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历等,提出“不出仕也能造福百姓”之言。
实际上,经义斋的分设和“体”。和大定官学、国子监相差无几。差别在于书院只是入门之学,让学生们知道何为儒家经典,何为道德修养。为生徒们进入国子学、官场奠定基础而已。
因此,真正让朝官在意的,是治事斋和实用这两点,尤其是“不出仕也能造福百姓”之言!
须知道。大定如今承平,是讲求文治的时候。所谓乱世从武治世为官,因为读书人出仕成为了每家每户一生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多少家户孜孜以求、倾尽所有,可是云山书院如今提出“不出仕也能造福百信”。实则上就是对仕途、文官的一种冲击。
若是云山书院的规范得以长久执行,那么以后出仕、为官的人必定会大大减少,仕途和官职并不是大定子民的唯一出路。这才是令京兆官员士子色变的原因!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不至于谷已经不易得,可是云山书院直接就提出了“不出仕也能造福百姓”,根本就弃了谷,这是多么超前的想法,又是多么大胆的尝试!
“孟圭堂真是……实在没有想到,实在没有想到!”国子祭酒叶端这样的说道,语气相当复杂,因这感叹有佩服有自愧不如。
国子司业徐桢点点头,这样说道:“是的,下官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民间书院,可以提出这样的规范。孟圭堂不愧是当世大儒,下官佩服!”
像叶端和徐桢这样的国子监人员,既是官员又是教者,比一般官员更清楚云山书院这个规范的意。治事实用,这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够想出来,就算能想到这些,也没有勇气将这些宣之于世。不然,光是应付文官的攻击和压制,已经够艰难的了。
“听说,最先提出这些规范的,是秘书郎顾重安,后来孟圭堂加以提炼,变成了如今的分斋治学、知体实用。这个人,真是不错!”徐桢继续这样说道。
他想起了秘书郎顾重安是谁,正是最先上疏奏请开设书院的那个人,也是吏部尚书顾霑的嫡长子。这个人,在朝中的评价一向平平,就书院这件事看来,倒不是如此。
顾重安在上疏之前,想必知道皇上对书院的反感,随时会引起皇上的震怒,甚至会因此获罪,可是他还是上疏了,后来还为云山书院的筹建忙前忙后,如今还提出这样的规范。这事,霎时就让徐桢对顾重安的评价拔高了很多。
不为己祸而苟且,是谓有节;知死而不辟,是谓有勇。某种意义上来说,顾重安算得上是有节有勇了,一个秘书郎,能够这样有节勇,殊不简单!
叶端点点头,认同徐桢的看法,随即又叹了一句:“孟圭堂和顾重安这两个人,如今算是站在浪尖上了,受到的攻击不会少。”
一时间,两个人的脸色便有些凝重。作为国子监的官员,他们可以推算到这些规范是有很大意义的,或许暂时没见什么成效,但对大永来说,人人皆可以为才,皆能为大定谋福,这是一件好事。
但这对很多文官来说,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只看到这些规范影响了出仕做官的地位,动摇了出仕为官的权威,必定会奋起功绩阻挠!
叶端和徐桢的忧虑,果然就出现了。接连几日,朝会上都有官员提到云山书院的规范,攻击云山书院的规范为邪说歪道,是为了迷惑人心,是根本就不将皇上放在眼内,奏请皇上令书院停止云山书院的规范,还奏请皇上慎重考虑书院山长云云。
“皇上,诸位大臣既有弹劾,想必这书院规范定必有问题,此事臣以为轻忽不得。”宗正卿朱有洛这样说道,也来就此事掺合一脚。
他其实不太明白众多文官为何对此事耿耿于怀,但想着书院分斋,那又得建造很多学舍,还要专人教授讲武、堰水、算历等,这又要花费很多的银子了。
沈度立于宣政殿中。静静听着朝臣对孟圭堂和顾重安的攻击,心中却感到极为可笑。他都怀疑这些官员是不是脑抽了,这样明显对大定有好处的事情,怎么一个个都跳出来反对?
可以为百姓造福、为大定谋祉的途径,并不是只有出仕为官这一途!如此一来,大定的子弟就不会个个都盯着出仕为官,甚至有些根本就不适合为官的。仍是在仕途上苦苦挣扎。这对大定来说,一点帮助都没有!
为众生提供另一个可能,为众生提多一条道路。云山书院的规范,有什么不好?为何要攻击?
沈度毕竟年轻,一时没有想到读书人对做官的渴求到何种程度。古言有有云“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也。”,如今。云山书院提出“不出仕为官也能造福”之言,若形成风气,不就等于让这些文官失位失国吗?
说到底,出仕做官。在这个时代来说太重要了!沈度因为过往的经历和开阔的眼界,并不在意这些,可是。有很多朝官是在意的!
朝堂永远不是一个水流一处的地方,有官员攻击弹劾。便有官员维护赞颂,出列为孟圭堂和顾重安褒美的,正正就是国子祭酒叶端。
“皇上,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其用也。国朝累代取士,不就是为了造福百姓、造福国朝?臣以为,分斋治事、知体实用,乃上佐皇上,下济百姓之举,当重而申之!”
这一番话语,是叶端所说。他说罢,便低下了头。这一番话如巨石投地,谁都可以听得出那种轰隆巨响,瞬间让朝官静默不语。
叶端掌着国子监,在官学和书院这些事上面,最有发言权,出言也最权威。他认为是造福的,书院这规范便恶不到哪里,这令朝中文官愕然。
他们还以为,孟圭堂和顾重安风头如此之盛,还有云山书院如此独树一帜,会令得叶端心生不喜。毕竟,国子学是官学,叶端不是站在官学这一面的吗?
要是叶端知道他们的想法,肯定会嗤笑一声,然后摆着谱说道:“官学、私学不以一统,皆为明教化、传斯文、担道义而已!”
众官之中,唯有门下侍中王璋阴阴嘴笑,这些文官会愕然不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叶端的为人,他持正而闷骚,会站在孟圭堂这一边、会说这一番话语,实在是太正常了!
崇德帝听着朝官的争论,脸上什么也看不出来,谁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也猜不出他对云山书院有何看法。
朝堂为了云山书院的规范有争论,但是风浪中的孟圭堂和顾重安却像什么事都没有一样,只在不断完善和细化着书院的规范,为云山书院的第一批生徒而劳心劳力。
尤其是顾重安,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些规范会在朝中引起如此大的震动。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考虑到顾道征的情况,想着他不能出仕为官,又能走一条怎样的道路,便有了一番思考。
几经考虑,他才斟酌着与孟圭堂提起,能不能分而交之,让所有生徒都学有所用、学有造福。
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小私心,会成为云山书院的规范,会让朝中震动如此!
他更没有想到,崇德帝的一纸诏书,将他推向风浪更高处。
(章外:关于分斋教学,其实是胡瑗提出,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我觉得这些理念是十分超前的,借而用之!还有一个半小时结束新书期,坚持!我心塞,要不要求求保底粉红呢?)(未完待续)
ps:感激所有的书友们!名单稍后详附。推荐一本古言好书,情节动人、坑品保证。《锦谋》,作者:总小悟,书号:3393372,简介:古人说:天降大任必先苦心志。
晏锦哀呼,在这个勾心斗角的深宅,她只想护住父母。
苦心志……还是睡觉吧。
至于大任……
天塌下来,不还有个他吗?
132章 巡幸
(这一章,欲为巡幸正名,古者帝王巡幸,是行使皇权的形式之一,与视朝并无二致,所谓观风问俗,皆忧勤兆庶,是也。而并不是大多数人脑中想得到:巡幸=游乐奢侈。最后一天,继续求粉红!)
沈度端着的茶水溅了出来,这是一向镇定从容的他,所少有的失态了,这一点,长隐公子自然看在了眼内,便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他这一笑发自内心,谪仙面孔更显得光华照人,仿如将天地所有光芒都拢至这茶室,外面的一切都黯然失色。
沈度稳稳将茶杯放下,不明白这谪仙人为何开心大笑,他更加不明白的是,为何长隐公子会将这么重要的事情透露出来。
皇上有意巡幸,这事想必未有一个朝官收到消息,皆因他在中书省这么消息灵通的地方,因他是为皇上承旨拟诏的中书舍人,他都不知道的事情,别的官员怎么会知道?
可是,长隐公子不仅知道了皇上要巡幸,还知道他巡幸的地点是江南,而不是蜀地或太原府。
沈度深吸了一口气,才正经地问道:“为什么将这么重要事说给我听?”
长隐公子的意思,不是在巡幸本身,而是“皇上有意”这四个字。皇上有意,这说的,是帝心!
长隐公子竟将猜测到的帝心说出来,帝心岂能轻易言说?在朝为官,紧记的第一条就是不能测帝心,这说明,长隐公子对她他,是何等信任!
可是。此刻他是真的不解,他与长隐公子的交情,似乎还没有好到这种程度。撇除那些不能承认的过往,他们的交情,只不过比泛泛之交略好一些,可以相论帝心吗?
还有,巡幸这件事本身。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