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共!”邓中夏爽然认同。 三人心意相通。那眼光莫不是明澈而充满着热烈憧憬的! 杨开慧和蔡畅也油然共鸣,紧紧依偎在一起。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鱼翔浅底(1)
1917年暑期,毛泽东与萧子升久所盼望的“乞讨”——游学,总算得以成行。 毛泽东仍是一身破旧的白粗布短衫、黑粗布长裤,拿着把“老照壁”牌的油纸雨伞,掮着只包袱来到萧子升所在的楚怡小学居室:“准备好了?” “嗯。”萧子升将替换的衣服、毛巾、笔记本、《诗韵集》、毛笔和墨盒之类的东西塞入包袱。一头得意的西式长发已改成毛泽东式的“大兵头”,平素的长衫已换作短装与布鞋。 “没带钱吧?” “就一点零用的。” “不不,一个铜角子也莫带。”毛泽东坚持着。 “万一……” “不管万一,还是一万,游学先生不带钱。” “好。真要碰上‘万一’,惟你是问。”萧子升半戏半真地警告着,将兜子里的一点铜板如数放回抽屉。 一出门,就见到那株很年轻、很美丽的树。 萧子升仰望着,老朋友般地在树杆上一拍道:“我的守护神!” “晓得叫什么树吗?” “只要它美丽,在我身边,我无需知道。” 毛泽东调侃地打着趣:“那你对这个美丽的守护神太不够意思。” 萧子升反戈一击:“你晓得?” 毛泽东实话实说:“上次你‘宴请’时还不晓得。现在晓得了,它叫楠树,你这里这株叫红楠。” 萧子升这位“主人”对此从来都不以为然,反倒是这位客人顶真得很。原来毛泽东对树也算得钟情,只要触发了他的情思,他就会去调查清楚——就跟研究历史人物一样。他请教了号房的工友,找了岳麓山的农人,又去图书馆对照了资料,很快就摸清了美丽绿树的大名。 “你看它叶是披针状的,花小,整个排列是圆锥状的。”毛泽东从树下拣起一根被大风雨折断的树枝,一嗅,又研看着,“你看,心是红的,你闻闻,有一股好闻的幽香。它是建筑和制造业的上好材料。硬是个有大用的‘人’嘞!” 萧子升禁不住笑了:“我算服你啦!好了,这个‘人’逃不了,我们可得赶远路。快走快走。” 两位游学先生还不及出校门,号房的工友便直直地盯着面目一改的萧子升问:“萧……萧先生,你出什么事?不是……遭偷了?!” 萧子升虽觉得滑稽,毕竟也不自在:“没……没有。”无意间,话中打出一个疙瘩。 毛泽东一睃友人,抿嘴一笑。 “那你们?” 萧子升犹豫了一下,回复道:“去游学。” “游学?!” 游学实在是毛泽东久所神往的。他没有钱像报纸上登的那两位大学生一样去周游全国,于是就因地制宜,先游历湖南,而且是开动双脚——走路,不带一个铜板。他与萧子升此刻自然不晓得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些什么事……出长沙小西门,再走几分钟,便到了湘江岸头。这里江面有五六百米宽,水很深,不时有大汽船往返。 第一站是乘船过湘江。 毛泽东和萧子升夹杂在十二位乘客中。因为两人都是第一次,难免有几分不自在。萧子升更局促一点。 “付钱了,两个铜板一人。” “当、当”,不时有清脆的铜板声落入收钱小妹子的盘子里。毛泽东与萧子升不能不回避着小妹子的视线,可这小妹子挨个走过来,偏偏还就停在他俩眼皮底下。 “嗳,请两位先生付钱。”当父亲的船夫长竿一撑,发来话。 “老伯,”萧子升壮起胆子告白,“我俩没带钱。” “什么?”船夫眨巴着眼睛,怀疑起自己的耳朵,“没带钱?” 萧子升与毛泽东眼色一递,极尴尬地点下头。 “没带钱来搭什么船?走走,下去!” 毛泽东赔着笑脸央求道:“船都快到江心了,怎么下去嘞?老伯您就发个善心。” “我发你的善心?谁来发我的善心?”船夫发了狠,反手一撑竿,往回打转。一时间乘客大哗: “我们要赶去上工,扣薪水你赔哇?” “我们可是付了钱的!” “看他俩也不像是耍赖的,你老就行个方便。” “大势”所趋,船夫亦是无奈,一瞪两位“吃白食”的,只得自认晦气,又调回过船头。 萧子升随人流一踏上岸,就脚底抹油——开溜。毛泽东却返过身,朝船夫一鞠躬:“老伯,实在对不住你。” “哼!”船夫张口欲骂,见状,又顿住。人家这么施礼,还怎么骂得出口呀?“唉,算我倒楣!” 直至路口,毛泽东和萧子升这才相顾失笑。两人慢慢地换上草鞋,松弛地喘出口大气。 “唿,真不儿戏嘞!” 他俩走的是“大路”。这路不过一米宽,中间铺的小石板,凹凸不平。路的两边是水稻田,刚长出稚嫩的幼苗。在每个十字路口,都竖着一块木牌,行人倒是不会迷路。 萧子升试了试脚上的草鞋,掂量着几条岔路,又细睹木牌子上的路标,犯着疑:“走哪条路?” “莫去费那个脑筋,反正背着城走,越远越好。” “好好,离经叛道!” 被烈日晒得烤火一样的石板路,烫得四只脚下的草鞋几乎冒起青烟,两位嫩脚板的先生不得不下到石板两边的野草地里。   。 想看书来
第七章:鱼翔浅底(2)
“不要烤焦了?!”萧子升扶着株树,夸张地打趣着,审察着脚板。 “莫那样娇贵。走罢,大先生!”两位自讨苦吃的“大先生”一踏进宁乡县城郊,萧子升便捂着空肚子先嚷开了: “不行了,这肚子唱了一天的‘空城计’……” “哎,莫说肚子。”毛泽东煞是忌讳,不由往空肚子上一摁,“真给你说饿了。” “不说就不饿吗?!” 两人勉力提步,不意间发现“新大陆”:“快看,小食店!” 那也只是家茅棚小店。零星的食客在棚外的阴凉里小吃。 萧子升来了兴头,一步坐上“宝椅”:“嗳,也来点。” 毛泽东也找过条长凳坐下,问:“钱嘞?” 萧子升将口袋翻了个底朝天,仅有六文钱,顿时泄了气:“昨天要的八个铜板,一顿饭就吃光了;唉,真该少吃一点!” “现在吃后悔药,有什么用?”毛泽东还想提议什么,一位五十来岁的老板娘已转到眼下: “二位……先生,吃点什么?” 毛泽东与萧子升彼此一觑,不知如何开口。 “就来碗……”萧子升鼓足勇气,还是中途漏泄了。 “家常便饭?便宜,九文钱一份。”老板娘招揽着。 “好是好,可惜……”毛泽东欲道真情,也不忍点破。 “嫌差?上好的酒菜也有,猪蹄子炖红枣……” “不不!”未待老板娘道出价码,吓得萧子升与毛泽东两人连连摆手回绝。 老板娘一睃来者,看得两个后生子大是汗颜。老板娘微微一笑,转身回店。 “唉!”两人憋出一头大汗,也只能相顾叹息。 少许,老板娘端上两杯热茶道:“两位请,不要钱。” 毛泽东与萧子升两人惴惴地接过,也只能“谢谢”,彼此一望,还是以茶代饭,几口灌下。 “请问这里还有什么……人家?”毛泽东寄希望于未来。 萧子升忽有所想,补充着:“读书人家。” “倒有一个在县衙门里做过事的。” “好,好。他在……” “在东头,喏——沩山脚下,不远,二三十里路。” 老天!还有二三十里哇?到了沩山前的坡道上,两位游学先生已全无“先生”模样,掐着腰,捂着肚,慢慢蹭蹭,一步千斤。 “不喝茶还好,这热茶一下肚,肚子益发冲得空空荡荡。” “上当!上当!” 怎么办?两位闯生活的“游学先生”一筹莫展了。顺路乞讨罢,诚如萧子升说的,每家只会给一点点食物,要连续讨上四五家人家才能填饱肚子。 两人决定——直奔读书人家。 太饿了,他俩不得不先歇会脚,养点神。 不约而同,他俩就着坡道,坐歇在顽石上,身子软软地瘫靠到树上。 毛泽东一抬目,瞄见遮天蔽日的密密松针,这才留心到自己靠着的竟是一棵百年古松,茂盛,挺拔,巍巍然,前所罕见。 “唿唷唷,这怕是树仙了?要不就是树王?” 萧子升起先不以为然,随眼一瞟,也不由得拔身而起道:“老天!这阴凉世界,原来是它恩赐的?!刚才怎么没有发现?!” “哈,算得是天下最大的太阳伞!……不,不。”毛泽东顿时浮想联翩,“硬是个巨人,历史巨人。顶天立地,无畏无惧,了不得!了不得!” “哎,你看脚底下!” 四目俯瞰—— 一块块互连着相咬住的巨石,如盘根一般簇拥着树身,像是巨松的忠诚侍卫。 “奇迹!奇迹!” “这大自然,怎么造就出来的?!” 毛泽东深深呼吸着,兴叹道:“真是妙不可言!”他踞石倚树,享受着大自然的温存。“今晚,就在这里‘美妙’一番,说不定真能‘成仙’嘞!” “有可能,有可能!”萧子升也沉醉个中。 毛泽东忽生奇想:“哎,我说,难得有这样的旅游胜地,光‘美妙一番’不过瘾,干脆就睡在这里。” 萧子升一怔:“嗯?睡……这里?!” “反正我们又身无分文,旅店也不会收留我们。” “也是……好,就睡这里。” 新鲜的刺激,使他俩一阵兴奋。用他俩自己的话来说,有树仙站岗,有沙滩作床,有蓝天当帐,到了晚上,天上还悬起一盏免费的明灯——这月亮会好圆、好亮,还有星星作伴。嗨,真是一次大享受。 待每天习惯睡前洗脚的萧子升从小河里洗了脚过来,毛泽东已进入梦乡,鼻鼾轻轻。 “真够‘雷厉风行’的!” 当了教员的萧子升可没有这本事。他刚躺下,就见到路上出现一个人影,大略是在赶路,匆匆从他俩身边过去。他顿觉着离公路太近,不安全。两人所带的东西虽已少得不能再少,不值几个钱了,可也经不起偷哇! 他即从“衣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