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武士道--日本的全球视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畸形的武士道--日本的全球视角-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渡边华山名定静,35岁时改号为华山。他自小爱好广泛,对儒学和绘画尤其感兴趣,一生致力于儒学和西方文化的研究,成为开明儒学的实践家,在政治和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是公认的能够把日本的和文化、汉文化和欧洲绘画风格成功地融为一体的画家,有人用“天下画家虽多,但无出其右者”高度评价了他的绘画成就。其经典传世之作《千山万水图》曾以一亿日元的高价被收购。相较华山在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在不懂荷兰语的情况下还能成为兰学思想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就更显得此人的卓尔不凡。然而,渡边华山一生命运多舛,其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苦难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并为他后来变革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渡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自杀的悲惨结局也让他成为后人眼中的传奇人物。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初就已经出现了有关华山的着述,但是随着忠君爱国思想的泛滥,华山被作为忠君的楷模用来宣传皇国思想,并被编入了修身教科书。这种做法是对历史的误读,将华山思想的闪光点都淹没在了皇国思想的封建性之下,歪曲了华山的历史形象。若华山地下有知恐怕也会备觉愤懑吧。
  二战以后,学术界开始在绘画艺术领域和思想政治领域对华山进行正式的研究。其中对华山艺术领域的研究要远远多于他的思想政治领域,对其西洋观和由此派生出来的文明史观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这迟迟不能为日本思想史学界重视的华山政治学说,恰恰是其思想的精髓,对华山西洋史观形成的社会背景、知识来源以及华山思想价值的研究是极具历史借鉴意义的。
  1773年,渡边华山出生在江户半藏门外田原藩的一个武士家庭。渡边家虽为近臣,但是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幕府和各藩都入不敷出,只能大量削减武士俸禄,从来都称不上富裕的田原藩更是如此。华山的父亲定通有8个孩子,微薄的俸禄根本无法让家人吃饱穿暖,有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并不等于有丰厚的家财,华山一家的生活贫苦异常,他的弟弟们有的到寺院做活,有的出家为僧。因为贫困,华山的父亲身患重病,长期卧床不起,他的兄弟姐妹也大多病死。为了维持生活和替父亲买药,身为长子的华山从8岁起就为藩主世子做勤杂,一直做到15岁,7年寄人篱下的生活练就了华山惊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为了贴补家用,华山在做杂务的同时还学会了绘画,为今后华山成为一名画家、洋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苦难没有将华山击倒,反而成了他发愤图强的巨大动力。
  1832年,华山临危受命被擢升为田原藩家老,在天保饥荒和英国势力加速侵略的社会形势下,华山显露出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在田原藩进行了诸多财政改革和殖产兴业的措施来推动田原藩经济的发展,并制定了按具体职位规定收入级别的“格高制”,提拔人才也不受原来俸禄额的限制,为破格提拔人才铺平了道路,渡边华山为改革耗尽了心力。1836年,田原藩大饥荒,华山因日夜操劳而病倒,在病床上写下了《凶荒心得书》,上书藩主,主张以民为重,设法救灾和重建家园。为了拯救藩民,华山建立了报民仓,将平时的余粮积累起来,待荒年开仓济民。在天保大饥荒中,田原藩因有报民仓的存在没有一个人饿死,华山为此得到了幕府的嘉奖,从此名声大振。
  遗憾的是,华山的诸多改革措施都没有能彻底贯彻,有的执行力度不够,有的收效甚微,这使华山朦胧地意识到封建幕府政治经济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在天保大饥荒时,物价上涨,1837年,大阪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大盐平八郎起义,起义的悲惨结局给华山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使他真正意识到了改革无法解决日本幕府统治下的社会危机,他开始将眼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寻求救民之道。
  其实早在1832年担任田原藩家老,忙于修建海防的时候,华山的心思就已经飞出了田原藩的范围,他立足于世界,为日本的前途深深忧虑。日本社会的内忧外患,殖民主义的入侵,触动了华山的民族责任感,在加固海防的过程中,他开始研究西洋学说。为了能更好地了解、研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华山将高野长英、小关三英等当时致力于兰学研究的学者邀请到一起,组成了一个以洋学救国为目的的洋学研究团体,史称“蛮社”。与此同时,纪州藩的远藤胜助也组建了“尚齿会”,邀天下志士,探讨时事。蛮社人员经常出席尚齿会的活动,除和尚齿会的会员们一起研究西洋形势外,还为层出不穷的国内问题出谋划策。面对来自于欧美列强的先进思想的冲击,华山越发感觉到日本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巨大差距有可能给日本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他希望通过对西洋先进文化、技术地学习,能够把日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渡边华山利用当时传入日本的汉译本的西方书籍、有关西洋知识的中国书籍和日本兰学家们翻译的兰学书籍来了解、研究西方知识。德川幕府为了抵制西洋文化实行了禁书政策,但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却缓和了禁书政策,由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的书籍以及有关西洋的汉译西书和汉籍更是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中国的第一部西方丛书,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天学初函》就在此期间流入日本。据海老泽有道编制的《南蛮血统的研究》统计,江户时代就有170余种汉译西书流入日本,其中大多数都是1720年以前输入日本的。介绍海外地志的书籍、地图至1720年就已经有38种。1774年,杉田玄白等人翻译了介绍西方解剖学的《解体新书》,纠正了传统中医理论的错误,揭开了日本学习西方的序幕。之后,日本学者开始译述西方书籍,到渡边华山生活的时代为止,已经有480种之多。这些书籍都成为渡边华山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最好材料。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知识分子的“西洋”先觉(2)
三宅友信是藩主同父异母的兄弟,每年长崎的译官和荷兰使节都要来江户送贡品,也会带来大量的荷兰书籍,三宅友信受渡边华山的影响,开始购买、收集兰学书籍。虽然渡边华山不懂洋文,但是有了三宅友信的洋书,再加上一些精通外语的好友的帮助,学习西方知识就更加便利了。渡边华山还通过大量的情报资料了解世界形势。
  德川家康于1612年首次发出了严厉的禁教令,下令驱逐所有在日本的教士,并关闭各地教堂。禁教令引起了人们强烈不满,1639年爆发了岛原天草天主教大起义,德川幕府开始彻底驱逐葡萄牙人。
  在禁教之初,为了配合禁教政策,幕府要求荷兰商馆馆长和长崎的荷兰商人提供有关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情况,如《荷兰风说书》,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荷兰风说书》的范围也随之变化,其涉及的国家逐渐从西班牙、葡萄牙扩充至整个欧洲、印度和中国。其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从荷兰东印度总督的交替情况到来日本的船只在途中是否遇到其他国家的船只,从日本漂流民的生活状况到荷兰本国和欧洲各国的动态等等。渡边华山搜集到了从1666年—1826年的所有《荷兰风说书》的全部内容,而其他的兰学研究者很难获得这样的内部资料。这些情报是渡边华山了解西方的重要来源,也是他的思想之所以超越了其他兰学家的重要原因。
  此外,渡边华山从荷兰商馆人员那里也得到了不少有关西洋的知识。华山曾经访问过到江户参见幕府将军的荷兰商馆长纽曼。纽曼有着周游世界的经历和学识,从纽曼那里,渡边华山了解了很多有关西洋的知识和世界形势。在访问纽曼之后,华山还撰写了有关西洋情势的访谈录《舌或问》。这次的访谈对华山的影响很大,不但更新了他的西洋知识,还使华山对西洋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贴近西洋社会的现实。
  渡边华山获得西洋知识的资料丰富,高起点的西洋学研究让华山的西洋学颇具前沿性,而且华山十分注重对西洋学的实践,还经常与著名的兰学家探讨有关西方的问题,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将兰学研究提高到了新的层次。
  渡边华山对西洋学的研究主要的动机还是在于海防,但是在渡边后期的西洋学研究中,海防只是其兰学成果的一部分,华山似乎更加注重对西洋整体的综合研究。华山的大局观在当时研究兰学的日本学者中实属少见。华山研究西洋学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地分析西洋的状况和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来解决日本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
  渡边华山通过对西方知识的研究,逐渐认识到面对多变的世界局势,日本的内部危机,只有学习西洋才能让日本适应世界,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西洋在变,世界在变,日本也必须要变。面对西方世界对东亚的未来局势,渡边华山认为日本以往专与治理内患的海防体制应该彻底改变,对任何事情都不关心的日本社会状况也要变。渡边华山苦心研究西洋学的目的正是希望国内学者能够扩展国际视野,改变学风,提倡实学,日本统治阶层能够加强海防,日本社会也应该恢复生机。渡边华山一心求变,希望唤起社会的重视,直到临终前的遗书中还期望着日本社会能够“变”。
  渡边华山研究西洋的特点是视野开阔、自成系统,通过自己对西洋的认识,在与日本社会的比较中指出日本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提出解决办法。他对西洋的认识没有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从更深层的原理来剖析西洋社会,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西洋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就是“万事穷理”,也是西洋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渡边华山站在新旧社会制度对比的高度,分析了西洋社会与日本社会之间存在的差距。渡边华山是日本开国前封建时代独具慧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