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皇权教育的效果就越明显,1871年明治政府在日本设立了文部省,相当于今天的###,在全国大设学校,并逐步施行义务教育。
当时的每个小学,无论级别高低,规模大小,位置是否偏僻,都有一套由政府制定颁发的《节日祭祀仪式规章》,都要认认真真地组织学生们学习对天皇的礼仪。每个小学生在看到天皇像时都懂得停下来进行跪拜。每逢升国旗之时,也要高喊天皇万岁。虽然一开始大家并没有将这种做法放在心上,但久而久之,这些硬性规定的礼仪便也成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天皇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逐渐高大起来。
人在幼年时接触的理念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爱国被等同于爱天皇,皇权教育见缝插针,一些专为天皇而设的节日出现了,每到过节之日,老师们就会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要崇拜天皇,信奉神道教,并相当肯定地告诉孩子们天皇是神裔,是不可侵犯的。19世纪80年代,明治政府还颁发了不少教育令,强化对学生的皇权教育,譬如1880年颁布的教育令中就规定,皇室应是历史教育的重点,学校在培养学生对天皇的忠诚和爱国情怀上必须下大功夫。而根据当时的日本法律,若想成为一名教师,无论教授什么科目都必须精通皇室历史。
而到了19世纪90年代,爱国教育就完全被皇室教育取代,按照皇室教育的要求,身为日本国民,为源远流长的皇运效力,是与生俱来的职责,也是人的基本道德。明治政府试图用大力强化皇权神性的办法保护日本的国体。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天皇崇拜:一种意识形态下的缩影(4)
为此,明治天皇还破天荒地从舒适的皇宫中走了出来,到全国各地看望他的子民,一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二来考察皇权教育的效果,而在明治天皇之前,根本没有哪任天皇这样做过。明治天皇在位45年,外出体察民情便有90多次,平均一年出行两次。
一边跪拜天皇,口口声声信仰神道教,一边又虔诚膜拜外来神佛,是对天皇不敬的一种表现。为了进一步强化国民对天皇的崇拜之情,日本政府开始规范国民的日常习俗,佛教的盂兰盆节,来自中国的乞巧节和端午节都先后被国家禁止,同时,和天皇相关的纪元节和天长节又被上升至相当重要的位置。
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拜,正是通过这些皇权教育手段,在近代才逐步形成的,可见天皇制的历史并不悠久。
从19世纪后半期才兴起的皇权教育,到了20世纪便将全体国民都卷入了对天皇崇拜的狂热情绪中,日本国家实力的增强,也在无形中坚定了人们对天皇是神的这一说法的信心。对那时的日本人来说,若天皇不是神,日本怎么可以一下子成了亚洲最强的国家?怎么可以迅速地挣脱出被列强欺负的阴影,并一举赢得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时事的变化成了皇权教育的印证,日本人逐渐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和天皇联系得如此紧密。
和天皇共命运的感觉随着对外战争的升级一起强化,像安丸良夫那样在听到战败消息后痛哭流涕的日本人大大有之。虽然作为战争的发动者,为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天皇理应被当作战犯接受审判;虽然从道理上说,滋养了日本军国主义产生的天皇制理应被废除,但考虑到天皇制已成为日本价值体系的核心,一旦被废除,必然在日本掀起新一轮的动荡。麦克阿瑟就曾经感慨道,天皇的力量比20个机械化师还要强。就这样,日本的天皇制被保留下来,日本人对天皇的感情依然诚挚。
1946年,新的日本宪法公布了,裕仁天皇也公开承认自己是人,不是神,民主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日本的经济也开始复苏。国力的增强,让日本人重新恢复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就将天皇比作璀璨的阳光,一些日本人也开始不满当年在美国人主导下制定的日本宪法,一些日本人认为天皇制的存在让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发生了改变,战后的民主主义即将衰落,民众对天皇的支持率直线上升。裕仁天皇病重时,全日本都笼罩在哀伤的气氛之中,人人抢购日本国旗,不少人自发地到神庙中为天皇祈祷,到皇宫前为天皇祈福的人成千上万,各大报纸都不约而同地在头版对天皇的病况做追踪报道。
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日本国内很快便开始了对天皇以及天皇制的评价工作,为了了解日本国民对天皇的真实想法,读卖新闻社特地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抽样调查。
调查将“昭和”,也就是裕仁天皇在位的年代,以战争的结束为界,划分成“昭和初年到战败”和“战败到昭和结束”这两个年代,结果有13%的人认为“昭和初年到战败”是日本的“辉煌时代”,认为其是“晦暗年代”的占74%。同时,有89%的人认为“战败到昭和结束”这一时期是“辉煌的时代”,也只有9%的人认为战后的日本是晦暗的。
绝大多数日本人都对战后的昭和时代表示认可,也并没有认同举国狂热的战争时代。调查又发现,大部分对战败前作出高评价的多是一些老人,而年轻人绝少有对那个时代作出“辉煌”评价的,另有20%的年轻人干脆表示自己对战败前的状况很不了解。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倾向认为战前是“晦暗时代”。而从来都在政事上各抒己见的各个党派,在对战前战后的看法上并没有很大差别,大部分都认为战前的日本是晦暗的,认为战前“非常晦暗”的自民党人占总数的33%,社会党人占了41%,共产党则占了60%。
几乎没有哪个阶层认为战后的日本不“辉煌”,无论人们年龄大小,学历高低,有着什么样的政治背景,大家都普遍认为战后是“辉煌时代”,亲身经历了残酷战争,并耳濡目染战争狂热气氛的70岁老人为83%,只受过中小学教育的人为86%。
有26%的人认为昭和留给他们最深的印象是“战争”,持这种观点的人多经历过战争,那些战争年间的孩童,也就是如今50岁左右的日本人为35%,战争时已具备了独立思想能力的今天六七十岁的老人有43%,而只有17%20岁上下的年轻人,提起“昭和”就会想到战争。
战后日本的高速发展也同样让人们印象深刻,共有22%的人对昭和印象最深的是“和平、自由”或“经济迅猛发展”,其中的大部分都为20到40岁之间的青壮年,年龄在50到70岁的人则很少这样认为。而在日本的所有党派中,支持共产党的人只有5%认为昭和的“和平、自由”让自己的印象最为深刻,而支持自民党中的人则有18%这样认为。
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日本是“优秀的国家”,认为日本是“糟糕的国家”的人只有6%,绝大多数日本人都对自己的国家作出了积极的评价,任何年龄阶段都是如此。在支持自民党、公明党、社会党的有9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是“优秀的国家”,而只有69%的支持日本共产党的人士支持这种观点。同时,有24%的支持共产党的人认为为日本是“糟糕的国家”,持同样观点的自民党支持者仅为4%,民社党的支持者为2%。
尽管新宪法实行了几十年,日本早已成为现代繁荣的国家,可传统文化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读卖新闻社在调查中发现,有64%的人都希望日本尽量使用古老的元号,而支持使用西方历法的只有28%。即便是在高度现代化的大城市中,也依旧有58%的人更倾向使用元号记年。虽然调查显示城市越大要求使用西历的人就越多,但在大城市中,只有32%的人愿意使用西历。就连最讲究时髦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都对透着浓浓历史气息的元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支持使用元号的几乎占了一半,比愿意用西历的多出7个百分点。
已故裕仁天皇的生日是4月29日,新登基的明仁天皇的生日是12月23日,在被调查者中,有82%的日本人都希望能将这两天作为节日,而反对把天皇生日当成国家节日的只有,令人惊讶的是,越是年轻人越希望定这两天为节日,在20岁的被调查者中有91%的人都赞成把这两天当成节日,这些从没有受过皇权教育的年轻人,对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天皇和皇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日本人的潜意识里,天皇不管是人是神,都是日本的象征。战后初期,国势衰微,日本人开始剥去了天皇神圣的外衣,对天皇制进行深刻地反思,正如他们对国家、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一样。而随着国力的恢复,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也被唤醒,埋藏于他们心底多年的天皇情结也一齐苏醒。战后初年颓废抑郁的日本人根本想不到在几十年后,90%的日本人都坚信日本是“优秀的国家”。明治初年,政府还要为树立天皇权威制定节日,而战后的日本人则根本无须国家号召,就对将天皇生日作为全民节日充满期待。日本文化因为天皇的存在格外独特。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知识分子的“西洋”先觉(1)
继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后,美、俄、英、法等列强又相继敲开了日本的大门,让封闭了百多年的日本人认识了除中华文化以外的西方文化。事实上,早在开国之前,日本的西学研究在锁国政策下就已经开始。
日本虽锁国,但并不自闭,日本政府把长崎作为一个通航港口,与来自中国和荷兰的商人交往。一些先进的日本知识分子透过“锁国”的厚重帷幕,利用一切机会吸收西学新风,尤其是由荷兰传过来的西方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形成了研究荷兰文化的“兰学”。其代表人物渡边华山不仅是一流画家、著名政治家,还是一个通晓西洋文化的洋学家,对西洋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渡边华山名定静,35岁时改号为华山。他自小爱好广泛,对儒学和绘画尤其感兴趣,一生致力于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