而向他们求助的人,他们都会竭力相助。有一天,有一女子打着赤脚沿街乞讨,妻子即脱下自己的袜套送给她穿上。他们始终相信,种善因得善果。清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军起事从南向北一路杀向南京,江浙两省战事频生,百官镇上的地痞、流氓也借机滋事,奸淫掳掠,烧杀行凶,无恶不作,百姓流离失所,痛恨切齿。有一日,光浩被一伙强盗掳到离百官镇不到五里的荫岭,脱身不得,被一连砍了13刀,有一刀几乎将鼻梁砍断,另一刀砍在了脖颈上,血流淋漓,气息奄奄,倒在了稻田里。三天后,幸得路人相救,终大难不死,保全了性命。夫妻将此归于平日里的积德行善。这次事件后,原来经营得稳稳当当的杂货店只剩下断壁残垣。俗语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光浩毫不气馁,伤势才愈,就大干了起来。他在原来的店址上盖了几间茅草屋,作为临时营业场所,又做了两块木头牌子,作为店号。一块木头牌子上写着:茅草屋临时商店。另一块木头牌子上面写着:陈聚兴冬夏布店。没过多久,生意逐渐兴隆,经济状况改善。光浩将茅草屋拆掉,改建两层楼房,楼上住家,楼下营业,店号也改成了聚兴隆。由于经营有方和货色齐全、新鲜,生意受捧,小店很快扩大规模,成为百官镇上数一数二的大商号。
  不久,光浩终于得了一个跛足儿子,使陈家的香火有了延续,夫妻二人长舒一口气,这不能不说是上苍对他们的又一个报偿。过了一些年,跛足儿子长大了,有一日,在上学的路上,经过一家麦果店,被店里的伙计喊住。伙计笑着问:“小东家要麦果吃吗?”跛足儿子点点头回答:“是的,我要吃的,不过没有带铜钱。”伙计递过去一个麦果说:“你吃好了,等一下,我到你店里来拿钱。”跛足儿子接过麦果吃了起来。中午的时候,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