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历年来学费的实际增长情况如何呢?举上海、北京、浙江、广东为例。
  1999年,一般高校一般专业一学年的学费平均在3500元至4000元之间。上海市1999年收费标准如下:一般专业最高不超过3800元,医学专业最高不超过4200元,法律专业最高不超过5000元,艺术专业最高不超过10000元(部委属高校收费属地化管理),高职教育最高不超过6500元,民办高校最高不超过10000元。
  北京市2000年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学年介于4200元至5000元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元到 5500元之间,外语、医科类专业在5000元至6000元之间,艺术类院校的学费则突破了万元大关。也就是说,都超过了20 % 的上限。在所有高校中艺术类院校收费最高,北京电影学院的两年制高职走读的表演、广告专业学费创下最高,达到25000元。音乐、美术、设计类专业学费分别是6000至18000元不等,主要价位集中于10000元左右。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冷门”专业收费较低。
  浙江省的大学收费为4000元,学院院校为3600元,专科学校为3200元。广东省2000年的大学收费,一般专业每学年介于3800元至4000元之间。
  那么我国当年人民收入状况如何呢? 据报刊资料,14家调查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4座大城市”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2000年我国大城市人均月收入821元,人均年收入9850元。以标准家庭3口人推算,这14座大城市家庭每年平均收入为29550元。又据专家的估算,以上数字可能比实际情况偏高。
  还要列举的统计资料,是有关“我国两亿城镇居民”收入状况的。国家统计局公布:
  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仅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为2253元。根据“十五计划”,要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将达到666元,人均年收入将达到8000元。
  这就是说,我国2000学年的大学学费,相当于14个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人均年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而达到“两亿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80—90 % 以上。国立大学的学费占据市民家庭生活费份额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2001年,北京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又提高为4800—6000元。北京大学(除个别专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学费均为每生每年4800元,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大部分专业学费为5000元。对外经贸大学为6000元。
  上海高校的学费标准是:4600—5500元,天津高校的学费标准是:4200元—5000元,四川高校的学费标准是:3500—5000元,广东高校的学费标准是:4500元—5000元,浙江大学为4800元,湖南大学为5000元。
  2003年,除艺术等专业之外,北京各高校学费基本上仍保持在4000到6000元不等。上海各高校学费要稍高一些。
  2004年,各高校学费又涨价了,最高可上浮20%。北京部分高校学费标准:清华大学,5000元;北京大学,4900元—5300元,医学部,6000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4800元;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文科5000元,理科6000元;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6000元;其他省市部分高校学费标准:上海外国语大学,10000元;复旦大学,5500元;哈尔滨工业大学,4000元—5500元;南开大学,4200元—5000元;中山大学文科,4560元,理科,5160元;四川大学,文科 4600元,理科 5000元;西安交通大学,3750元—5200元;浙江大学,4800元;南京大学,4600元;山东大学,3600元—3940元。
  我国大学的学费从1989年的200元、1995年的700元,到2004年的平均5000元左右,持续高涨,令人瞠目结舌。
   。。

高校学费为何会居高不下
大多数老百姓对这种高学费怨声载道。这种高学费绝不是因为国民收入提高而提高的。那么它为什么会提高如此之快,为什么会居高不下呢?
  高校审计风暴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提交了“2004年中央决算和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李审计长尖锐地指出:部分高校在招生入学这一环节中,违规和不规范收费的现象尤为严重。
  他说,审计和调查18所中央部属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表明,近年来有些院校基本建设负债增长较快,违规和不规范收费仍然存在,财务管理比较混乱。2003年这18所高校收取未经批准的进修费、MBA学费等64427万元,国家明令禁止的费用6010万元,自行设立辅修费、旁听费等7351万元,超标准、超范围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等5219万元,强制收取服务性、代办费3284万元,重修费、专升本学费554万元,共计亿元,比上年增长32 % ,占当年全部收费的。
  不少高校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造成债务负担沉重。截至2003年末,18所高校债务总额亿元,比2002年增长45% ,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竟然达到82 %!
  由基本建设而造成的负债被高校转嫁到学生身上,更有甚者,部分高校官员购买豪华进口轿车、以出国考察为名的公费旅游,都通过各种巧立的名目分摊到了学生头上。这一笔笔难以言说的开支,使得高校的收费居高不下,学生也只能多掏腰包为这些额外的消费买单。而且,高校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公开,使得高等教育成本至今给人一笔糊涂账的感觉,没有准确的账目明细、成本核算,以至在高校收费中,学生及家长只能看到高校开出的“一口价”。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又怎能不乱收费?高学费又如何降得下来呢?
  有人批评大学的“教育成本”成了一个“筐”,什么都要往里装。比如某些大学“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领导一操场”的冗员问题,比如某些高校争相征购土地、大兴土木等。对此,高校应该拿出成本“清单”,财务透明化,教育费用方能合理化。
  国家投入
  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每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义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结构有很大变化。1978—2001年间,教育经费从亿元增加为亿元,名义上约为倍;但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1978年人民币1元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于2001年的8元左右),实际上并没有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则由下降为66 %,社会和个人等办学经费比重由上升为34%,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由上升为。
  从我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分析:1952年为亿元,占当年GDP的,1960年比重为,2002年达到亿元而比重下降为,近年来增加到。与国家有关法律要求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占GDP 4 % 的水平线还有一定距离;与发达国家国家投入的比例更有差距。
  从用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析:我国1952年为,最高年份1995年达到,2002年下降为,跟发展中国家比较,不是属于一般的偏低,如韩国(1997年)为,泰国(2000年)为,墨西哥(1999年)为,跟我国都相差两倍。
  在教育成本上浮、社会基金缺乏的情况下,国家投入的减少必然意味着学生(及家长)负担的增加。
  按照2004年一般院校的标准,一个大学生一学年需要交纳学费5000元左右。再加上1000元到1200元的住宿费,还有吃饭、穿衣等费用,每个大学生平均每年的费用已超过万元。而据统计,当年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大约9000多元,农民年均收入只有2900多元。供养一个大学生到毕业,需要一个城镇居民年不吃不喝不穿不住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年纯收入!
  高教学费飞涨的后果,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更引发、激化了一连串社会矛盾。
   。。

学费负担成为沉重的包袱
这样沉重的负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吗? 大多数家庭为子女上大学的学费问题而苦恼、而发愁、而焦虑,我们不能不给予高度同情、高度重视。
  在互联网的“百度搜索”里,搜索主题词“大学学费”,会出现相关网页145万篇。其中除了对大学学费问题进行讨论的文章外,还有不少是关于高校学费对普通家庭影响的报道。请看以下典型事例:
  贵州省思南县三溪乡的郭阳家两个孩子均被大学录取。郭阳说如果到开学时仍无法凑齐学费,就只能让被外省大学录取的老二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让被贵州大学录取的老大上学。
  山东省下岗职工张珉的儿子2004年考入潍坊交通学院,每年需要5000多元的学费。依靠每月460元低保金生活的她,显然无力承担。她只好借“人情债”。但借款何日才能还清?她曾算过一笔帐:儿子毕业后,以每月1000元的工资计算,除去必要的基本生活费,要还清上大学所欠的债务需要整整7年!
  比起那些因为高学费而无法上学的人来说,张珉的儿子算是幸运的。可是他们必须为了这种“幸运”在上学期间就为债务忧心,严重影响学业,也影响了身心健康。
  贫困大学生往往有几个兼职,常处于疲惫状态。武汉一名贫困生为了挣取学费,兼了5份工作而劳累猝死。这个消息在网上传播后引起很大震动,一则留言写道:“他太累了!我也好累啊!我一直在发愁:怎么才能读完大学,以后真的就能找到好工作吗?我家都揭不开锅了。真怕我也会垮掉!”
  下面是新时代一个中国贫苦女大学生的征婚启事:“谁能帮助我解决2万元的费用,我就嫁给他……”这位女生名叫赵雪。她的父母都是农民,母亲还患有心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