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题字是:“陈立夫著‘四书一贯之道’”,落款“蒋中正”。
蒋介石的题字和口信使陈立夫“殊深感激”,返台定居的心情也逐步强烈起来。
根据对蒋介石到军校演讲的允诺,陈立夫开始到各军校演讲。
台湾军校有十几所,讲完后,其他非军事学校也来邀请,这样一讲就不可收拾,在讲到第七十五所学校时,就感觉体力不支,终于在台北国际狮子会作演讲时病倒了。
很快,陈立夫被送到荣民总医院诊治,确定为急性肝炎。
蒋介石知道后,亲自到医院看望,并关切地向医生询问病况,医生说明病情后,蒋露出焦虑的神色,嘱咐医生尽力医治。
随后,蒋又专门从香港请来著名的肠胃科专家张光璧先生进行会诊,张先生说:“荣民的医治很好,陈先生的病虽很严重,但无危险,要多休息!”一场虚惊很快过去,陈立夫的病情逐趋稳定,再而渐渐痊愈。
病中蒋介石的关照又一次感动了陈立夫,也使他最后下了决心,离开美国,返台居住。
不久,他回美国,将各种事务处理完毕,于1969年4月正式回台湾居住,结束了20年的流亡生活。
几番风雨,几许沧桑,回首过去,陈立夫当有无尽的感慨。
20年的岁月给陈立夫留下斑白双鬓,也冲刷了他的冷酷与傲慢,走下飞机的陈立夫如一谦谦君子。
他向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自己能平平静静地安度晚年。
他知道自己的政坛生涯早已结束,不想再卷入政治漩涡。
当有人问他是否出任要职时,他一口回绝,说对政治已完全失去兴趣,宁愿做些知识性的研究。
陈立夫是明智的,他多年追随蒋介石,对蒋深有了解,当年台湾危机重重时,蒋介石尚且把他逐出政坛,现在台湾已趋于稳定,怎么还会重用他呢?“之推辟赏从,渔父濯沧浪”,他十分欣赏古人的风范。
当年在大陆时,权倾一时的他不能有所作为,在弹丸之地的台湾,他还能施展什么抱负呢?他深深明白,年高体弱的他是不可能东山再起了。
正如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所说:“我在这时,也感觉到自己为国民革命大业所奉献的一生的精力与时间,也都如春水东流,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果然,蒋介石只把他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看待,给了他“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的荣誉职务,对此,陈立夫很乐意接受。
他既已回到台湾,就要维持蒋、陈两家形式上的亲密关系,就要给自己创造一个颐养天年的好环境。
过去的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完全找不到了,他活脱脱是位和蔼的老人。
复兴文化(1)
陈立夫说他对政治完全失却兴趣,只是给蒋介石听的,以消除蒋介石对他的戒心。
实际上,他的心灵深处时时燃着政治的欲火。
他回台湾后,住在台北的天母大街。
为了表示他不问政治,开始一度闭门谢客,拒绝和来访者见面。
但不久,便觉于情理不可,于是,每星期定出两天时间,这两天中划出两小时,在家里约见亲友和访客。
在与客人交谈时,开始只谈家庭、生活、玩乐等,后来,渐渐扩大内容范围,谈海岛、谈大陆、谈政治、谈时局,无所不议,无所不谈了。
不久,蒋介石找到陈立夫,给他一项具体工作,担任文化复兴推行委员会副会长(会长为蒋介石),陈立夫还想推辞,蒋介石说:“这个职位,不是官啊,你不能再推辞了。
”陈立夫只好接受下来。
陈立夫担任文化复兴会副会长后,不辞辛苦,踏踏实实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有:(一)振兴中医药事业。
由于台湾曾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达半世纪之久,中医被歧视、中药不能开,民间治病由日式西医取代。
日占据前,岛内曾有中医1988人之多;光复时,有营业执照的仅剩8人,祖国医药事业惨遭摧残。
对此现状,陈立夫心急如焚,决定首先振兴中医药事业。
怎样振兴中医药事业呢?陈立夫觉得应从舆论入手,改变人们对中医药的偏见。
为此,他亲自写文章、作演讲,宣传中医药的好处。
他在《我对于中西医药的看法》的演讲中,公开提出,要为中医打抱不平,他说:“我支持中医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入眼社会上不平的事,尤其是借外人的势力来欺侮中国人,西医压迫中医,我是要‘打不平’的。
”陈立夫认为中医衰落的原因有三:一是五四以来,把中医当作是封建文化加以反对,使中医的理论基础动摇;二是教育制度,西医由于外国教会介入而建立学校,而中医却始终沿习师徒传授,使之后继无人;三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多由西医霸占,使中医受排挤、歧视。
他认为大陆方面做得好,所有卫生机构都是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列入劳保范围,中医院校遍及各省,中医、中药学研究成绩斐然,就是“文化大革命”也没有把中医“革”去。
陈立夫进一步指出,文化本身没有中西之分,古今之别,只要对人类有益、是科学的,都应该采纳并用。
中医发汗采用桑叶、薄荷,西医发汗采用阿斯匹林,两者都适用,允许并存,而不应用阿斯匹林打倒桑叶、薄荷,使乡间病人非走十多里路进城买西药不可。
这叫“道并行不相悖”。
西医有西医的长处,中医也有西医无可取代的优势,应该爱其所同,敬其所异。
陈立夫的演讲由于持理公允,说理有据,又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深受公众欢迎,一时间引起轰动,为中医正名奠定了基础。
不久,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内部发生纠纷,一时无人主持。
当时,“###”派了15名董事进行改组,而15名董事中,9人为西医,由西医主持中医药大学,引起学校一片反对之声。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便找到陈立夫,与之商量说:“中国医药学院依照教部之处理办法,必将垮台,只有你去,才能挽救,中医欢迎你,西医不便反对你,因为你一向为中医说话,但你是学科学的。
”陈立夫想到要振兴中医药事业,必须振兴中医药教育,因此欣然受命,担任了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
陈立夫到任后,解散了原来的董事会选了5个中医、5个西医、5个对学院关心而非医生者,共15人组成董事会。
院长一职,由于一时无法找到兼中西医二者之长者担任,不得已,只好聘请著名教育家郑通和先生担任。
在陈立夫指导、郑通和具体领导下,中国医药学院发展很快,他们从香港请来教授,自己编写教材,克服很多困难。
开始,学院没有自己的教学医院。
陈立夫亲自找到蒋经国,请予支持,蒋经国即专门拨出款项,建起了教学医院,有病床800多张,成为台湾惟一的一所中西医合作的医院。
学院也逐步具备了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资格,每年毕业700多学生,深受社会欢迎,为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准备了人才。
后来,陈立夫继续努力,在台湾确立了中医的法律地位,在台湾一些公、私立医院陆续设立中医部,公劳保中医也能享用,台湾卫生署对中医的态度也逐渐改变。
看到已取得的成就,陈立夫觉得十分欣慰。
(二)翻译《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所著,分7卷共12册,总计850万字,此书涵盖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技,并兼及中国古代人文和社会科学。
李博士以大量的史实证明,当西方还在黑暗中摸索时,中国的祖先已在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医学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成绩。
他认为没有中国先进的科技对西方的辐射和影响,也就没有16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的发展。
李约瑟博士抗战时期曾在陪都重庆英国驻华使馆中英科###络处工作,与陈立夫常有交往。
复兴文化(2)
李约瑟热爱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有浓厚的兴趣,想写中国科技史,多次就著书计划求陈立夫予以帮助。
时任###长的陈立夫鼓励他写作,并赠送他一部《汉书》,介绍有关人士和机构,为他调查、写作提供帮助。
同时,###还推荐了10名中国学者参加工作,特别是金陵女子大学的化学家鲁桂珍博士,长期参与合作,后来与李约瑟结为百年之好。
由于中外科学家的鼎力合作,中英联络处的研究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李约瑟的足迹遍及大后方各主要研究机构,学术文化中心,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与中国工匠进行接触,探讨一些器物的制造方法。
这些,都为李约瑟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陈立夫与李约瑟长期形成的这种非同寻常的友谊,所以当陈立夫提出翻译《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时,李约瑟即表示赞成,并至函说明:“翻译我这本书时,可以不必依其原本厚度,可拆开依照其分量分成几本。
”陈立夫要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消息传出后,得到各方大力支持,经济上得到著名船王董浩云(董建华之父)、嘉新水泥公司张敏钰等企业的财力资助,董先拿出4万美元、张则拿出1万美元。
陈立夫向蒋介石汇报后,蒋也给予鼓励,说:“这计划很好,如经费不足,我会支持你。
”出版上得到台湾商务印书馆王云五的承诺。
于是,陈立夫很快成立了编译委员会,由孙科任召集人,王云五为顾问,委员会下成立由陈立夫为主译,刘拓为辅助的理事机构,遴选各方专家学者共策进行,这样,译事工作全面启动。
翻译《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工程十分浩大,蔚为大观,参与人数之多、涉猎范围之广,均为台湾过去所没有。
到1986年,已译成并出版计1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