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贵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贵娇- 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加,并且委以重任。

    郑时雍应召来到紫宸殿,刚行完礼。崇德帝就说道:“爱卿不必多礼,快赐座!”

    殿中随伺的内侍立刻搬出了矮墩。请郑时雍坐下,态度十分恭敬。

    郑时雍自是口称多谢皇上,甫坐下,又听见崇德帝问道:“爱卿这一路舟车劳顿。宣明大街的府邸可满意?若是不舒适,朕令人重新安排府邸。”

    郑时雍只得站了起来,惴惴道:“玄明大街的府邸已经太好了。臣入住其中,心中甚是不安。此乃皇恩浩荡。臣感激不已,铭感五内!定必竭尽所能为皇上分忧解劳!”

    郑时雍说这一番话的时候,微胖的脸看着甚是敦厚,这番话语听着就是这么一回事。

    ……

    ……

    如此一番君臣相对之后,崇德帝便直入主题,说道:“爱卿听说了俞恒敬的奏疏吧?以中书舍人监察六部,朕一直思虑良久,都难以决断。爱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郑时雍在京兆官场,也有不少晚辈、学生,消息自然也灵通。在路上的时候,他就听说了这件事。他也能预料得到,这事就是他上任所做的第一件事,皇上悬而不决,一定会有所询问。

    是以他一路上都在想这事,心中已有取舍应对。现在崇德帝问起此事,他便将自己的态度说了出来。

    只见他站了起来,朝崇德帝弯腰道:“皇上,臣以为,以中书舍人监察六部,此乃大好事。如此一来,六部的情况便能清楚;清楚,便不能隐匿,不能使人有专权,就对朝廷有利!皇上理政,便能顺畅,国朝也能久安!”

    原来,郑时雍认为俞恒敬的奏疏,可以执行,这令崇德帝眼神微微一缩,随后才继续说道:“如此,朕恐防中书舍人地位太高、权重过甚。”

    “中书舍人本来就是天子近臣。中书舍人监察,六部的情况才能最快速、最准确地呈送给皇上。若皇上担心中书舍人专权,可择品行端方之官员,任中书舍人一职,并且缩短中书舍人任职期限,可每两年或三年一任……”郑时雍回道,将心中想法仔细到来。

    郑时雍和俞恒敬奏疏所想的一样,认为大定立国几十年了,不能因陈守旧,包括官制在内的很多东西,都应该变一变了。一成不变者,死也。

    “则品行端方之人,两年或三年一任……”崇德帝念着这些话语,心里在评判着。

    品行端方之人,也可以亲信可用之人;两、三年的时间,不足以让一个中书舍人把持六部,却可以让一个帝王尽知六部的情况!

    “皇上,臣以为,此事不宜再拖延了。既然六部尚书有一半认为此事,就已是一种很明确的态度了。这奏疏所请,的确对朝政有利,将来史书也会有定论。请皇上早下决定,准俞大人所奏。”郑时雍又再说道。

    郑时雍刚来京兆,尚未卷进京兆的权力格局,是不会倾向哪一方或者那一个人的。他认为奏疏所请,是有利的,就站在了俞恒敬这一边。

    他所说的理由,其实和俞恒敬所请的一样,也和顾霑、陆清等人所奏的那样。但此时在崇德帝这里所起的作用,就和他们不一样了。

    因为,崇德帝细想良久,渐觉郑时雍的话语,十分有道理,于是点点头道:“爱卿所说,甚有道理。朕的确应该下决定了。”

    他有这样的决定,其实是先前俞恒敬、顾霑、陆清等人的叠加之功,到了郑时雍这里,就有了效果。

    他们先前那些奏疏,已经在崇德帝心中留下了印记。郑时雍的应对,就是加深了这个印记,并且最终使崇德帝接受这个印记。

    恰恰是郑时雍在最后用力,少了这个人,俞恒敬的奏疏会不会被崇德帝准许,还真是难说。

    很快,快到就在郑时雍入紫宸殿后的第二日,以中书舍人监察六部一事,就有了旨意。

    (章外:二更!忽而觉得,我写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承平时代。最理想化的,就是每更新完一章后,都有月票和订阅啊!求票票!)(未完待续)

    ps:二更!
320章 准!
    (三更!再一次感谢糖糖盟主,为了人气,作者君继续努力!也请大家多多支持!求票,求票!)

    重阳节前,紫宸殿终于传出了旨意:准俞恒敬所奏,以中书舍人监察六部!

    旨意称:“六部事繁、政令浩淼,天下无事不总、众务皆关,虽有各寺监应之,亦不能一一顾及。六部要重,政令皆接社稷……故令中书舍人监察六部,而左右仆射则察中书舍人,使人尽其能、官无留事,则国朝得安,此谕。”

    这道旨意,令六名中书舍人各押尚书一部,每人负责押判一步的上奏文书、下行指令。并且,令这种监察最终汇至政事堂,为政事堂决策、行政提供依据。

    在中书舍人分押一部的基础上,中书舍人的承旨拟制,就方便了很多;六部的职责权力,也清晰了很多。

    事不可一蹴而就,在中书舍人监察六部这方面、在六部职权这方面,还有众多的问题。然而事情一步步在进展,官员们也在一点点努力,大定国朝,将来可期。

    当皇上的旨意传出来的时候,有识之士不禁扬起了嘴角,觉得太平盛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词语。

    而某些想将权力独握在自己手中的官员,当然是阴沉着脸色,数日都不见有笑容。

    秋日的阳光洒在沈家东园,似乎将这里的冷清驱散了些。东园正堂响起了一阵阵话语声,便为东园添了一些难得的热闹。

    “没想到,郑时雍才是最关键的人。他的到来,使得事情有了结果,能管理好太原府的人。果然不简单!皇上能令他为尚书左仆射,果然眼光独到!”高声说话的,是杜预。

    郑时雍在京兆任职的时候,杜预尚未入中书省,是以和郑时雍没有多少交集。不但是他,就连陆清也是如此,他们都听闻过郑时雍的名声和政绩。却与他没有什么交集。

    沈肃倒是知道郑时雍。不过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其时,郑时雍不过是一名五品官员,那时朝中能力卓绝的人太多。他声名尚未显。

    沈度嘛,才这个年纪,就更不用说了。他只是在去点兵之时,路过太原府拿士兵名册。见了郑时雍一面。别的,都是来自纸面上的印象。

    如此一来。郑时雍在紫宸殿中的奏对,便令这几个人惊异。众人心里都在想:朝中有这样一个尚书左仆射,倒比方集馨就任尚书令的时候,要好!

    沈肃的面容仍和过去一样。声音阴测测地说道:“且看看吧。郑时雍为左仆射,官位太重,朝中不管何事。都绕不开他的。看他和朱有洛如何管理尚书省吧。”

    沈肃永远不会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事,就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评价。集腋成裘、跬步千里。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话语。

    陆清笑了笑,说道:“大人说的没错,以后的朝局,还要仔细看看才是。不过,怎么说都好,这个奏疏能被皇上允许,还是有赖郑时雍。”

    他还记得,先前在东园这里,他们是如何讨论的,那时只能想出“遵祖制”的办法啊,并没有什么头绪,前路极是迷茫。

    最后大人说见步行步,并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怎样,现在他们所想的事情,所想的对皇权的限制,终于还是做到了。

    上奏的俞恒敬、赞同的顾霑和何逑,还有最后来到京兆的郑时雍,都是使这事是实现的有功之人!

    沈度点点头,赞同这个说法:“陆叔说得没有错,这件事得成,靠的是很多人的努力,都要致谢,尤其是俞大人和郑大人。至于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他虽说得平平淡淡,但眼中蕴涵着笑意,可见心情很好。在他看来,能在尚书省做到这一步,就是现在能做的最好的了,他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沈肃当然也满意的,从他手指啄着桌面的频率急促了些,就可以看得出来。

    杜预想了想,继续说道:“不过,中书舍人的任期缩短,每两年半到三年一任。计之,你这个中书舍人待不了太长时间了。”

    杜预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沈度考虑调任的问题。如果不是中书舍人之职,则是哪里呢?这个后路总要想好才是。

    任期的问题,沈度也想到了。只是调任之位、后路等问题,还没有多想。国朝有这么多官职,总有可去之处。

    沈肃皱了皱眉头,说道:“你升得太快了,恐皇上会有想法,还是压一压为好。”

    事实上,沈度能任中书舍人,都令沈肃想不明白的。为何皇上会将沈度放在身边,却又始终疑他、防他。这点,沈肃始终没有确切答案。

    “慢慢来吧,又不急。对了,中书舍人各押一部,你押了哪一部?”陆清认为后路的问题不急,着意于当下的情况。

    计之现在的职责,似乎更重要。毕竟,中书舍人监察六部,这在以前都没有过,如何监察、成效如何,都是要细加关注的。

    沈度似是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笑眯眯地回道:“分押户部。”

    他这话一落,杜预就疑惑地说道:“咦?为何是户部?你兼领虎贲军,你更加熟悉军中的情况。我以为你应该监察兵部才对。怎么会是户部呢?”

    沈度的笑意更深了,摇摇头说道:“我也不知道为何会是户部。不过,户部不是更好吗?”

    户部的主官,是三殿下的岳父。监察户部,似乎更有意思。

    沈肃侧了侧头,看了看沈度的笑意,眼中闪过了然。户部,张龟龄,三殿下,这哪里是凑巧?计之想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