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女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过爱、过严都不利于子女的成材。家长对子女教育真正作用的是爱严结合的“鼓励式”。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需要一动机一行为一目标,然后再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不断提高。鼓励是解决子女行为的心理动力,改变子女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子女的积极性;鼓励是建立在相信子女、尊重子女的基础上的,它能使子女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对子女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始动机能。当今社会竞争的高强度竞争环境,要求孩子能力是多元化的。

    可以说,各位的子女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处在关键时期。家庭应该有一种理性之爱,应该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教育,让他们在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基础上*、成功、成才,而绝不可疏忽大意,放任自流。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不能看作简单的加法,而应是乘法的联系。若有一方为零,满盘皆输,全功尽弃。最典型的如马加爵案。我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是80年代初形成的,目前陆续*了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量期和结婚生育期,开始向家庭和国家作出回报。在21世纪,我国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承担起迎接未来挑战的重担,他们是中国未来希望的寄托。独生子女教育,不仅对发挥好独生子女群体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总的来说,独生子女显得比较娇气、任性、劳动观念差且“独生子比独生女问题多,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问题多。”当前独生子女自私、意志薄弱、独立性差等个性特点渐成公认。面对传统教育模式难以解决,众多家长手足无措带来的尴尬与无奈,怎样弱化这个个性鲜明的群体将给未来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的健康品格怎样才能炼成?答案的追寻已变得现实而又迫切。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成长过程和心理过程。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过程势必在未来经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与多子女家庭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此,研究其成长规律,对丰富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基础理论,填补人力资本研究的空白和指导孩子培养和实践活动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选择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二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忽视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就是有智商,但没有智慧,有知识但没有文化,有文化但没有教养,有**但没有理想,有目标但没有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热血,这将是十分危险的。道德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的主导倾向是:重视现实,轻视理想;热衷功利,漠视义理;珍视个人,忽视社会;关注物质,鄙视精神。现在出问题的学生,很多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将来学生到社会上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成才,固然有能力不够的问题,但相当一部分归因于思想品德问题,社会上的急功近利,教育上的重智轻德,独生子女的先天缺陷,使有些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独处是天才,社交中是白痴;学业上很聪明,待人处事很无能。他们缺乏对社会的基本了解,缺乏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概念首先是一个道德教育的概念,教育事业首先是一项杰出的道德养成事业。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专业知识的学习、竞争能力的培养和谋生手段的锻炼更难、更根本、更重要。学问不应成为一种满足个人功名利禄的工具,做学问的目的在于成事*。要把修炼学问与修炼人品结合起来。道德、人品、文章只有成一体了,才能产生一种真实的力量。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会做好任何一件事,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地完成一件事。“人品第一,学问第二;人品第一,文章第二”。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要成才先*,不*宁无才。现在独生子女多,他们一般独立性强,活泼好动,知识面广,智力水平较高。但易形成自私、任性、骄娇二气等不良个性。再者,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变革加速,信息流通快。孩子思想活跃,心理早熟,商品意识强,重视自我。家长可以依孩子的这些时代特征,策划家庭德育,做到胸有成竹,深谋远虑。而如今独生子女多,大多数孩子在较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别人为自己服务,很少有机会去为他人做些什么。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集体这块沃土,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运用集体的魅力感染孩子们,使他们关心的重点由“自我”转变到“他人”和“社会”。

    多样化。多样化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办学主体的多样化、投资渠道的多样化、教育类型的多样化、教育层次的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等,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以其多样化发展来不断适应和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



………【第三节 更趋向人性化的教育】………

    我们的民族曾经以“仁爱”“礼义”著称于世,让国人引以为自豪。社会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生活提高了,然而我们民族的“人性化”理念却在“与时相背”,有的地方在疲软,有的地方在滑坡,有的地方在扭曲,有的地方甚至泯灭。*同志在庆祝**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已经明确强调,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让人在物质和精神需要、身体和智力、才能和潜力、人格和道德、兴趣和爱好等各个方面得到丰富而充分的发展。这正是“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的体现,也是对“人性”的肯定和呼唤。

    是彻底摈弃极左的陈年旧历束缚的时候了。现在“人性化服务”、“人性化管理”、“人性化关爱”之类的呼声越来越响,我们应该顺应时代、顺应民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弥补“人性教育”空洞,加快“人性教育”步伐,使我们民族“人性善”“人性美”的传统尽快恢复,并得已发扬光大。

    21世纪是“人”的世纪。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灵,是时代的主题。崇尚人性,弘扬人性,关注人的发展,实施人本教育是大势所趋。

    我们所说的“人性化的教育服务”,无非就是要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各项具体工作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都知道“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的道理,那么既然人各有所长,人各有不同的禀性天赋,人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就应该随其天性,让他们自然生长,而不应该干诸如“揠苗助长”之类的蠢事。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无非是给学生以自然生长的土壤和阳光,给学生萌芽分蘖的枝叶培培土,浇浇水,如是而已。因此,我们所说的“人性化的教育服务”,也就是我们在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时候,能细心观察学生的个性,并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学生创设一个十分平等的人文环境和成材环境,使其禀性天赋能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其兴趣爱好能得到充分发展,就如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谈到的种树要“顺其天性”一样,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这一个”,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人性化。教育的人性化,就是要充分体现人的终极关怀,从而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教育的师生互动和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力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志和选择;二是要对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指导。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人性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主动地为受教育者提供宽容、支持、和谐的人文环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培育受教育者具有完整人格人性化的教育也可理解为教育的人性化,内涵在于:重点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首先都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人,然后才是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全程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怀,让教育充满人情味;提倡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又深厚人文底蕴的培养,使学生在温馨、和谐、充满关爱的育人环境中成长、发展。从而使严肃的教育工作不再是冷冰、令人望而生畏的过程,而是让人倍感亲切,充满活力、洋溢激情的神圣事业。由于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起强化和选择的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品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教师的热爱而产生的。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若能用这种关爱打开学生的心扉,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就能产生更加积极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英国王储查尔斯与卡米拉长达三十多年的的爱情长跑终于结束了。留在东方人心中最深的印象,或者说最深刻的一幕是:他们在新婚仪程中,在女王的宴请的七百多人的招待会上,两人要在婚礼后的赐福仪式上“忏悔”,悔文如下:“我们承认并且为我们的各种罪孽和邪恶哭泣,那是我们时常在思想、言语和行为对上主您犯下的严重罪行,引起您对我们的愤怒。”虽然这是宗教的力量,想想我国*发生后,民族道德在许多方面的造成的缺口,正是少了这种从心灵深处的震撼力量!青少年的越轨,贪赃枉法人员,不法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