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续性与融合性
日本人体现了东方道德教育这个重要的特征—重视人伦关系,不过日本道德教育的特点也和东方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日本人倾向于重视封闭性的人伦组织,这是对传统人伦关系的一种绝对化。
二、聚、集、弃
为了将外部事物聚合到自己身边来,日本人还热衷于移动事物。中国的诗人有很多擅长写明月的诗歌,用明月来寄托相思、显示孤单,但是诗人并不把明月招到自己身边来,而是自己离开凡世到月亮中去。但是在日本俳句中,诗人将月亮招致到自己身边的和歌不胜枚举。
三、物之道
日本人喜爱名牌、珍贵器物的习惯由来已久。17世纪中叶,日本人开始定制中国的陶瓷。透露着优雅神秘美感的景德镇古青花和青花五彩瓷,很难在中国的博物馆找到,在日本却多有收藏。
四、自然观:不求征服求调和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对自然界更是毕恭毕敬,而且经常会举行祭天活动。即使是现在社会发达的日本,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试图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他们只希望可以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和发展。
五、虚构:东方传统和西方传统
尽管国家已经处在一片废墟之中,但是每个日本人都以国家的名义重建家园,创造财富。日本人忙于重建自己的家园,重建国家这个“大家”,重建已经被严重打击的国民自信。
六、实存、实用、逃离
自我存在成了日本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不安、恐惧和死亡等心理意识,认为这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是真正存在的东西,这时存在主义便在日本社会盛行起来,并席卷了整个社会。
第三编 岛国分裂性:矫情又暧昧,独特又规则
日本人很少会像美国人那样,声嘶力竭地坚持自我主张,而是尽量让自己的步调和别人保持一致。相比当着大家的面提出意见,显摆自己,日本人更喜欢赞同大家的看法,尽可能让自我意志融入到群体中间。
即便到了不得不发表见解时,日本人也会尽量将话说得婉转,这又让他们给别人留下了暧昧不明的印象。相比明晰和尖锐,日本人更喜欢暧昧,因为明晰的东西总是会引发矛盾,而暧昧则正好相反,它刚好可以将尖锐的矛盾模糊化。矛盾不存在了,集团的稳定才有保障。
久而久之,暧昧就成了日本人的习惯,即使人不在集团之中,待人接物时也不由自主地暧昧,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少在日本生活了多年的外国人都感叹,很难把握日本人的真实意图,他们表面上看来和你推心置腹,但你永远参不透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第七章 岛国独我性
一、表与里,内在与外在
小集团讲究随机应变,总是根据人们各自的特点为他们安排任务,人们的角色既非固定不变,又不能被轻易取代。为了生存,小集团必须像实用主义者那样,为集团的生存发展制定规范。同时,如果外部世界的价值规范阻碍它们的发展,它们也会毫不犹疑地将其拒之门外,概不实行。
二、异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在日本语言教育的课堂上,日语和日本社会文化知识都是学生们学习的课程,而后者似乎比前者更为重要,成了重点内容。不过学生们在学习中似乎并不理解这些反映日本本土文化的东西,经常是囫囵吞枣式学习老师教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日语基础都比较差,很多都是外国学生和归国子女,所以很难理解那些晦涩的思想文化理论。
三、隔离状态的岛国根性
日本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本统治者实行的“锁国政策”,使日本人比亚洲其他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和国家,更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发展。
四、东日本和西日本
一直以来,人们对日本的认识大体都停留在日本是单一民族这一层面上。因此,每每要对日本下定义,或强调某事情时,尤其是强调的日本社会的均质性时,这一根据就更为重要。当然,日本的单一民族性和社会的均质性,加强了集团的凝聚力,并且给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真实的情况仅仅如此而已吗?
五、独我性
有人提出是日本人发明了将人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的高级农业技术,还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这个说法有些可笑,在中国农村恐怕随处可见的,仅靠嗅觉就可以发现的事情却被日本人说成是自己国家的独创。日本人的独我性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只要是他们认为西方没有的东西,似乎都是自己的独创。
第八章 信仰的分裂
一、祖与灵,魂与神
在日本人的意识中居最高地位的是神明,其次就是祖先,而祖先又是可以不断净化上升到神的地位的。关于日本人的祖先观说来也是源远流长了,佛教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自己的亲人死后虽然肉体消失了,但灵魂依然存在,而且对后世子孙有庇护作用,所以日本和其他佛教国家一样都有祭拜祖先的习俗。
二、日本人心中的地狱
很多日本人知道,如果将地狱和极乐的思想,视为通俗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加以蔑视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认为这样就可以批判整个佛教或佛教中的地狱和极乐思想本身,那恐怕就大大不妥当了。
三、爱别离:苦与欲望
在明治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日本人已经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不过,如果不对过去做出深刻反省的话,那他们的未来也将会是空虚的。如果地狱的思想是日本的思想传统之一,那么,释迦是否要对这种思想负责任呢?地狱的思想是否就是释迦的思想呢?地狱的思想和释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四、宗教信仰下的个别主义
日本人的忠诚,不仅仅是被动地献身,还有主动地奉献。日本人受佛教、儒家思想影响,他们也像中国人一样,重视报恩,他们不单强调要报答看得见的、直接给了自己恩惠的人,还需要报答超然的,间接予自己恩惠的人。因此,尽管自己从没见过高高在上的上级,譬如将军、天皇,也要意识到自己能够活下来是出于他们的恩惠,要报他们的恩,对他们尽忠。
五、“道”,日本女人
从“道”中道日本女人,从“道”中探寻日本女人,那种特有的美让人着迷。日本女人一度是全世界男人的梦想,时值今日,那个日本小媳妇仍旧是男人心中隐秘的梦。
六、名片强于面孔
在中国古代,“龙”是象征皇帝的,但是却没有出现用刻有龙的徽章来代表皇室的做法。在韩国,王族也没有徽章。19世纪末,朝鲜受日本影响,才出现了用梨花来代表李朝王族的徽章文化。但是在日本,徽章的历史、种类、图案都是亚洲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相比的,甚至和徽章文化发达的欧洲相比也毫不逊色。
第九章 艺术的终结
一、为了艺术的艺术
当日本耗巨资建造了美术馆、音乐厅、竞技场、巨蛇环形公路等设施后,却发现日本民众很少到这些地方去,他们并不为种种诱人的宣传所动,类似于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人文性、绿色环境的主题似乎激不起他们半点兴趣。
二、是“国语”还是“日本语”
在全新的历史、政治环境下,山田只是在安藤的内外二分理论上增加了“大日本帝国的通用语”这一概念,对“国语”的概念没有进行探索和发展。他只是站在民族主义语言观上,在新的形势下对“国语”概念进行了重构而已。
三、好学但不喜欢思考
大岛渚通过这种手法展示了日本作为胜利者的那种自尊、骄傲、好奇、尊敬和残忍,体现了日本人人性的多种方面,但是仅靠电影情节和感官效果来揭露人性恰好反映出日本人不喜欢思考的特点。所以说日本人中不太可能出现哲学家和思想家,更不可能完全了解英国理性主义。
四、日本漫画的背后
一直以来,日本总会不时弄出点让其他国家感到不爽的事情。“祸”闯下了,国内、国外非议来了,要摆平这些总得想些办法吧。针对这些,日本政府想到了用漫画改变其形象的方法。于内,既可歪曲事实,隐藏真相;于外,这也许也算是一种“危机公关”吧,或者,更是一种文化的入侵。
第四编 自我劣根性:变态又煽情,无常又自我
动荡的社会现实,让日本人经常产生绝望的感觉。他们总是希望给人留下勇敢、刚强的印象,而在他们的内心,又渴望得到安宁,有所依赖。纤细的内心和勇敢的外表形成强烈的反差,纤细让日本人对命运的残酷深有感触,为了表现勇敢,日本人尚武好斗,他们既是命运的受虐者,又是他人的施虐者。
在日本社会,男人不易做,他们时刻都能感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变态的性行为给人以感官上的强烈刺激,让人从压力和挫折感中解脱出来,得到快意的释放。对女性的施虐,同时也是对女性的征服,对自己力量的肯定。
在色情业极度发达的日本,日本人的做爱次数却非常之少。日本人喜欢接触变态性题材的色情作品,不代表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采取变态性行为的方式,但这种反差却很能说明,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少爱的激情,才让日本人通过欣赏非正常的性方式,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今天的日本虽然不像古代那般动荡不安,但人们还是摆脱不了无常的感觉。
商场如战场,职场上的日本男人,只有拿出古代武士在疆场上的那种舍生忘死地拼杀劲头,才能在激烈地竞争中站稳脚跟,不被社会淘汰。
第十章 性,一个煽情的表象
一、情与色:“性”创造了日本
中国人敬奉儒家思想,虽然孔子曾说“食色性也”,中国人还是免不了谈性色变。而在基督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