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尊敬。

    我们要纠正的是一些人人都看到的而且都不能接受的不太文明不太好的习惯。使每一个人都能文明、优雅、舒畅地生活。生存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要以人为本地生活,而这样的生活需要文明礼貌的外衣、行为习惯,但也要有一个适度。普及这样的文化是相对于我们的太粗糙、太不讲究、或者说不尊重他人、不尊重自己的情况而言的。

    中日韩三国的文化很近,但也有很远的地方。

    我们礼仪中还有一个很欠缺的方面,就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打搅太多。我们缺少一种“剧场礼仪”。中国人读书极为讲究,要净手、焚香,甚至要更衣,正襟危坐,但看戏却极不讲究。进了戏园子,毛巾都可以扔来扔去,上面唱,下面一起唱,打拍子、说话、嗑瓜子,就连《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薛宝钗这样的贵族子弟都是这样。看戏对中国大众礼仪文化的影响太大了,由此生发出来的就是现在上课时学生不遵守纪律,会场上,秩序太差,大家都习惯性地喜欢点评。

    同时男女的礼仪还是有区别的,女性更应该讲究一点。因为女性应该给各方面的生活,带来柔软性、润滑性、美感性,她应该有一种母性的关怀和光辉。女孩子也一样,她应具有女儿性,这和母性是相通的。

    礼仪更重要的是一种素质,而这种素质离不开独立、能干、关爱、优雅。首先,独立就是要平等,很多礼仪都需要平等。比如现在许多学生见了老师不问好,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学生应该不问好,为什么?因为老师就没向学生问好,学生向老师问好的时候,很多老师的表情都很漠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凭什么要学生给老师问好?生活中很多问题就是一个平等的问题。如果没有平等,没有自我的独立,女孩子即使嫁了好老公,她的礼仪也就是跪在那里举案齐眉。

    另外独立也是一种精神状态,一个失去自我的人,他的礼仪是不行的。为什么一些饭店招待生说的“欢迎光临”让人心烦,因为这种声音没有自我,这句话不是发自内心,只是出于职业的习惯。有一个自我,这是礼仪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在的修养变成外在的礼仪。

    第二,能干。礼仪不是一个单打一的东西,不能单靠礼仪打天下,礼仪一定要和知识才华结合在一起,才有生命力。能干是礼仪的关键,它能把礼仪从技术层面变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第三,关爱。这是礼仪的核心,礼仪就是表达爱,表达你对他人的尊重。别人讲话的时候你自顾自说话,不能倾听,就是因为你眼里、心里没有别人,你没有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对别人,你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离开爱,礼仪只是一个空壳。

    第四,优雅。优雅是礼仪更高层次的表现。就说秦怡,如果她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没有才艺,光是礼仪,那肯定是很单薄的,不会有优雅。优雅是和事业、和生活的阅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独立、能干、关爱的基础上谈礼仪,才能上升到优雅的层面。我们要由内而外地提倡礼仪。虚伪的、悲观的人的目光和微笑反映不出礼仪,礼仪是不能硬来的。

    她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会微笑,因为微笑是人际交往的润滑济,也是一种礼仪。现在,不仅是虽然国情不同,但遇事不肯道歉是中国人礼仪上的欠缺。西方人时常把“Iamsorry”挂在嘴边,而中国人不习惯,好象一道歉,自己就错了。

    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我国文化非常强调伦理、强调宗法血缘关系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中国的礼仪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伦理最基本的是体现在家庭当中,而国是家的放大,由家庭的伦理引申出整个社会的伦理。

    现在我们讲礼仪,一是为了迎接世博会,增强城市软实力;二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三是为了提高个人生活的幸福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庭物质条件很丰富的人,不一定感到很幸福;有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每个人都生活得很和睦。因为相濡以沫反而会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稳定对整个社会有很大影响。而家庭不稳定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礼仪问题,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没有很好的尊重。虽说家庭是最具私密性的场合,但这并不改变人性的一般需要,例如尊重的需要。即使是家人,也需要常怀尊重和感激之情。

    礼仪上的表达是很能体现这方面感觉的。家庭中,除了夫妻关系,还有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特别丰富。要处理好这些伦理关系,在相互交往中必须讲究一定的规范,而这些规范往往是通过礼仪表现出来的。



………【第六节 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的博弈】………

    博奕论的前提就是符号合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人是理性人”。即每个人都追求对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趋利避害的假设。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婚姻关系可视作一种典型博弈,夫妻双方时时刻刻都在通过相互博弈,教会对方应该如何和自己打交道或者说如何爱自己,也让对方知道自己会如何爱对方,由此反复,达到自己最大程度地享受爱情的目的。

    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对待爱情的享受程度不同,由于大部分男性婚前婚后的爱情表现不尽一致,所以女性会疑惑自己嫁的是否另外一个人,男性反过来又嫌女性狐疑和有控制欲,在财权的问题上尤其如此。

    财产是维持一个家庭的物质基础。很多女性婚前都理所当然认为“丈夫的钱是我的,我的钱还是我的”,这恐怕是爱情浪漫主义。结婚后,在多数双薪家庭中,夫妻俩收入的不同客观上就会引起家庭内部权力重心的转移,丈夫可能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在财务支出等问题上享有较多的决定权。这时丈夫除了负担家庭主要支出,更多的财力会花费在应酬、接济亲友、投资等外向扩张性的事情上。如果妻子管得过死,丈夫心理上接受不了,久而久之就有了应激措施,比如私自存留专供个人支配的“私房钱”,这是不利于家庭的长治久安的。

    因此,一个现代家庭的管理也和企业一样应主张“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不妨实行当前部分人群中正流行的“夫妻一体,财务独立”的理财方式:夫妻双方婚前办理财产公证,在组建家庭之初即在银行开设各自的独立账户,保有自己的支配空间,需要申请贷款时便可将信用记录提供给银行参考。一旦因其中一方的离开而发生问题,比如离婚或分居,俩人的钱因为分开保管,账务会很清楚。如果夫妻有特殊的财务负担,如赡养费或父母生活费等,独立账户也较为方便。当然独立账户的建立必须是公开的,这样夫妻之间才有信任感。

    在家庭支出上,夫妻双方每月从自己收入中提出约定数额的钱,建立家庭共同基金,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和各项偶发性费用,双方还可约定一定金额以上的支出须经双方讨论后再决定,这么做可以彼此控制不良的消费习惯,并随时调整理财策略。除了爱情宣言,婚姻还是一份权益契约。家庭财权问题已摆在餐桌上,不再是欲说还羞的爱情神话。家庭纠纷的产生,七成是因家庭财权分配问题引起的,其余才是家务和兴趣爱好等。没有人考证这个数据是否准确,只说这是生活经验。

    有不少冲出“围城”的离婚男女,后悔于自己当初的*,又办理了复婚手续。鉴于这些男女的“折腾”经历,时下的一些男女在感情出现危机时,不再选择快刀斩乱麻的离婚了事,而是经历一段“试离婚”的日子,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如果发现彼此心中还是相互在乎的,便会重归于好。“试离婚”其实也是中国式离婚的一种。它看似夫妻双方暂时妥协,将矛盾放到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下去解决,以期给危机婚姻一个冷静的过程。等矛盾冷却后,两个人都想清楚了,发现原来的那些琐碎小事根本不能构成离婚的理由。但在实际运作中,难保不出现更“中意”的伙伴,或者习惯于一个人的生活而使婚姻之舟彻底抛锚。这种情况或许适用于那种感情出现裂缝的家庭,但绝对不适用于恩爱的夫妻!博弈论是冷冰冰的理论,在数学证明上无懈可击,但人有理性的一面也必然有感性的一面。而且在主持家庭的问题上感性很多时候应该占很大比重!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没有你对对方的无私付出就没有家庭的维系可以看出,博弈是一种策略思考。透过策略的推估,寻求自己的最大胜算或利益,从而在竞争中求生存。策略是一种方法,但主导方法的却是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策略是暂时的,但价值却是永恒的。策略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可以形成不同学派,但在价值观上,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文化,一个文明,一个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新方式。而“闪婚”与传统婚姻观有较显著的区别。“闪婚”也讲情感,但这种情感是一见钟情式的情感,是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感,更多考虑的是眼前的两情相悦或利益动机,如有些男士只要女方花容月貌就可与之结成连理,有些女士只要男方在机关单位任职或是公司老总,便以身相许,这就容易忽视或漠视婚后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双方感情基础比较脆弱。由于“闪婚”是先结婚后恋爱,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高离婚率。据《新民周刊》报道:中国的离婚率正以相当高的速度迅猛增长。2004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比前一年增长21。2%,2003年全国办理离婚登记*。1万对,比2002年增加15。4万对。而在上世纪90年代,1990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为80万对,到1999年这一数字就上涨到120。1万对,增幅达50%。《这其中不乏“闪婚族”。这就充分证明“闪婚”现象带来的高离婚率。如此高的离婚率并不是走向“红地毯”的人不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