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指着妇人轻声问关羽:“此……?”关羽叹曰:“嗐!此人乃吾之贱内糟糠!让哥哥笑话了!”转而对妇人喝道:“还不速速退下,丑于世人,为夫颜面何存?!”妇人伏地寸泣,哀不可支。关羽一脚将她踹开,张飞连忙上前拦住,曰:“二哥有话好好说,有话好好说。”
这时小叫花冲上来抱住妇人哭道:“母亲,母亲。”
“嗯?!”关羽怒不可遏甩开张飞上前对妇人又是一阵猛踹,大骂:“贱人!贱人!此野种是汝与谁媾合所生?!”
刘备、张飞赶忙上前拉住关羽,夏侯氏则带着妇人和小孩进屋去。刘备下令众乡卒原地待命,下面的士卒们纷纷议论开来。关羽恼羞,转身冲进去,还要教训那妇人。刘备、张飞连忙也跟进去。
关羽冲进屋,见屋里没人。原来夏侯氏把她们带到了自己的房间,关羽也不好硬闯,只好在外面叫嚷:“贱人出来!贱人出来!无耻贱人竟做出此等丑事,辱我门楣,实在可恶!……”
这时刘备、张飞赶来拉着关羽到堂屋去消消气。
一盏茶过去了,这时夏侯氏才从里面出来。关羽见夏侯氏出来了没人保护她们母子,便想冲进去教训那妇人,被夏侯氏拉着,刘备、张飞也忙上来。夏侯氏劝道:“二叔息怒,个中另有隐情,听我慢慢道来。”
原来关羽口口声声说的“狗杂种”、“野种”、“狗日的”原来是他的孩子。关羽和自己真是开了一个大玩笑啊!差不多五六年前关羽在家乡河东解良,因为多喝了几杯,看见当地的乡绅豪强欺凌弱小便出手帮忙,教训了那群恶霸,哪知他是好心帮倒忙,原本人家恶霸只是想强娶这家的女儿,经过关羽这么一帮忙,当夜恶霸就来寻仇,除了抢走了这家人的女儿,还一把火把这家人的房子烧了,不久这家老头心中郁结而死。本来人家老头子勉勉强强还可以当个老丈人的,这样一来关羽等于是间接害得人家家破人亡。恼羞成怒的关羽愤而在恶霸平时出玩必经的路上,提刀将他挂了,从而背上了人命官司,离家远逃。关羽走后不久,胡氏,就是这个女人,关羽的贱内糟糠呕吐不止,问医,原来已有三个月的身孕。如今,这个孩子已经四岁多,将近五岁了,就是刚才那个小叫花。从时间来说不是关羽的是谁的?况且我说过胡氏不能算是美女,和夏侯氏比起来?唉!张飞真幸福!
这个女人挺了不起的,一个人带着孩子孝顺公婆,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只好在路道上摆上茶水给来往的客商换点茶钱。一日,她听到两个马贩子抱怨说这个世道太乱,没办法做买卖,幸好涿县这地界有三位义士要起兵平乱,一位名叫刘备,一位叫关羽,一位叫张飞,日后这条财路可能断不了。胡氏一听“关羽”二字,忙向他俩打听,这二人正是张世平和苏双,正好问对人,所以胡氏才千里迢迢地来找到了关羽。没想到迎接她的居然是一顿恶踹!
关羽听了夏侯氏的详述后怒气才消,微有愧色。夏侯氏叫他进去安慰安慰胡氏。关羽进去推开房门,见胡氏坐在床边;胡氏见进来的是关羽,手里还提着一把大刀,连忙把孩子拉到身边来,惊惧地看着关羽。关羽见状忙把大刀立在门外,然后进来。
关羽轻轻地走过去想摸摸孩子的头,小孩却躲进了妈妈的怀里。关羽问了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他问这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这问题看似好笑,却真是一个问题,这孩子脏得真看不出是男孩还是女孩。胡氏说是男孩。关羽又问那叫什么名字呢?胡氏说“无名”。就是没有名字。孩子的名字应该由父亲亲赐。关羽冥思苦想了一会儿说这一时半会儿的也取不出什么好名字来,不如暂时就不要名字吧!(这小孩就是日后“荆州认父”的那个花关索,因为关羽没给他命名,故而他一直也不敢有名字,花关索这个代号是日后他七岁时因迷路被一姓索的员外拾去,又送与一个叫花岳的人学本领,因此兼三姓。见《全像通俗三国志传》。)
关羽从长衫中取出一袋钱来,说这是他全部的“存款”,叫胡氏领着孩子回家过日子去吧,他马上要带兵去打仗,日后干出一番事业再去接她们。胡氏只顾哭泣,不说话,也不接银两。关羽之好把银两放在床边,转身就走。突然胡氏拉住他的袖子跪倒在地,泣曰:“关郎留步,关郎……汝岂可舍我等孤儿寡母而去……”
关羽静默了一会儿,道:“外面千名勇士正等吾耳!汝休阻我大事,速速携儿还家,不得有违!”说罢,甩开胡氏拂袖而去。
关羽出去对刘备道歉,说琐事已经处理好了,可以出发了。于是关羽和刘备迈步出门,而张飞却对夏侯氏恋恋不舍。夏侯氏笑着为他牵了牵衣领,整了整衣裳才送他出去。
刘备下令全军开拔,关羽在左闷闷不乐,张飞在右三步一回首。刘备伸出双臂来搭在他的两个兄弟的肩上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何必如此?”(大家记住!“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中国之所以有这句话就是刘备说的。但刘备确实换妻如换衣,他在游学时曾娶过一两房妻妾,莫名的全死了。正史无考。)
刘关张三人领马率卒蜿蜒投幽州而来!
第十四章(上) 名正言顺
书接上回,刘关张引乡中士卒五百余人,号一千,往幽州而来。来干什么呢?投幽州太守刘焉。说到刘焉,这个人争议比较大。第六章我曾提及此人,此人性格胆小,但有远见。说起来他有些地方还很像曹操。他见朝政腐败,贪渎横行,屡次婉言上疏灵帝整饬朝纲,但很快他就发现灵帝已经无力控制朝政了,朝中党派争斗,设计构害,直言者死!所以他有意退出政治中心,来到幽州,其实他是坐幽州望益州。(《三国志》载:“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这条不太可信,应该是一场政治预谋。)事后也证明他的战略宏图实现了的,他之后当上了益州刺史,此乃后话。
(“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后以师祝公丧去官。居阳城山,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辟司徒府,历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见陈寿《三国志》。)
所以刘焉这个人有谋有德行就是没胆略。刘备来找他就是为了找个皇室的人承认他是皇室宗亲,而张飞是个二愣子,全然不知这里面的猫腻,一路婆婆妈妈地问刘备黄巾贼马上就打到家乡涿县了,这个时候还把家乡的青壮年带走去投靠什么刘焉,这不是将家乡父老拱手送进虎口吗?当然张飞之所以这么激动,主要是担心夏侯氏的安危,怕她走不掉。有几次张飞都想匹马回涿郡誓死保卫家乡父老,都被刘备、关羽拦下。
刘备、关羽好不容易才拉着张飞到了幽州府衙,问讯出来接见他们的是校尉邹靖。邹静得知他们自发举众来投甚是高兴,忙安排三人入见刘焉。刘焉按士礼接见了他们。
刘备此次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亲,当刘焉问及他的祖籍的时候,刘备就把自己的祖宗十八代都报了一遍,刘焉说:“哎呀!如此说来汝乃吾侄也!”
“叔叔!”刘备跪倒在地,含泪唤道。
“哎呀!贤侄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刘焉当即认下这个侄儿。
宾客谈笑间,就有人来报黄巾贼将程远志统兵五万来犯涿郡。刘备说涿郡是他家乡,愿领兵前去破贼保家,刘焉欣然应允,给了他令箭一支,涿郡破贼。
于是刘备又带着他的“千众”子弟折回涿郡,不过这次他带回了一面旗子——“名正言顺!” 。。
第十四章(下) 大破黄巾
刘备带兵返回涿郡,兵行至大兴山下一村子,见村中老小纷纷夹带奔逃,刘备拦下一老人家问道:“老人家何故举家而走耶?”老人家说:“黄巾贼作乱,打家劫舍,故而携幼投亲。”刘备问:“蚁贼现在何处?”老头指着前方远处山麓隐约处一小山村道:“贼众就在彼处。”说完牵着小孙子急趋而走。
刘备策马往老头所指处疾驰,关羽、张飞左右跟驱。一路上都是逃难的村民,刘备等人赶到小村,终于遇见了传说已久的黄巾军。黄巾军的军服很有特色,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道服,有僧袍,有士族的长大褂,有农夫的布衣,更可笑的是还有官兵的铠甲!看来他们是抢到什么就穿什么,名副其实的乌合之众。他们是怎样分辨自己本队的“队员”呢?就是在头上扎条黄色的头巾,也就是说要入会,扯段黄头巾扎上就行,就这么便宜。
现在说这帮人是黄巾贼,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现在他们干的事儿确实就是贼干的事,他们正在抢老百姓的东西。本来黄巾军的教义是好的,“杀富济贫”,可不知怎么搞的,下面的人腐败了。朝廷中虽然党派斗争,彼此设计构害,不过却能彼此制衡监督,而黄巾军###,确实容易出现问题。
其实人家黄巾军也就是抢点儿东西,并没有杀人,可突然矛盾被人激化了,人群之中冲出一条黑马来,所经之处人飞血溅,所到之处鬼哭狼嚎!这家伙手执一丈八长矛!对!此人就是张飞!这个冒失鬼挑起了血腥,一时之间大伙见流血了,场面突然暴动起来!不管是刚才被欺压的良民还是掠夺者黄巾贼抑或是刘备的子弟兵全乱作一团。总之扎起黄巾的是贼,放下黄巾的是民,拿起刀的是兵!真的与我们想象的战争相去甚远,更像是球迷暴动,锅碗瓢盆,桌椅板凳齐上。
暴动之间忽然远处喧嚣尘上奔来一票人马,领头的是一个手执长枪,跨白色骏马的人。须臾,此人便拍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