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须把才能与机会、努力与报偿统一起来,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筛选机制是一种体现现代社会公平的必然选择。但是,被过分强化了的学校筛选功能使得学习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功能难以发挥,在残酷竞争的环境下,学生的人格遭到扭曲,极大地损害了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又是现代学校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严格的等级制度、机械的记诵之学、压抑人性的教学方法导致了种种极其荒谬的结果。一次考试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一个偶然的失误就能断送一个人的前途,这又是极不公平、极不人道的。

    综观以上所述,我们看到建设和谐家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问题联结着个人和社会。家庭成员的素质修养、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因素控制和主导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情感和行为,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往往会影响到社会。如果千千万万个家庭给社会传递了健康的情绪,就有助社会的和谐稳定;相反,则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设和谐家庭,从小道理上说是为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从大道理上讲,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唐灿《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第一节 家庭模式的多元化】………

    婚姻最后剩下的,不过乏力感叹庸常唠叨,一堆一堆,琐琐碎碎“家计若此,何以聊生?”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功能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发生着变化,家庭形式也在历史变迁中发生着质的变化,不稳定的婚姻因素,动荡的情感,不确定的结局让选择走多元。

    “丁克”家庭

    “丁克”是英文的一个译音,“丁克”是什么意思?就是两个结了婚的男女,有两份收入,不要孩子,这种家庭就叫“丁克家庭”。这是一种理念,8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9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受到吹捧。“丁克”家庭的出现,无疑成为了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的一种辅助和补充模式,并暗示着一种新的家庭关系与生活方式诞生的可能性。几千年来在传统的家庭模式中,人们从来不会去设计和想象其它类型的生活方式,甚至没有意识到“丁克”家庭这种可能性。当这种形式出现并生存下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将其视为家庭的变异,而应当把握把它看作是家庭形式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一种变化。“丁克”家庭只是家庭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客观而言它减少了一部分的人口压力和生活压力,适应了一部分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而产生。但是“丁克”不可能被我国大多数人所接受,100年内绝不可能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模式,因此也不可能造*口结构失衡,素质下降,社会不稳定等社会问题。

    因此“丁克”家庭是一种创造,具有改变文明面貌和开风气所作用,它既能做到以核心家庭的形式保持一种兴奋而强烈的性关系,又能使夫妻双方可以同时拥有社会生活。人类社会从迫害异端到蔑视少数派到能因容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就是人类社会一步步走向文明与开化的表现。同样,也可以把“丁克”家庭看作是人类文明程度提高的一种特殊表现。例:

    1孩子是可遇不可求的

    讲述人:小美(化名)

    性别:女

    年龄:32岁

    职业:某广告公司经理

    婚龄:3年

    丁克语录:太忙了,没有时间考虑要小孩。

    一个女人自己经营一家公司,一天到晚都在外面应酬忙得不可开交。老公也有自己的生意,两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业,三天两头见不着人。像现在这样每天要面对应酬、喝酒,这样的身体素质也不适合要小孩。虽然也想要一个,但是暂时只能搁浅,小孩本来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如果因为年纪大了,冥冥中注定我不能有小孩,我也不会觉得很遗憾的。

    这个社会对于靠子女来养老这样的观念已经很淡漠了,更多的是靠自己,所以我们现在趁年轻,还有能力,多奋斗一点,老了可以进养老院。除了客观上因为我们忙外,在心理、身理、经济上我们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如果要孩子,我们当然希望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希望能给他最好的教育。而且有了孩子就意味着我们的压力更大,肩上的责任更重。

    2给我不“丁”的理由

    讲述人:阿兰(化名)

    性别:女

    年龄29岁

    职业:自由职业者

    婚龄:1年

    丁克语录:我还没有找到不丁克的理由。

    可能因为天生就不喜欢小孩吧,所以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小孩,结婚后当然也不会改变我的想法。理由很多,首先我和老公刚结婚一年,二人世界都还没有过够。我们都很珍惜这份感情,不希望有其他的感情介入。对我来说,孩子的出现必定会使我们的感情大打折扣,因为感情会出现再分配嘛!第二,养小孩是一大笔花费,我们现在的钱也不多,刚好够我们俩用,这样的生活也很稳定。我无法想象,如果有了小孩,我们该拿什么来养他。而且孩子的未来很难控制,一旦学坏的话,很难收拾。老公很爱我,也很宠我,他对我的丁克态度很支持。就这样,我们一直享受着二人世界。我们还不想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如果因为要小孩而降低了生活质量,使自己的生活成了另外一个样子,还不如继续这样“丁克”着。

    单亲家庭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为离异家庭。但随著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调查显示,单亲家庭的女孩,过早出现*、早婚、早孕、未婚先孕和离婚问题,比双亲家庭的女孩多得多,而且这些与种族、家庭收入无关,残缺家庭的孩子中途退学,人数也高2倍以上,男孩子更容易涉入暴力行为。学业成绩明显差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学校旷课以及受罚比率也高些。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到60万的数量递增,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凸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例:

    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三的单亲孩子孙洪即将光荣地加入中国*党,但是谁都不会想到,几年前的她却是个旷课、逃学、学习成绩差得一塌糊涂的“坏孩子”。想到当年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孙弘长长地吁了口气说:“一切就好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当孙弘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时,父母的离异就如同当头一棒,给幼小的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学校,同学们屡屡的嘲讽让她感到莫大的羞辱。终于有一天,当一名同学在老师面前嘲讽她是“没有妈*孩子”时,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孙弘流着眼泪跑出了教室。从此,学校、老师和同学成了她心底抹不去的阴影,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孙弘再也不愿意踏进学校的大门一步。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弘在广播节目中听到一个温柔的声音坚定地说:“父母有选择婚姻的权利,但孩子却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孙弘,她开始一边反省自己、一边开始努力读书。第一次英语及格、考上大学、加入学生会、入党……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孙弘都会第一时间告诉那位曾经在广播中引导过她的“高阿姨”。第一次和高玉京阿姨见面时,孙弘感激地握着高阿姨的手说:“您就是我们单亲孩子的知心朋友!”现在,孙弘加入了“单亲孩子知心热线”志愿者队伍。

    留守家庭

    与传统意义上因出国形成的“留守家庭”,他们各自生活,为了各自的事业和追求,远走他乡发展,选择了夫妻两地分居,或妻子在外地工作,或丈夫在外地工作,他们往往几周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相聚一次。如今,这样的家庭在都市里正逐渐增多: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生活质量等各方面原因,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就业突破点和新的价值体现亮点,以求能够将无形的能力转换为有形的“价值”,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能力的人不安于每天过着墨守成规的平庸生活,开始纷纷到外面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或者是原来有不错的工作和薪水,在高薪、丰厚待遇的诱惑下,跳出龙门。或者是为了更高的追求目标,以“分居”为代价去博得更多的机遇,正所谓“跳出一步天地宽”。随直而来的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留守家属:

    留守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孩子在外打工也挣得不多,对老人的照应和赡养就成了问题。在一些乡村,儿子出去打工后,往往把小家庭都迁到城里去了,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更加令人忧心。

    留守配偶:家庭问题频显

    作为外出打工人员的配偶(这里主要指妻子),丈夫走后,她们要独自负责家里田地的照管,要独自负责对子女的教育,要独自面对与公公婆婆和睦相处的问题,要独自面对亲戚朋友之间的人情世故问题,要独自面对社会外界其他不可知的压力……对于中国农村这样一个由男人做主的传统社会来说,妇女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