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化两千多年,今后仍然会长期发生影响的孔子、老子、柏拉图、释迦牟尼等“圣人”的原因之一吧!

    客观说来,民族文化如果毫不遏制地任凭“汉化”和“西化”,那么高谈阔论、大书特书民族文化旅游岂不是一句空话?可以肯定,引进“汉化”或“西化”的经验和作法来大力发展地方生产力,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发展中如果能完美或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这对开展特色旅游是大有好处的。在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保护的今天,黄平县各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其他民族一样,总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当我们在进行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时,要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按照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推动和维护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应该避免那些先保护后发展或是先发展后保护的方式,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实行在发展中做好保护,又从保护中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整合,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因此在旅游和发展民族经济中,只有把各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文化精华和淳朴的生活神韵发扬光大,才能使弘扬民族精神化成一种至高无尚的事业,使这些优秀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民族传统文化就能得到有效保存并与时俱进。

    经济的变革对市场和人们的生活无形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固有观念,随之而来的,也接受了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文化。没有在西方国家长时间生活的中国人,无法有效地分辨出那些外来文化的优劣,尤其是那些学了几天。对于外来文化,既不能自恃文化历史悠久,故步自封,更不能以全球化的理由坐视民族文化受到的冲击。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我们应该在保护和弘扬中国文化上有所作为。在中国加入WTO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外来的事物开始影响并冲击我们的传统事物时,我们所面临的未尝不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担心文化遭受打击甚至颠覆就因此将外来文化拒之门外的做法只能是自欺欺人,到头来只会导致传统文化最终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沉沦,在世界人民面前被外人所抛弃。



………【第五节 开化中的烦琐家庭交际】………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交际礼仪形形色色,如汗牛充栋。就我们中国来说,我国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作为文明标志之一的交际礼仪更是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我国的传统交际礼仪自成体系,闪耀着璀璨的民族文化之光,还因为我国传统交际礼仪曾是礼治的基础,并一向被视为法治的必要补充,在社会中发挥着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职能。礼仪是一种生存状态,它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礼仪也是一种生产力,讲社会和谐,礼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温良恭俭让”、“不学礼无以立”,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道德教育一直与社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通过深厚的礼仪文化的营造,实现道德的教化,这就是中国传统德育的一大特色。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礼是人与人之间秩序的建立,礼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

    中国的商代已讲究礼仪,而制礼则始于殷而成于周。从具体的社交礼仪形式来说,周礼已达到完备的阶段,并有著名的《周礼》、《仪礼》、《礼记》三书传世。《礼记》就记载了十七种礼仪,每一种又包含繁复的内容,正所谓“大礼三百,小礼三千”。习惯上是概括为六大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相见礼、跪拜礼。这些礼仪其实只是交际的形式而已,某些方面已成为统治手段的外化。历代封建王朝,崇尚儒家的“礼治。”上升为礼制的部分,则以制度的形式,要求或者强调人们按特定的规律行事,约束人们的行动,保持社会的安定。而作为礼俗的部分,则以习俗的方式传承,在人际交往中起潜在的、自发的调节、整合、润滑人际关系的作用,使尊卑长幼有序、使上下左右和睦,以规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现代交际礼仪有了许多变化。除日常礼仪外,还有公务礼仪,宴请礼仪,推销礼仪,谈判礼仪,商场礼仪,酒店礼仪,涉外礼仪等等。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交际礼仪。人的着装、佩饰、姿态、表情等也要合乎礼仪规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同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友好往来和经济合作日益增多。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有特点。通过介绍这些国家的礼仪和禁忌,向读者展示外面世界灿烂的一角。俗话说:“入境问俗,入国问禁。”为适应现代化的步伐就要了解和恰当地运用外事礼仪。

    从日常交际礼仪到特殊场合的交际礼仪;从有声交际礼仪到无声交际礼仪;从家庭交际礼仪到社会、企业交际礼仪;从民族交际礼仪到宗教交际礼仪等等旁及服饰设计、居室美化、美容化妆之类,现代交际礼仪学极大地拓展了知识的广博领域。

    礼仪的文化复合性、交际的艺术性,决定了现代交际礼仪学是一门与各种学科建立了联系的边缘学科,或者说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在与现代交际礼仪学相关的诸学科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当属社会学和伦理学。甚至可以说,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的有关部分,促成了现代交际礼仪学理论基础的建立。此外,对建构现代交际礼仪学科学的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学科,还有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美学等。然而,现代交际礼仪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应有仅仅属于自身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决不是将上述诸学科当做教条照搬照抄过来,或者是七拼八凑而成。诸学科共同作用于现代交际礼仪学的结果,是从理论上解决了人际关系的实质、礼仪的心理因素和审美意义等问题。由此而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不仅是独特的,而且将对人们日常交际中的礼仪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实践性之一是指现代社交礼仪学是从中国当代的实际出发,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现代社会,社交礼仪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讲究社交礼仪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注重社交礼仪,已成为物质文明为基础的精神文明的代名词。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现代社交礼仪是道德的示范。它代表着社会道德观念而存在,人与人的交往都以礼仪作规则。指导着人的行动。如家庭成员之间,少尊长,长爱幼,夫妻相敬,亲族和睦;在公共场合,待人以礼,与人为善,遵守公德,秩序井然。同家人交往,给人带来天伦之乐;同友人交往,给人带来深切友谊;孤独时的交往,给人带来安慰;忧愁时的交往,给人带来欢乐。

    因此,现代交际礼仪是道德的示范;现代社交礼仪是现代人行为的准则;现代交际礼仪是现代人交往的枢纽;现代交际礼仪是文明的标尺。用现代交际礼仪调整社会生活,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实践性之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于实践。社交礼仪学有着极大的可*作性。

    学是为了应用。每一项现代交际理论都可以在实践中去进一步的加深认识。但是交际场合千变万化,交际对象千差万别,应从大量的具体礼仪行动和礼仪活动中总结出相应的交际规律,用于指导实践,就可随机应变,驭繁就简,运用自如。根据学科要求开展模拟实验,这样,即不会因具体知识介绍过于烦琐而淹没理论色彩,更不会因理论阐发而削弱可*作性,而是将理论于实践尽可能完美的结合。

    总之,现代交际礼仪学是一门为现实服务的学科,不是对古老的交际礼仪的简单沿袭和机械照搬,而是由其它相关学科进行比照,并融入了国外交际礼仪学的有益成分,而焕发着时代风采的新兴学科。

    现在重提礼仪文化,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回过头来看中国的礼仪文化,其内涵丰富,包括尊老爱幼、择友交朋、诚信等等。其中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架构,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鲁迅说要打倒吃人礼教,有些东西也是从吃人文化中来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复古,因为今天的社会和那时不一样,今天的上海正在日渐融入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上海市民的行为在有些方面要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打消相互之间的隔阂,减少相互交往的代价和成本。假如我们的礼仪太过复杂而且又固执己见,有时也会适得其反。比如中国的劝酒,表示的是一种诚意,是待客的礼数,但外国人就是不习惯,甚至感到不可理喻。当对方不能接受你的基本的行为规则,他就会认为你的文明程度不够,他会对未来的合作失去信心和关心。

    学礼仪是为了提高文明程度,让大家觉得在交往中我们有共同的规则。因此学习礼仪,首先我们要熟悉通用的规则,其次要有真情,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被一些烦琐的形式弄得疲累不堪。比如尊老就要从老人的需要出发,以人为本。老人不会在乎你说了多少好话,给了多少礼品,他在乎的是你对他是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

    我们要纠正的是一些人人都看到的而且都不能接受的不太文明不太好的习惯。使每一个人都能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