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到一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庄子
——千秋一梦迷蝴蝶
  人物介绍: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学派: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当为天下第一旷达大师,他兼容哲人的睿智、诗人的灵性、隐士的飘逸、仙家的风骨,是道家、道教、文人共同仰慕的鼻祖。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号称《庄子》。其间涉猎各家学说,但以老子之言,志在攻击儒、墨。鲁迅指出: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而郭沫若则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指庄子)的影响下发展。”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庄子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与老子齐名,并称道家之祖。
  中国文人愤世嫉俗的批斗精神,同庄子思想一脉相承;而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思想,也大体渊源于老庄哲学。
  而“庄周梦蝶”的典故千百年来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到底是庄子化作了蝴蝶还是蝴蝶化成了庄子,引无数文人遐想,苦思不已。
  生平:
  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很多生平事迹无法确定先后顺序。
  庄氏是“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是楚国的贵族后裔。在公元前387年,楚国发生了一件重要历史事件: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吴起变法中有一条就是对楚国贵族的三代以下闲散子孙统统贬为庶民,让他们自食其力。然后用节省下来的财政收入养精兵以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雄。
  楚庄王于公元前613年即位,卒于公元前591年。从前591年到前387年吴起变法已有二百余年,三十年为一代,到庄子父祖辈上,早已过了三代,所以无疑是被贬谪的对象。
  楚悼王在公元前381年逝世,吴起失去了王权的庇护,变得孤弱无靠,被他打击的达官贵人立即联合起来,攻打王宫追杀吴起。吴起抱住悼王的尸体被乱箭射死,那些参与作乱的显贵们却因此而犯了伤害王尸的“夷宗”大罪,继位的楚肃王因此而诛灭“七十余家”。庄子的父祖辈大概就是这时为避“夷宗”之祸而越境迁居宋国蒙地的。
  “据公认的推测,庄周在楚国公族作乱十二年后即公元前369年出生于宋国。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一下子落魄为平民,流亡异国,自食其力,必然是一个相当难以适应的艰难过程。
  为了生存下去,他必须找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他作为一个落魄域外的贵族后裔没有可以继承的田产,于是只好靠手工业为生。庄子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可以织出非常精细的草鞋,可以做出当时堪称一流的漆器,并对木工、陶工、屠宰、洗染等几乎所有的手工业都十分精通。司马迁记载“周尝为蒙漆园吏”,证明庄子曾因技艺的精湛,做过一任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吏。
  但他管理漆园作坊的时间并不长,曹商出使秦国获得赏赐后来看庄子,他正在打草鞋,很可能是又在以打草鞋为生。所以庄子一辈子都是在清贫中度过的,据载他还曾经向监河侯借贷过粮食。有一次,魏王召见他,他穿的衣服竟是补了又补的。
  后来庄子有了一些弟子,甚至有层次极高的朋友,而庄子与惠子的交往构成了庄子生涯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
  惠施是当时超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魏国先后当了十二年宰相,实际掌权近二十年,帮助魏惠王“为法……民人皆善之”,他主张“去尊”、“偃兵”,变法图强,开六国称王之局,是山东六国“合纵”政策的实际组织者。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却是隐士庄子一生唯一的谈友。
  惠施年长于庄子,大约于公元前314至公元前310年之间去世,庄子从惠施墓前经过时,曾对随从的弟子们说:“楚国郢都有两个人,一人把蝇翅大小的一点灰泥涂在鼻尖上,另一人抡斧去砍削,斧头运行如风般地砍将下来,两眼一闭,‘噌’地一声,灰泥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毫无损伤。二人从容不迫,面不改色心不跳。宋元君听说后,就把抡斧匠人召来让他表演一番,匠人说:‘我原来是有这么个绝招,不过,我的伙伴早就死了’。自从惠老先生死后,我也像匠人一样失去了辩论的对手,我怕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理解我的人来和我说说话了。”一种“子期不在对谁弹”,失去知音的悲哀充分说明了庄、惠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庄子和惠子在一起讨论切磋的问题范围广,深度大,其中最有趣的是所谓“壕梁鱼乐之辩”。他俩在濠水上游春,庄子说:“鱼儿悠然自得地摇头摆尾,游来游去,是多么快乐哟!”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说:“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想些什么,你也不是鱼,理所当然地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这不就完了!”庄子说:“嗨!咱们回头想想,你问我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那已经假定了我是知道鱼的快乐的,你问我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轻视高官厚禄,只图逍遥自在。
  惠施在魏国做宰相时,有一次,庄子来到了魏国,有人以为他是来与惠施竞争宰相职位的。惠施深知庄子之志,完全不以为然。但他又怕庄子直接去见魏惠王,放荡不羁地争辩起来,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就让人到处寻找庄子。
  庄子也听到谣言说惠施为了不让庄子与自己争夺相位正在搜捕他。二人见面后,庄子绕着圈说:“南方有一只凤鸟,非校楝食不吃,非醴泉不饮。这只鸟飞向北方时,看到地上有一只老鹰正在抓一只死老鼠吃。老鹰看到凤鸟飞来,吓得‘唉哟’一声,赶快把死老鼠藏在身子下面,生怕被抢走了。你是不是也想拿你那个相位来吓唬我呀!”
  宋国有个人名叫曹商,他以宋国使臣身份出使秦国,出使时带了几辆车,由于秦王喜欢他,又送了他一百辆车。曹商回来后揶揄庄子说:“要说在穷巷破屋里打草鞋。整天把自己弄得面黄肌瘦的,那我不如你,但是如果说一见君王的面,就可以让他十分赏识,赐车百乘,这是我的长处”。
  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治好一个疮赏一辆车,为秦王舐痔疮的赏五辆车,手段越下流,得的赏赐越多。你大概是为秦王舐痔疮了吧!否则怎么会得到那么多的车呢?走你的吧!”这种有趣的揶揄和尖刻的挖苦,极力犀利地攻击了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世俗人生观,表现了超越的价值追求和清高孤傲、洒脱不羁的人格风范。
  庄子很少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华,就派使者携带重礼去拜访庄子。使臣对庆子说道:“如果您愿意出山理事,楚国准备让您担任宰相的重任。”庄子笑了笑说:“你带来了一千两金子,这是很厚重的礼物;允诺我当楚国的宰相,这也是很尊贵的地位。但是,您难道没见过国君郊祭时用来作为牺牲的牛的?好草好料养它几年,祭祀时为它披上彩色的锦绣绫罗,然后把它牵入太庙的祭坛之上,到了这种时候,这头牛想跑到野地里孤零零地啃干草以免一刀之刑,它还能够做得到么?请您早点回去吧,不要骚扰我宁静的生活。我宁愿像泥鳅一样在污泥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图个身心愉快,而决不为王侯所用,让他们用宰相的枷锁把我限制起来。”
  庄子对于死亡也持达然超脱的态度。
  据载,庄子妻子死的时候,惠施前去参加吊唁活动。看到庄子叉腿坐在地上正敲着瓦盆唱歌。
  惠施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你老伴和你生活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都七十多岁了。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还要敲着盆唱歌,这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见是惠施来了,就回答说:“她刚死的时候,我咋能不动感情呢?但想也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也看不到形体的物质元素‘气’,气原来是混杂在冥冥之中的,变化后成为气,然后才成形,然后才转化为生命。现在她又由生转化到死,这不是和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一样吗?她的尸体现在还躺在天地之间,我却哇哇叫地在她身边痛哭流涕,自以为这是没有真正理解生命现象,所以就停下来不哭了。”
  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人也不例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正因为他执著于这样一种“通天下一气”的观念,自然就对死亡抱着一种十分浪漫达观的态度。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
  学生们哭笑不得他说:“老师呀!要是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啊?”
  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
  就这样,庄子以一种浪漫达观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心情,从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在一般人看来那令人万般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