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开阳引进了漂浮育苗,这是当今国内外最先进的育苗方式。但在开阳必须建大棚,还需要有增温设备,这对千家万户非规模经营的烟农来说是难以做到的。2002年曾祖荫发明了“有氧发酵酿热漂浮育苗”,这种育苗方法不需要大棚和特设增温设备,只需用厩肥发酵酿热升温即可育苗。经过试验,这种育苗方法在开阳海拔1000米的烟区育出了标准的壮苗(本试验于2002年2月28日开始育苗,5月7日移栽,苗龄69天。烟苗茎高厘米,有效叶片,根系发达,无病虫害)。这种成功的育苗方法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赞扬,有关文章发表于《贵州农业科学》2003年第31卷第2期上。
3移栽和施肥的历史。移栽是烤烟生产阶段的关键环节。移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时间问题;一个是移栽质量问题。移栽时间问题是要求必须使烟株的生长发育和成熟采收处于大自然的最佳水热状态,才能使烟株获得最佳的产量和质量;移栽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解决植株地上部的空间营养,务必使每棵植都处于相同的光、热、水、气营养之中,使烟株个体充分发育,群体协调生长;另一方面是解决植株地下部营养,这是施肥问题。烤烟施肥必须保证每棵烟株都能建成尽可能庞大的根系,并且其庞大程度应该相同,还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各种元素供应烟株生产发育需要,到烟叶成熟时这些营养元素已恰好被烟株吸收完。施肥问题是烤烟移栽质量的核心。
上文的论述就是开阳自成体系的烤烟移栽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提出来源于开阳漫长的种烟历史和不断的科学实验。
70年代中期以前,塑料薄膜育苗未普及,开阳烤烟移栽大多在“小满”至“夏至”之间,薄膜育苗、“营养块”和“开烟一号制钵器”假植育苗相继普及后,才从根本解决了及时移栽和壮苗问题。那就是全县实现了“立夏”至“小满”之间的壮苗移栽。确切地说,移栽时间的大体解决在70年代中期以后,而从根本解决和实现壮苗移栽则是在1987年以后。
60年代以前开阳多系平土栽烟,70年代以前移栽密度在每亩1600-2000株之间,1985年以后才基本实现了全县单行起垄栽烟。所以80年代中期以前的烤烟移栽地上部营养问题都解决不好。1987年中美合作试验以后,移栽密度才达到1000-1300株的水平,并普及推广了拉绳定点移栽,这才基本解决了植株的地上营养问题。1991年首先在哨上乡推广高垄品字型移栽,把植株的地上部营养推向更高水平。
高垄品字型移栽,加上控制密度,能使烟株的株、行距一致,更重要的是能使烟株在各个方向上纵横成行,使烟株吸收光、热、水、气一致,即空间营养一致,达到使烟株个体充分发育,群体协调一致,从而获得最佳产量和质量。高垄品字型移栽是目前解决植株空间营养的最佳方式。1998年开阳高垄品字型移栽在许多烟区都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
60年代以前开阳烤烟施肥以厩肥、清水粪、火土灰、草木灰、油饼等农家肥为主,这是造成那个时代开阳烟叶产、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70年代以后发展到农肥化肥配合施用,并能注意到氮、磷、钾比例配合施用。这一阶段植株地下部营养较之以前有了质的飞跃,那就是无机化肥的施用,也就是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烟株氮素营养不足的问题。这也是70年代开阳烟叶产量、质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7年中美合作试验以后,开阳烤烟施肥水平,即植株的地下部营养水平又产生了质的飞跃,那就是施足氮肥,氮、磷、钾配合施用,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并重视烟株长成“肥退劲”的原则。
这一移栽质量的施肥方法在90年代普及推广后,开阳烟叶的产、质量又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9-1997年,年平均产量为担,是上个10年年平均产量的倍;年平均产值是万元,是上个10年年平均产值的倍;年平均均价为元,是上个10年的倍。年平均烟税是万元,是上个10年的倍。
以上的数据说明,烤烟移栽质量的核心在地下部营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这一问题的解决,烤烟生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就解决了。
1991年开阳在哨上乡首次提出并推广“分层施放,定量到株”施肥法。这一理论推广以来因其效益显著而受到烟农普遍欢迎,也受到贵州烟草届专家的高度评价。这一理论的实施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了植株的地下部营养水平,并显著地提高烟株的成活率。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实施,是开阳对烟草栽培理论的突出贡献。
70年代后无机化肥的施用,1987年提出的施肥原则的普及,是开阳烟草栽培史上的两大转折点和里程碑,它们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开阳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
4田间管理和成熟采收的演变。田间管理的核心是打顶抹芽和成熟采收,打顶抹芽是烤烟大田后期增质的重要措施,也是促使烟叶成熟的重要措施,成熟采收是形成烟叶优良商品质量的中心因素,甚至是第一要素,所以二者是烤烟田间管理的核心。
开阳70年代前基本没有打顶抹芽,80年代后才开始推广,1987年后才普遍彻底地实施打顶抹芽。彻底的打顶抹芽使开阳烟叶成熟度及单叶重较大幅度地提高,从而使开阳烟叶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这也是90年代后开阳烟叶产值平均每年以,均价以1%,农民人均收入以的高速率递增的重要原因。
60年代烟农是用草木灰、酸汤水、大蒜汁防治所有的病害,用马桑叶、乌豆、茶枯水防虫害,更多情况下是束手无策,任其危害;60年代后才开始了药物防治;80年代后才开始烟地轮作,更换品种,高垄稀植减轻田间湿度,搞好烟地卫生,消灭病株,不用蔬菜地种烟和作苗床,喷施波尔多液等农业和药物的主动防治,主动防治措施的普及使开阳烤烟的植保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幅度地提高了烟叶的商品质量。1996年开阳粮食局油化厂研制了药物复合肥,集提供营养和主动防治病虫害于一体,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7年和1998年开阳县扩大了试验示范面积。药物复合肥的诞生,使开阳烟草的植保水平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5烘烤史话的悠久岁月。烘烤是实现烤烟商品质量的最后环节,也是关键环节。科学烘烤包括优化烤房和科学烘烤两个部分。
1947年前开阳实施的是明火烘烤烟叶,1公斤干烟需2公斤木炭;1947年后出现了以土坯铺地而建成三路火的“爬地龙”烤房;60年代后又将爬地的三条龙悬空而建成现代气流上升式烤房的雏形;1972年后开阳引进河南乔庄式烤房及其“三看三定”的科学烘烤新技术。乔庄式烤房是对原气流上升式烤房的改进和完善。1991年开阳县首次在哨上乡引进火管平走式烤房,现在许多地区已基本取代了乔庄式烤房。火管平走式烤房仍属气流上升式烤房。1996年开阳在城关镇顶方首次引进贵州大学农学院黄立栋教授设计的EB-1型气流下降式烤房,并请黄教授亲临指导。该烤房当年烤出的烟叶质量比气流上升式烤房的烟叶质量明显提高,受到烟农欢迎,1997年开阳在全县推广气流下降式烤房325间。1998年曾祖荫引进了“立式炉灶”,李碧宽引进了“热风洞”。曾祖荫将这种新型的气流下降式烤房命名为“L-QX”烤房,即“立式灶炉-气流下降式”烤房,当年在13个乡镇各建一间示范推广。
从1996-2002年,开阳就大规模推广L-QX烤房,累计共推广了12000多间。根据1999-2001年三年试验和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L-QX烤房在节约用煤、节省时间、提高烟叶质量(均价)等方面均优于QS烤房(普通气流上升式烤房)。比QS烤房可节约煤2%,省时,单叶增重,均价增加2%,每100kg烟叶L-QX烤房比QS烤房增创效益元,增效。所以,12000多间L-QX烤房每年可为开阳烟农增创效益1000多万元,为国家增创税收200多万元(按每间烤房每年烤400kg烟叶计算)。(上图为L-QX烤房简单结构图:1炉灶、2火管、3烟囱、4排湿套筒、5排湿地沟、6排湿窗、7烟架、8门、9冷风洞、10主火龙)
开阳县米坪乡2000年全乡烤房实现L-QX化,当年烤烟均价从全县第9位上升到第3位,2001年仍稳居第3位,2002年烤烟均价为元/kg。居全县第1位。
L-QX烤房烤出的烟叶已达到外国优质烟叶的水平。这一点中国烟草总公司在《中国烟叶生产实用技术指南》2003版第48-54页有大量精彩的描述:文章说“开阳的国际型烟叶颜色深黄、光泽鲜明、油润丰满、组织疏松、弹性强、香气质较好、香气量较足(特别是k326的中部叶,香气量较足),吃味尚舒适、杂气、刺激性小、劲头适中、燃烧性强、灰色白色。”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就评吸质量而言,“香气质、香气量已达较高水平,杂气较少,烟气浓度较浓,余味舒适,整体评吸质量相当或接近进口烟叶的评吸质量。”贵州省烟草公司总经理张建华在2003年7月28日的全省烤烟收购工作会议上说:“今年3月,国家局在北京的国外烟叶看样订货会上,通过暗评,只有我省开阳和省外6个县的烟叶能与国外烟叶相媲美。”中国烟草总公司的评价、张建华总经理的讲话所指的烟叶都是L-QX烤房烤出来的。
曾祖荫在L-QX烤房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结论:L-QX烤房与QS烤房相比,具有烘烤技术科学、简单、易学、易懂、易操作,烤出优质烟的保证率高的特点;具有大幅度节能降耗、增产增值、提高经济效益的优势;具有显著增加烟叶香气量,改善烟叶香气质的功能。
经过近一步的科学研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