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谜- 第3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父母、妻妾、朋友嗤笑?于是,就南漂了,暗暗的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一会儿做花和尚,一会儿做黑盗贼,黑白两道混日子。

    前不久,耶律素帖和赵福接了份单子,任务是打劫钦差大臣何正臣。原来,何正臣奉旨办差,事情都搞明白了。苏轼在杭州,一手遮天,《乞开西湖状》只是一份西湖项目的开工请求报告。得到许可后,项目完全是随心所欲,漫无目标地随遇而安。至于经济问题,一笔糊涂账,无须细查,问题明显。特别是大大的夸大工程量,苏堤就横在西湖中,铁证如堤,不容狡辩。等等,等等。何正臣据此训斥了一顿苏轼后,把文字材料交给了汴京来的书吏,由其上报朝廷,自己则功成人退,回自己的江西洪州的知州位去了。

    苏轼派在何正臣身边的细作将何正臣奏章的内容汇报给了苏轼。苏轼闻言大惊,这奏章要是上达天听,自己恐怕就是不吃官司,也得去岭南晒太阳了。心急之下,不择手段,你死我活,决定采用雷霆万钧之手段了。苏轼并不知道何正臣把奏章交给了手下的书吏,由其上报朝廷,自己则回洪州去了;而是以为,跟一般的办皇差一样,何正臣一定是先去汴京复命,说不定,还会在汴京再次受命,南下来捉拿自己。所以,苏轼安排了耶律素帖和赵福等人,埋伏在何正臣一行北上的必经之路边,伺机动手。

    苏轼给他俩的指令是,杀了自己的死对头何正臣,再杀了忠心于何正臣的手下。夺了不利于自己的何正臣的奏章,用自己伪造的利于自己的奏章置换了,再由收买了的何正臣的手下送去汴京交差,自己就能渡过一关。

    哪知,人算不如天算。苏轼的指令被执行得非常完美,耶律素帖和赵福等人在伏击点冲出去包围了“何正臣一行”,这一行人马上举手投降,叩头求饶,言听计从,要怎样就怎样。只是,这一行人中没有何正臣,因为他们从杭州出发后的第二天,何正臣与这一行人就分道扬镳了。这一行人北上去汴京,何正臣等人就西行去洪州了。

    耶律素帖和赵福等人就把北上的人中个别死硬分子给宰了,并让全体投降派在这些死硬分子的身上补上几刀,算是他俩文史于苏轼苏大人的投名状。收伏了这帮人后,让他们交出了何正臣的奏章,置换了伪造的奏章,就放行了。

    耶律素帖和赵福等人赶紧调头,西去洪州。因为他们知道,不除了何正臣,那么,很快,汴京中的新党残余将假的奏章的内容透露给何正臣后,那么,苏轼就又多了一项篡改奏章的大罪。所以,赶紧去把何正臣做了,送他上西天,那么,死无对证,万事大吉了。

    耶律素帖和赵福等人日赶夜赶的奔去何正臣回洪州(江西南昌)的必经之路进贤西的抚河渡口,可是,从北上汴京之路,办完了事,再改道西南奔江西,一路上河湖又多,摆渡不易,所以,截留不成,晚了一步。

    耶律素帖和赵福等人奔赴洪州时,另向杭州派出一人,向苏轼报喜和报忧。喜的是,奏章换了,北行之人很合作,我们的计划基本成功;忧的是没除了何正臣,何正臣回洪州了,这是我们的一大隐患!苏轼的指示是一不做二不休,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具体的怎么做,你们比我有经验、有教训,此次再也不能像十年前刺杀王安石那样失手了。那时,刺杀王安石,失手了,害得我被朝廷以乌台诗案的题材双规了;这次要是再失手,我可不容易解脱,要变成翻不了身的咸鱼了。

    耶律素帖和赵福向苏轼保证,这次我们一定胆大心细、尽心尽力,并且消灭一切可能指向你苏大人的蛛丝马迹,就是我们失手被擒,我们也死不开口,你苏大人不会有事的。十多年前失手的教训,我们记忆犹新,前车之鉴,后车之辙,我们会小心的。

    这里,耶律素帖和赵福所说的十多年之前的刺杀案,是指在汴京发生的针对王安石的毒杀案、撞击案和刺杀案。这事是这样的:

    十九年前,1071年8月,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变法。其中,制定了《方田均税条约》,“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方田均税法清出了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于是一场针对改革家王安石的刺杀图谋就悄悄开始酝酿。

    刺杀的起因,是王安石从军队的将领开刀。当时拱卫京师的中央禁军副都统(相当于京师卫戍区副司令)马浩勋,他的父亲马志是河南南阳郡有名的大地主,他纠集一批豪强集团,非法占有当地田产达7万亩,豢养家兵,横征暴敛,还草菅人命,地方官员不敢过问,使得变法在当地无法进行。

    王安石请得尚方宝剑,亲自采取行动,以马浩勋在军事训练中犯下的一次小过错为由,撤销了他的禁军副都统,改任枢密院文职;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拿下马志集团并把他公开处死,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变法运动得以在河南迅速推开。

    马浩勋怀恨在心,为了替父报仇,准备对王安石痛下杀手,他利用多年主持情报工作的资源,秘密勾结北方辽国的间谍组织头目、长期驻扎汴京、刺探宋国情报的辽国大客商耶律素帖。马浩勋亲自便装拜访耶律素帖,备上金银珠宝,哭求支援。

    此时辽国皇帝对王安石变法心存疑惧,害怕大宋国力军力增强,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使变法破产,就同意了马浩勋的请求,同意了耶律素帖策划刺杀王安石。卖国贼马浩勋和敌特头目耶律素帖,双方经过多次试探,觉得利益完全契合,合作很可靠,国内外敌人一拍即合,王安石变法迎来了第一股暗流。

    耶律素帖和马浩勋刺杀集团经过可行性分析,初步拟定采取三种方案刺杀王安石。

    首先是茶中投毒。王安石嗜好喝河南毛尖,每天晚饭后必要喝上一壶好茶,这是一种生活习惯。刺杀集团决定重金收买其贴身侍女蔡妍,让她把辽国研制的毒药“黑龙骨粉”带进府中,用小量多批次投毒法,每次在茶叶中加一点,喝茶人不易察觉,最后积少成多,慢性中毒,达到毒杀王安石的目的。

    但是这个计划没有成功,原因是蔡妍没有把握好放药量,王安石喝了一次茶后就闹腹泻,折腾了半天,当时正是变法最为关键的时刻,王安石对茶起疑了,他怕影响工作,就先不喝茶了,只喝白开水,而且每次都是自己倒水喝,不借任何人手。于是,投毒计失败。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耶律素帖就设计了一交通肇事计,想一举撞死王安石。在变法之前,正三品朝廷大臣出行都是仪仗队开道,前呼后拥,好不威风。变法之后,厉行节约,轻车简从,保镖、仪仗大不如前,王安石身体力行,带头骑马,甚至就带几个家丁步行前往朝廷办公,这就为敌人的刺杀行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1068年5月和9月,刺杀集团对王安石制造了两次车祸,但没有一次刺杀成功。第一次是耶律素帖的两个手下,按照事先踩好的路线,驾着4匹马拉的一个木材车,佯装马匹失控,向骑马的王安石狂奔过去。孰料事态有变,一辆装满蔬菜的大篷车突然斜刺里跑出来,横挡在木材车跟前,导致两车当场撞毁,人员伤亡十几个,王安石却安然无恙。

    还有一次就是耶律素帖利用辽国的商人驼队,在经过黄河大石桥时突然佯装骆驼失控,挤撞王安石当时乘坐的轿子,结果,当场把王安石的四个轿夫踩死,几十个路人也做了冤死鬼,轿子也被撞下了桥,这事,放在21世纪,也绝对是件重大的交通事故。但是,肇事者失算了,那天王安石没在轿子内,前一天的夜里他因工作忙就留宿在了府衙,这个轿子只是去接通宵达旦的他回家的。

    两次交通肇事案,死伤数十人,动静不小,目标疑是针对宰相的,开封府马上立案侦办。很多不利的证据都指向了耶律素帖所在的辽国客栈。耶律素帖只得又接受调查,又赔钱,又狡辩,觉得这个方案不能再玩了,否则整个间谍组织就暴露了。

    于是,歹毒的刺杀集团在第二方案失利时,就推出了第三方案,那就是利用烈士遗孤,刺杀王安石,这就涉及到了当时的小男孩赵福。

    小男孩赵福的父亲是范仲淹部下将领,长期与西夏作战,屡次挫败强敌,战功卓著最终牺牲,被朝廷追封为“忠勇侯”,但是朝廷口惠而实不至,家中日渐贫困。不久母亲改嫁富商,当时赵福只有7岁,精神受到刺激,变得有些疯癫,被赶出家门,最后流落汴京街头乞讨,被苏轼收留,收为自己的“义子”。

    苏轼熟识赵福的父亲,也同情这个烈士遗孤,就尽其所能地当了他的“义父”,给他治病、写字读书。但因赵福极不愿意读书,却有一大嗜好:扔飞刀,百发百中。赵福不愿意长住苏府,想学做生意,就被安排到了耶律素帖的客栈当帮手,凭着身强力壮,看个门卸个车啥的,很能混饭吃。这些年间,苏轼还时常惦记着赵福,每年给些银钱,有机会就邀他到自己家里吃饭做客。

    话归耶律素帖的剌王案,两计不成,卖国贼马浩勋就献上阴毒的一计,他对耶律素帖说,赵福现在17岁了,他很爱“义父”苏轼,而现在苏轼又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则在打压苏轼,王安石几次在朝堂上羞辱苏轼,还威胁要把他撤职流放,两人成为了死敌,我们可以利用赵福来干掉王安石。

    于是他们就叫来了赵福,说因为苏轼反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