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传-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 “真理使你自由!”(2)
在动物学课上,安德鲁老师把课堂搬进了实验室,他总在学生做完实验之后讲课。他先教学生做实验,然后研究总结。学生有不了解之处,可随时向他提问,但他总将结果暂时藏起来,让学生自己去想,直到上课临结束前,才肯把答案讲出来,并比较学生研究的结果,指出其中的错误。在安德鲁老师的指导下,陈鹤琴和同学们一道先后对果蝇的繁殖过程,小鸡的孵化过程和青蛙的变形、骨骼、生命特征、神经系统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为时长达半年。为了做研究,老师发给学生每人一架显微镜,透过显微镜片下对微观世界的观察,陈鹤琴懂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有一天,陈鹤琴在做实验的时候,出门去打水,看见一个衣服破旧的老者远远地走过来,起初,他以为老者是学校里的杂工,刚要喊打水,老者已经走到了他的面前。后来,其他同学告诉他,这位看似寻常的老者正是当时世界上研究低等生物的著名权威、大名鼎鼎的詹宁斯教授。陈鹤琴一方面为自己的鲁莽无知而羞愧难当,另一方面又将霍普金斯虚怀若谷、诚恳朴实的学习精神又铭刻在心。陈鹤琴写道:1915年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时摄
  我觉得一个游学生到国外去游学,最重要的不是许许多多死知识,乃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世界上所要知道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怎样可以在短短的五六年的时间都学到呢?若要得到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你就可以回国后自己去研究学术,去获得知识,去探求真理。方法是秘诀,方法是钥匙,得到了秘诀,得到了钥匙,你就可以任意去开知识的宝藏了。《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59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郑晓沧先生曾这样写道:“他(按:陈鹤琴)到美国留学,先往约翰霍金大学,是校以研究精神著称于世,陈君想要研究地质,因陈君向来喜欢做观察实验功夫,实有科学家的精神。但后来陈君仍旧拿这种功夫回到‘人’的研究上去,如今知道他的略历,也就可明白他是适宜于做那种研究的人了。”《陈鹤琴全集》,第二卷,第66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1916年夏天,陈鹤琴来到位于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暑期学校读书,学的课程有三科:一科是“牛奶”,即如何制作乳酪,如何做奶油,如何做乳浆,如何分析牛奶成分,如何检查牛奶质量。一科是“鸟学”,即研究鸟的种类、鸟的习惯、鸟的生活,教授课程的老师每天天刚黎明,就带领学生到附近树林里对鸟进行观察。一科是普通心理学,由分析心理学家铁钦纳亲自授课。在这一时期,陈鹤琴感觉自己求知的欲望非常高涨,什么东西都要研究,都要学学看。
  1917年夏天,陈鹤琴在霍普金斯大学本部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趁着暑假,陈鹤琴来到美国北部的阿莫斯特大学进修,他也选了三门特殊的课程,一科是园艺,即种花养草的知识,一科是养蜂学,另一科是汽车学。前两科他学得很起劲,第三科因为他的机械知识底子不够,因而感到有些茫然。后来,他所学到的园艺和养蜂学的知识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体现。
  陈鹤琴在美国读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普通学科。在这一阶段的三年里,按他自己的话来说,“随便什么知识我像海绵似的都要吸收”。他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汲取营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第二阶段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和心理学,受业于名师,钻研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方法。
  

四 哥伦比亚大学(1)
1917年夏天,陈鹤琴从霍普金斯大学毕业,转至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据记载,创建于1754年的哥伦比亚大学,前身为英皇乔治二世捐款筹建的以人文、科学和语言为主的国王学院,美国独立后,为纪念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改名为哥伦比亚学院。1857年和1897年该校两经搬迁,系科逐渐完善,校区规模不断扩大,至1912年建成为世界著名的综合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组建于1912年,代表当时世界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最高水准,拥有包括杜威、桑代克、克伯屈、孟禄等一大批教授、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倡导进步教育。陈鹤琴曾这样写道:“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是世界上研究教育最著名的地方。教授学问之渊博,教育学科之丰富,学生人数之众多,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找不出来的。”《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59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当时,哥大有来自五十多个国家的学生,共三万多人,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等学府,其中中国学生有三百余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宋子文、孙科、张奚若等都是哥大的毕业生。在哥大师范学院就读的中国学生共九十多人,几乎占了该校中国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胡适、蒋梦麟、郭秉文、张伯苓、陶行知等大教育家都出自哥大门下。与陈鹤琴同窗的有郑晓沧、李建勋、欧元怀、张耀翔等。在这些学生中,很多人都曾有过教师经历,有的做过中学校长,有的做过小学教师,还有的甚至做过督学。班上学生女生占多数,男生也不少;少数是青年,更多却是有一定阅历的中年人,其中甚至有白发苍苍者。与陈鹤琴同班的有一位六十岁出头的祖父和他二十来岁的孙子,可说是爷孙同堂。就连陈鹤琴在清华读书时就深感敬佩的张伯苓先生也端坐在座位上听讲,与陈鹤琴成为了真正的同学。
  克伯屈(18711965),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杜威的学生,是陈鹤琴最崇敬的导师之一,致力于实用主义(pragmati###,亦译实验主义)教育思想的通俗阐释。克伯屈认为传统教育抹煞学生兴趣,桎梏儿童活跃的心灵,滞阻创造力和学习精神,批评旧式教育中的形式主义、严格主义,主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他依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倡导“设计教学法”,他认为学校的课程有四种主要的设计类型:创造性的或建构性的设计、鉴赏性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具体的学习设计。他还提出“儿童中心学校”主张,认为儿童的学习课程主要由儿童来决定;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去学习与他自身兴趣有关联的知识,或能帮助解决他所遇到困难的事物。
  保罗?孟禄(18691947),著名教育家、教育史学家。1913年,受美国政府委派,率团考察菲律宾教育并到过中国,自1915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是陈鹤琴在哥大学习的两年时间里所最为崇拜的另一位导师。他所著《教育史》系统阐述了西方教育从远古时代到20世纪初的发展历程,标志着美国教育史学科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20世纪早期,它一直是美国师范院校教育史课程的标准教科书,对欧美其他国家的教育史学科研究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 哥伦比亚大学(2)
关于这两位国际公认的教育权威,陈鹤琴对他们推崇备至,赞扬有加。陈鹤琴这样描写在克氏班上听课时的情形:克氏是师范学院里最著名而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位教授。在他班上听课的,总是拥挤不堪,每学期总有几百人,不但学生人数多,而且学生之杂为任何大学、任何学科所不及。他的班上学生有从本国来的,有从英国来的,有从法国来的,有从西班牙来的,有从墨西哥来的,有从非洲来的,有从亚洲来的。男女老少,各种人类,一应俱全。克氏为什么有这样的魔力呢?他的思想有魔力,他的教法有魔力。他是主张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他不肯抹杀别人的思想,也不肯放弃自己的思想。他要集中各种见解、各种思想来解决疑问,来解释难题。所以他所用的教法是独出心裁而能刺激思想的方法。他不用注入式的讲演法,他用启发式的问答法。这种问答法很有点像希腊圣哲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克氏先让学生自由分成几十个小组。这种小组生存时期以一学期为限。在未讨论问题之前,先发给我们一张纸,上半张印十来个问题,下半张印了十几种参考书。
  各小组自己认定了问题之后,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去看参考书,看了参考书,先在小组会里互相检讨,互相切磋。一到上课时,各组提出意见,意见各有不同,思想各有分别,辩论就开始了。一个问题先由克氏提出之后,班上任何人都可以起来表示意见,贡献意见,批评别人意见,指责别人的错误。等到各方的意见充分发表后,他老人家起来,把各种意见下一个总检讨。有错误的,他指出错误;有真理的,他指出真理,把一个问题解答得清清楚楚。这种教法是###剂,个个学生都愿意绞脑回肠去研究问题,检讨问题,辩论问题。在他的教室里二三百个学生没有一个会打盹,没有一个会偷看小说,没有一个不竖起耳朵、提起精神去参加辩论,贡献意见!克氏的教室,犹如议会,克氏班的上课,就是开辩论会,无怪克氏之魔力若是其大呢!《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59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陈鹤琴感受到教育大家的风范与魅力,得到了启发。
  1917年冬天,陈鹤琴与郑晓沧一道参加了由孟禄博士组织的一个三十多人的考察团去美国南部考察黑人教育,考察费用由孟禄博士出面募捐。这次南方之旅的所见所闻,对陈鹤琴日后成为教育家的心路轨迹和人生旅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察旅行的第一站是美国南部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学院,这是一所专门为教育黑人子弟而办的学校,创办人是白人将军阿姆斯特朗()。在这所学院里,没有种族歧视,白人、黑人、黄种人学生和睦相处,家境贫穷的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