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大传-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沛流离,衣食无着的凄苦处境与被终生政治囚禁,废来立去的命运。汉室王朝的老祖宗刘邦被项羽打得如丧家之犬时,人们很同情他;他一旦称帝天下时,人们就开始骂他。到了他的末代子孙处于风雨飘摇堪堪油枯灯灭时,人们反过来又同情他的子孙。人类的心理就是如此的变易无常也有常,这就是社会心理的规律。人们对于三国种种人物的评价,正是建立在史实与个人心理认同的双重基础之上。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多同情汉献帝,同情刘备,而憎恶曹操父子和司马氏父子,至少心理因素上占了很大的成分。
  然而,人们的社会心理认同与文学形象是一回事,而历史真实又是一回事;人们的主观评价是一回事,而客观效果又是一回事;社会传统道德标准是一回事,而社会功利效果又是一回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赞同的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曾为我们奠定了一个政治的法律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功利主义原则”——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似乎又给了我们一把解读三国人物的钥匙。或者说这也是另一条历史的政治的真理。
  那么怎样来看待曹操、刘备、孙权及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呢?这三个历史人物对国家的统一至少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曹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中原最混乱的军阀割据局面,并平定了东北、西北少数民族军事力量与军阀的叛乱而雄长一方,为稳定北方发展经济做出了绝大贡献;刘备至少统一了祖国的西南,诸葛亮时代又平定开发了云、贵一带,并成功的实现了民族自治,创造了古老的优秀的民族政策,移风易俗,把中原与天府之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播过去,使其与中原文明同步发展,同样功不可没;孙权至少保证了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统一稳定,且开发了两广、东南沿海等历代教化不到的边远蛮荒之地,并开发水利、水上交通事业,使江南成为富甲一方之地。而且正由于这三个人、三个政权的各自统一了一方,才有司马氏那么快的统一了全国。这三个不怎么正统的皇帝的历史功绩,要比东汉末年的几个皇帝、司马氏那些个正统的两晋所有皇帝功绩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得多。读一读两晋史也许更会有一蟹不如一蟹、貂不足狗尾续的感觉。所以毛泽东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统一,主要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而鲁迅则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曹操的同时代人许邵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权说他“至于御将,自古少有”;诸葛亮说他“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刘备则“每称操为能”。而在死后陈寿在《三国志》开篇第一传中给他的盖棺论定是“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但是几乎没有不说他奸诈嗜杀的。且三国的三个政权在晚期的腐败衰落无论如何是没有任何历史进步意义的。而且汉魏间的大混战只能是一个历史的大破坏。这一切似乎是矛盾着的,但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世界的存在。
  以上所言史料多见诸于正史所载,有据可查。但历史的真实并不全在历史的书卷之中。非正史的资料中也有可采信之处。就是民间传说也不可全视为无稽之谈,尤其是口碑部分。西方人讲三个笑话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性格,那么几千年千百万人的大众口碑至少也能说明一个人的性格。所以西方美学家们又说诗化的历史比具体的历史事件更为真实。因为具体事件所反映的是具象的个别,而文学的历史则更能反映一般。当然我们决不主张把《三国演义》当历史来读,把民间神话传说也硬要附丽于历史人物的身上,而是在讲如何尽可能地去获取“历史的真实”,以期在读文学作品时多一种参照。这也许正是本书的撰写宗旨。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既不是做历史考证,又非进行学术研究,只是属于那种有感而发随便说说,但并不是不负责任信口胡说的东西而已。因而它只是给那些喜欢读三国的人看的,也算是一种交流吧。
  开篇揭过,下面分卷讲述。第一卷东汉残阳,主要讲述三国的缘起与东汉末年的腐败混乱与著名人物;第二卷乱世三雄,主要讲述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晋之间的三统之主;第三卷四大宗族,主要讲述曹、孙、葛、马四姓政治大宗族;第四卷军师名将,主要讲述三国时代的主要军师谋臣策士与各国的著名武将。全书共35讲,单独列传的人物共有一百三十余位,附丽于各传之间的人物或详或略也不下上百人,因而大体上囊括了那个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于各传主的生平多采自信史。为增加可读性,同时收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但均作说明,以免混淆视听,以讹传讹。文中多所品评议论无非是为了更好发挥人史两鉴的作用,但个人之心得难免偏颇失准,欢迎方家批评教正。
  

五大看点(1)
第一个看点是东汉末年皇室的衰落破败到了让人可怜的程度。在《三国演义》中读者最先接触到的是乱世王朝的王室式微与皇权衰落。被人视为九五之尊、八弘一宇、王权天授、龙子龙孙的汉家帝王被臣下那样随意地换来换去,欺负到家了。而且最后的两位末代皇帝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说立就立,说废就废,说关禁闭就禁闭,说毒死就毒死。太后、皇后、贵妃、贵人,当着皇帝面儿说抓就抓、说废就废、说宰就宰,而且连小皇子都一并处死。小皇帝名为皇帝,但连自己的奶奶、母亲、媳妇、子女都不敢呵护,都保护不了他们的生命,不要说贵为帝王,就是百姓之家似也容不得这般欺凌、撒野,也不至于软弱到如此地步。这皇室之家强盛之时,就是对国之栋梁、王公大臣们也同样会人命草菅,到了衰败时节直如一团棉絮,在王公大臣面前反倒不如平民来得硬朗。百姓可以揭竿而起,还以牙眼,而帝王之家到了这个时候,就连这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而且就连干坏事的能力都不复存在。时耶?势耶?此一时彼一时也。
  大众的心理向来是反对强霸、排斥强霸的。而对于弱小者除了恨其不争,怒其不起以外,更多的是怀有一份同情心,而且尤其是两个少帝根本没有让人憎恨处,就更让人同情。当项羽鼎盛时期,打得三秦猛将投火自焚、跪递降书顺表,一坑就坑杀了十数万、数十万降卒时,当项羽打得刘邦抛妻弃女、父母为虏时,当项羽今天油烹一个明天火烧一个敌手时,真让人觉得他是一个魔王,可是一旦众叛亲离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凄惶别姬,自刎乌江,五侯分尸时,仿佛天地都开始为他悲歌了。后人不知留下了多少“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来哀悼他。而刘邦一旦剪灭群雄一统天下当上了皇帝,人们便开始挖他的“祖坟”——什么小治安主任(亭长)了,往人家帽子里撒尿了,骂人了,“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了,所有不经不伦无赖行径一类的东西便一股脑儿的都挖了出来,甚至把别人家锅底的灰都往他脸上抹。就像秦始皇一小儿时母亲与别人通奸,父亲却是吕不韦而自己全然不知,真有点儿可怜兮兮的;可是他一旦横暴天下、劳役众生时,人们就骂他了,就连蚊子咬人、狗往柴堆屙屎都说是他为了不让修长城的人们偷懒睡觉而使然。《三国演义》中汉家皇室成员的式微命运和被欺凌的遭际,几乎使人们忘记了他们正是让人深恶痛绝的桓灵二帝的子孙。反倒把董卓、“凉州帮”、曹操这些个人物当成了强盗,仿佛他们是在抢这些“孤儿寡母”的天下。这就是人心的反复如此,你又能怎么样?反过来说那汉室皇族的悲惨境遇与窘迫难堪的生存状态与兔起鹰落般的宫祸事变,天然就具有文学色彩,那些宫廷中的阴谋诡计也自然扣人心弦。所以正是这些东西拨动了读者的第一根神经。尽管这不是主要看点,但毕竟是第一个看点。而且为后来的魏晋桃李代埋下了一个长长的伏笔与预警。
  第二个看点就是军阀混战期间人物命运的戏剧性。远在边地的一介武夫倏然间成了主宰朝廷的新贵,世代贵胄子弟一夜间成了逃犯,转身一变又成为了义军盟主,强大如袁绍、袁术、吕布者反被一个阉宦子孙小小的洛阳城一个区的“公安局长”一类的小军阀,如屠夫洗剥死猪般收拾得一干二净子孙殄灭。刘表、刘虞、刘焉、刘璋这些个拥有强大政治军事力量的皇族军阀,倒不如一个沦为卖草鞋的远支皇叔刘备。一个个文人策士,耕隐书生,一个个传奇式的草莽英雄,都在混战大潮中纷纷泛起,各择其主投奔军阀,使军阀混战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戏剧色彩,从而使这一期间的军阀混战与其他混战大有不同。至少这些巨大的落差与变数让人读来有滋有味,波澜迭起。

五大看点(2)
第三个看点就是三国的草创人物早期的艰难与命运的沉浮。曹操不过是聊胜于平民出身的小官吏,却靠了权谋和才干得以小荷才露,且有多少次性命之虞又都能转危为安、逢凶化吉。刘备是纯粹的一介布衣,第一次起事就差点被打死,从死人堆中半夜爬了出来才得以逃命,一次次的战败一次次的爬起,那种于屡战屡败中能够屡败屡战的精神真让人觉得出“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滋味。而东吴的草创则是建立在父兄两代人以生命为代价的基础上由十几岁的孙权接过大旗的。尤其是在此期间,他们充分利用各自的本领和能耐聚拢的那些天下英雄智士更成为这一看点中的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第四个看点就是三国鼎盛时期三雄的斗智、斗勇、斗狠。曹操的政治手段、军事才能、宏图大略、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