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康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说康熙-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襄及其部属早已逃脱。结果前面已经讲过,大凌河城城中粮尽,祖大寿率军投降。吴襄被削职为民,吴三桂免于处分。
  

10。吴三桂抗清谜案(7)
2.关宁援山东之役:吴襄、吴三桂父子平叛立功
  吴襄被削职,并没有给家庭带来根本影响。因为朝廷还允许他在军队中继续供职。就在吴襄被削职的时候,山东爆发了孔有德为首的兵变。
  孔有德原任山东登州参将,后金兵围大凌河城时,受登莱巡抚的派遣,率八百骑兵出关赴援。行至河北吴桥的时候,孔有德率军哗变。他们宣布起义叛明,率军回师山东,迅速占领了登州(今山东蓬莱),自称“都元帅”,属下李九成为“副元帅”、耿仲明等为总兵官。
  孔有德起兵的山东地区近临京师,朝廷急令直隶诸镇兵马会剿,但是官军连遭败迹,朝廷一时手足无措。
  在这万分危机的情况之下,公元1632年7月25日,崇祯皇帝命令高起潜督率副将祖大弼、总兵官金国奇等携数万兵马前往山东镇压。崇祯皇帝给了吴襄一次立功赎罪的机会,特许以“戴罪立功”的总兵官身份随军出征。吴三桂以游击将军跟随父亲与舅父祖大弼参加“平叛”。
  辽兵不愧为一支劲旅。1632年10月,辽兵与孔有德部战于沙河(今山东掖县),然后迅速将登州城包围起来。1633年元旦及第二天,孔有德两次组织突围失败,李九成也中弹阵亡。祖大弼与吴襄指挥明军严密围困,欲把他们困死于城中。
  根据《庭闻录》记载,从明方的战报中看到,吴襄作战勇敢,往来冲杀,表现出色。关宁监军太监高起潜为他题请,朝廷当即恢复其原总兵官职务。
  十天以后,孔有德被迫从海上突围,投奔后金。关宁援山东之役就此结束。
  吴襄在这次战役中勇敢作战。所以,他不但恢复了原职,还被授为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袭。吴三桂在上百员战将中,他是资望最浅、年龄最小的一个,但是他的这次军事实践,为他以后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3.吴三桂的迅速升迁
  此后的吴三桂越战越勇,他的官职也是越来越大。
  1635年,23岁的吴三桂擢升至前锋右营副将。1639年,27岁的吴三桂又由太监高起潜推荐而任团练总兵,驻守宁远。
  总兵官独当一面,吴三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游击将军而参将,再副将,再升到总兵官,由一个普通的中下级军官超升至高级军职,成为明朝政府镇守辽东的一员重要将领。与他同时代的将领相比,可谓独步青云。
  问题在于,吴三桂为什么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升迁呢?
    七、吴三桂崛起原因的分析
  吴三桂为什么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升迁呢?纠其原因,我认为,这主要得意于以下四个方面:
  1.志向远大
  历史上记载,吴三桂从少年时期起,就有远大的志向。他绝不会把自己这一生白白放过,他要居大名,享大位,得到天下最美好的女人。他还要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历史上记载,他在读《后汉书·卷十·皇后纪·光烈阴皇后纪》的 时候,他不觉掷书长叹:“仕宦当作执金吾,取妻当得阴丽华,余亦遂此愿足矣!”
  这里的“执金吾”,原本在中国的秦汉时期是个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名称。本来呢,在秦朝的时候叫做中尉官,到了西汉武帝的时候改称执金吾。汉朝的时候,执金吾和九卿平级,统领首都南北两军中的北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部队司令员吧。
  为什么把中尉改叫执金吾呢?唐代著名历史学家杜佑的《通典·职官·封爵》里面引用隋唐时期著名的训诂学家颜师古的话说,“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
  这里的阴丽华,刘秀的结发妻子,公元41年被刘秀立为皇后。相传阴丽华为管仲之后,出生于南阳新野,是当地有名的美人儿。
  年轻的刘秀对阴丽华一见钟情,可是那个时候的刘秀还没有任何资本,阴丽华也不肯嫁给他。于是刘秀就跑去长安游学,结果看到执金吾的样子很神气,就感叹的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取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刘秀果然娶了阴丽华为妻,还立了他与阴丽华之子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
   txt小说上传分享

10。吴三桂抗清谜案(8)
其实,“仕宦当作执金吾,取妻当得阴丽华”,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追求。但是能否让这光荣与梦想成为现实,这可不是说说就能够成功的事情。这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2.本领高强
  这里的自身本领高强,实际上包括如下很多方面的含义:
  第一、轻财好士。他继承了他的父亲给予他的优良传统,年纪轻轻的他在关外上层人物的圈里一直有着“轻财好士”的美誉。
  第二、待人和蔼。吴三桂这个人虽然年纪轻轻,又是名门之后,可他身上见不到一点纨绔之气,和任何人交往都是一派和颜悦色,彬彬有礼,从无疾言遽色。尤其是在与那些地位较低的人相处的时候,他都是同样的和蔼可亲,一脸坦诚,让人大有受宠若惊之感。
  第三、沉稳镇定。不论什么场合,他都能镇定自若,在战场上他表现出的勇气和沉着使他能赢得所有军人的尊重;而在社交场合,他的沉稳风度使他能够迅速成为人群的中心。
  第四、观察力强。吴三桂这个人,观察力极强。他特别善于观察当时社会上的人和事,特别善于感知别人的情绪反应。因此他具备了由此而带来的极强的社会协调性。
  第五、文武双全。俗话说得好,“将门出虎子”,这话不假。吴三桂从小生在军旅之家,不但从小就炼就了一身的好工夫,而且还从小阅读了大量军事方面的书籍,这就为他日后的不断升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吴三桂这个人城府极深,精明机敏,和同龄人相比,他显得成熟许多。很多场合上,他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他能够成为很多人的朋友。
  3.家族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下面的情况:在同等条件下,如果两个人都干出了一番同等业绩的话,那么,一般来说,升迁的都应该是那个名门之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
  也正是因为如此,得到了父亲吴襄和舅父祖大寿全力扶持的吴三桂,他的业绩也就能够迅速得到了驻守辽东的明朝高级官员的赏识。
  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他的父亲、舅父和表哥们经常在自己的上级面前,或揄扬吴三桂才华“聪俊绝人”,将来必定“大成”;或称颂吴三桂品质“纯忠极孝”;或赞扬吴三桂战功“夷夏震慑”。正是在他们的赞助下,吴三桂才逐渐得到了驻守辽东的明朝高级官员的赏识。
  4.善于攀附
  借着自身的本领高强和家族的全力支持这股东风,吴三桂又竭尽全力地结识并交结高级军政人士。
  吴三桂热衷于广泛交游,人有所长,他总是千方百计要与之结识,别人遇到困难,他经常主动慷慨解囊,一掷千金。对于那些身居高位于他的前途大有关碍的人物,他更是善于攀附,不显山不露水之中每每赢得他们的好感:
  天启年间,高起潜代皇帝总监辽东兵马,初出茅庐的吴三桂就认这位位高权重的太监做了义父;大学士方一藻巡抚辽东以后,吴三桂很快和其子方光琛成了结拜兄弟;洪承畴经略辽东之后,他又和洪承畴的亲信幕僚谢四新结为至交。所以历任边关大吏无不对他宠眷有加,他不发迹,还有谁能发迹?
  因此,吴三桂在这批人的扶植下一路飙升,几年间,从一个普通的中下级军官升任团练总兵,成为明朝一位重要将领。
  八、升任总兵之后的吴三桂
  吴三桂升任总兵之后,首先抓了练兵,他依据洪承畴的部署,用了两年的时间,练成辽兵三万,成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劲旅。
  此外,吴三桂与其父吴襄一起,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还炼成了一支吴家亲兵。这批亲兵有三千多人,由吴氏家丁家将组成,只听命于吴氏父子。他们在经济上得到优厚的待遇,所以也特别能战斗,是吴氏父子的子弟兵,常常于关键的战斗中敢效死力。
  但是,东北战局逐渐朝着有利于大清王朝方向发展。面对着越来越恶化的形势,吴三桂将会做何打算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1。吴三桂降清谜案(1)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1639年,年仅27岁的吴三桂升任总兵。但是。与此同时,东北战局逐渐朝着有利于大清王朝方向发展。
  宁锦之战是一个大明王朝与大清王朝双方在1640年到1642年间以争夺宁远、锦州为目的,由多次大小不等的战斗组成的大规模战役。在这次大规模战役的前期,吴三桂曾经多次与清朝的八旗兵发生遭遇战,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一、宁锦之战前后的吴三桂
  1.夹马山遭遇战
  1639年,吴三桂被提升为总兵。公元1640年7月6日,明兵与清兵在今辽宁锦县杏山附近的夹马山发生一场遭遇战。
  我们综合了《清太宗实录》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明档》第16号卷分析,可以看到,事情是这样的:
  原来,在杏山西边的五里台居住的蒙古多罗特部民,共有30家,60余人。他们秘密约降清朝,请求清兵前来接应,保护他们免遭杏山、松山、锦州等处明兵的堵击。正巧皇太极亲历锦州一带巡视,当即指令济尔哈朗、阿达礼、多铎等一批骁将率护军1500人前去迎接这批蒙古人。
  清兵于7月5日夜偷过锦州城,7月6日黎明,他们接到了蒙古人。结果在他们急速回返的过程中被明兵发现。
  驻防杏山的辽东分练总兵刘肇基闻警,即从所部5000人中抽调3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