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这里沉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在这里沉思-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1986年越共“六大”实行“革新开放”路线以来,越南打开国门,法国、美国的商品和资本涌入越南,这才在河内的商场里出现法国巴黎香水和美国电器,出现越南、美国、法国三国国旗并列于柜台的场面。
  在越南芒街,当我见到“友谊商场”里挂着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的合影时,正要拍摄,一个小女孩跑了过来,高举左臂,在照片前做了个“V”的手势。这帧照片有了小女孩的“自动”加入而变得非常生动。用胡志明主席的话来说,中国和越南是“同志加兄弟”。然而,在1979年中越之间却发生了那场本来不该发生的战争。好在不愉快的一幕已经过去,小女孩这“V”的手势清楚地表明,如今中国和越南依然是“同志加兄弟”。
  在美国发生举世震惊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人们纷纷逃离纽约之际,我却从上海飞往纽约进行采访。我除了写出五十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之外,也拍摄了许多照片,包括惨不忍睹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废墟、哀悼的人群等等。我忽然注意到街头的公用电话,把镜头推近,拍摄了上面的“9·11”——在美国每一部公用电话上,都印着报警电话号码“9·11”。恐怖分子正是选择了“9·11”,发动了“9·11”事件。我也拍摄了纽约洛克菲勒广场上迎风飘扬的几十面星条旗,拍摄了包裹着星条旗头巾或者戴着星条旗领带、穿着星条旗外衣的美国人,还拍摄了华尔街餐馆里星条旗长方形蛋糕以至穿着星条旗礼服的新娘,借以表现美国受到恐怖袭击时举国上下高涨的爱国主义情绪。我曾多次到过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从空中、从海上、从桥头多角度拍摄过这座跨海的红色雄伟大桥。这一回,我守在桥头,终于拍到骑着自行车的全副武装的警察从桥上驶过。因为自从金门大桥被列为恐怖分子可能袭击的目标之后,美国加强了对金门大桥的守卫,警察们戴着头盔、骑着自行车巡视大桥。。 最好的txt下载网

数以万计的照片(3)
顺便提一句,“9·11”之后我从美国归来,由于担心托运的行李容易丢失,就把手提电脑、软盘、照片、底片、采访笔记全部随身携带,而且分放在不同的旅行袋里,以免“全军覆没”!比如,把手提电脑跟软盘分开放,把照片和底片分开放,分别放在我和妻不同的随身旅行袋里,丢了这个还有那个。
  一到台北,我就对满街乱窜的摩托车非常反感。如何“捕捉”台北摩托车的最佳画面?我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在八德路上,当红灯变成绿灯之际,那“积聚”起来的摩托车像水闸开闸似的汹涌澎湃,非常壮观。这样,我在那里拍到了长长的摩托车队。照片冲印出来之后,连我的台湾朋友都说,看上去,仿佛在进行一场摩托车的奥林匹克比赛!我也注意到,台北的人行道颇有“特色”:人行道不是由政府统一铺设的,而是各家自铺,因此不仅五颜六色杂乱无章,而且高高低低,行人不小心就会摔交。当然,我也把这一“特色”摄入镜头。在停车场,我把镜头对准轿车的车牌。台湾朋友不明白,车牌有什么可拍的?其实,那是因为我注意到,台湾的车牌只有三种:“台北市”、“高雄市”和“台湾省”。在台湾,除了台北和高雄这两个省辖市之外,其他各县市的车牌都写“台湾省”。小小车牌,也清楚地反映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同样,我也拍摄了台湾的邮局、邮箱、邮递员,全是绿色的,与大陆一样,因为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一个省,那里的邮局当然采用与大陆一样的“特征色”。
  与新闻摄影记者一样,在进行纪实摄影时,眼快手疾很要紧。通常乘飞机,我总是要求给我前排或者后舱靠窗口的座位(中部往往被机翼挡住视线),以便在空中拍摄。
  记得,有一次我从上海飞往美国旧金山,途经日本。突然,一团白色耀眼的东西出现在前方,定睛一看,那是在一片浓绿之中,出现一个银白的圆圈,“万绿丛中一圈白”,格外醒目。我马上明白,那是日本的富士山。我连忙去取随身的手提包,打开,拿出照相机。当我把镜头对准窗外的时候,那个银白的圆圈已经从机翼下掠过,消失在飞机的后侧。富士山,日本的象征。此后,我虽然多次经过日本上空,要么我的座位不在能够见到富士山的那一侧,要么飞机的航线不经过富士山上空,要么富士山处于云遮雾障之中,“富士山之憾”直到今日还没有弥补。就连我去了日本富士山,那天云雾弥漫,也未能见到积雪的山顶。
  有一回我取道西雅图前往加拿大,当飞机即将降落在美国西雅图机场时,我忽然见到一个像足球场那么大的长方形屋顶,漆着一面硕大无朋的星条旗。当时,西雅图也被列为恐怖袭击的目标,西雅图人在来往飞机必经的空域之下漆了这面巨大的星条旗,为的是给恐怖分子以警告。然而,当我端起相机时,那面星条旗已经从机舱窗口“滑”了过去。这时,我见到机场附近的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密密麻麻停了上万辆轿车,赶紧摁下快门,得到了一帧非常壮观的停车场照片,以表现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数以万计的照片(4)
空中看世界,各处不相同。从旧金山飞往纽约,自西向东横穿整个美国国土,要飞行六个小时。美国的中部多山,也有大片平原。从空中看下去,城镇不多,地广人稀。从旧金山往西飞,飞往夏威夷。出现在机翼之下的,是无边无垠的太平洋。偶而见到黑色芝麻般大小的轮船,拖着一根白色浪花组成的尾巴。
  机场通常都在城市周边。在飞机起飞或者降落的时候,往往是“鸟瞰”一座城市的最好时机。从飞机上拍摄城市,“站得高,看得远”,会给人一种宏观的、全景式、“高屋建瓴”般的观感。我在美国拍摄的许多航摄照片之中,“佳评如潮”的一张是从空中俯摄旧金山:湛蓝的旧金山海湾上,横跨着长长的海湾大桥,而画面的左侧则是与海湾大桥相连的高楼林立的旧金山市中心。最为巧妙的是,旧金山闹市的高楼群非常清晰,而画面的左上角是一片薄薄的白云,遮住了一部分市区,使旧金山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这张照片使久住旧金山的朋友都感到新鲜,带来一种从未有过的视觉冲击,就是因为“居高临下”的缘故。
  从空中看洛杉矶,像一个平摊在那里的硕大无朋的大饼。洛杉矶的特点就是“大”和“平”。其实,“大”是“平”所造成的,因为洛杉矶多地震,所以这里的居民住房大都是木结构的平房,所以占地面积很大,因此城市面积就很大。用房地产业的专业名词来说,这里房屋的“容积率很低”。只有在洛杉矶市中心,才见到“一小撮”高楼。从空中俯瞰纽约,郊区也大都是一、两层的房子,然而曼哈顿岛上摩天大厦高度密集,看上去像筷子笼里的大把筷子似的。飞机从市区盘旋到大西洋,可以看见纽约有许多湛蓝的海湾。
  从空中看莫斯科是绿色的。树林连着草地,草地连着树林,莫斯科的绿化很不错的。在这一片浓绿之中,掩映着红色、蓝色、白色的屋顶。
  从空中看悉尼,则是一片蓝色。海洋包围着这座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大多数悉尼房屋也是低矮的,红色的屋顶被房屋的前后花园簇拥着。
  从空中看台北,市中心是密密麻麻、摩肩接踵的高楼。即将到达松山机场时,我清晰地拍到了台北圆山饭店那红色大楼。圆山饭店被誉为台北的地标,名不虚传,因为鲜红的圆山饭店坐落在浓绿色的山头,非常醒目。
  我飞往日本大阪的时候,见到了宽广的灰蓝色的大阪湾,见到正在海面航行的万吨巨轮。我正准备从空中拍摄大阪关西国际机场的时候,在一片波涛之中突然出现一大片陆地,我赶紧摁下快门。没想到,刚拍了两张,客机一震,前轮已经着陆了。通常,飞机在海滨的机场着陆,总有一段“过渡”:机翼下先是出现陆地,飞了一阵子之后,然后才出现机场。大阪关西国际机场则是从海洋一下子“跳到”机场,因为这个机场是硕大的长方形的人工岛,是填海建成的,所以机场处于海洋的包围之中。
  在飞机即将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时,我多次从空中拍到了上海西郊漂亮的别墅群。我在上海讲座,大屏幕上放映那些别墅群航摄照片时,观众席里传出唏嘘声。不言而喻,尽管许多听众是“老上海”,即便到了西郊,见到的也只是一幢幢平视的别墅,见不到如此高密度的俯视的别墅群。
  我的纪实摄影作品集,其实也就是我的纪实文学的另一种形式,即以视觉艺术展现生活。在当今大量的以风光摄影为主的旅游图书中,我的另类的纪实摄影作品集显得与众不同。我以纪实文学作家的视角,展现社会风貌,表现百姓生活,浓缩历史风云,记录时代脚印。我更在意的是画面所蕴含的深刻社会内涵。我曾经先后出版了多部以照片为主的书,如《镜头看世界》、《叶永烈目击美国》、《叶永烈目击欧洲》、《叶永烈目击俄罗斯》、《叶永烈目击台湾》等。
  我愿通过我的镜头,使广大读者走近现实,走进现实。
  

用废胶片编成的新书(1)
喜欢收藏的我,在书房里还保存了许多电影废胶片。那是我当电影导演的时候,三天两头要剪辑影片。电影,每秒钟拍摄24张画面。一个一、两分钟的镜头,要用掉很长的一段胶片。按照规定,每个镜头的头尾都必须剪掉,这些剪下来的就成了废胶片。在剪辑车间,这种废胶片很多,每隔半个月左右,就要烧掉一批。我在剪辑影片的时候,如果画面有保存价值,就把剪下来的废胶片保存下来。
  我保存这些废胶片,原本只是作为从事电影工作的纪念。没想到,在2003年10月,我竟然用废胶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