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刀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刀锋-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又从幽州招来三百突厥兵藏在东宫随时应变。一般而言,京城除了皇帝的御林军外,是不容许其他军事力量存在的。李渊虽然知道太子招募部众是为了对付李世民,可他本人的皇位也明显受到了威胁,不得不对李建成大骂一通。李建成见状,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向父亲下手,武装夺权。结果事情败露,李建成不得不委曲求全,带十余随从向李渊谢罪。李渊虽然将李建成扣留幕下,但终难改变“立嫡以长”的封建传统,只得下决心出面调解李世民、李建兄弟俩的矛盾。
  

走向封建人治的盛世之巅(4)
经过一番斡旋,表面看来,兄弟相煎似有所缓和,但内里却奔腾着更为汹涌的波涛。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唯有通过流血政变方能达到彻底解决。
  李世民手下虽有一班得力干将,但他在长安能够直接调动、控制的军队远比李建成、李元吉要少;加之李渊倾向太子,稍有不慎,李世民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他的夺嫡行为又属大逆不道之举,计划一旦泄露,将处于人皆讨之的不利地位。因此,李世民只有计划周密、主动进击、一战而胜,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面对太子李建成一而再、再而三的谋害与进击,李世民即使没有篡夺之心,也被他逼到了两难选择的尽头——要么束手待毙,要么起而反抗置对手于死地。除此而外,他已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长时间的犹豫与彷徨过后,李世民终于下定了消灭太子李建成的决心,并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政变集团。
  李世民在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就是收买了李建成身边的得力干将及把守玄武门的禁军将领。
  如果说李世民以前一直处于“被动挨整”的局面,那么,在他做出夺嫡的决心之后,便时时处处居于事件的主动地位了。过去,他在战场上英姿勃勃叱咤风云;而今,在复杂的宫廷###中,也能左右局势举重若轻。李世民只要抛弃封建伦理观念与道德束缚,将那在战场上曾使强敌闻风丧胆的果敢与谋略施展开来,李建成自然不是他的对手。
  于是,他果断地选择了禁军指挥部——玄武门这一特殊之地伏击李建成与李元吉。禁军将领早就被他收买,李世民亲率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七十余精骑预先埋伏在玄武门内,单等李建成、李元吉“上钩”。
  政变的过程与结果读者早已知晓,毋庸笔者在此饶舌。李建成与李元吉被杀,其亲信顿作鸟兽散,李世民不必为此担忧。但是,他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君王之父,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与交代呢?
  “开弓没有回头箭”,政变一旦爆发,李世民也就顾不得父子之情,只有将事情做到底,向父皇夺权,才有可能保住“胜利果实”。因此,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的战斗刚告一段落,李世民就不失时机地派遣尉迟敬德晋见唐高祖李渊,名为“宿卫”,实则逼宫。尉迟敬德“擐甲持矛”,要求李渊“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李渊无奈,只得书写“手敕”,交出唐王朝军政大权。不久,就正式宣布逊位。如果不是李渊念及李世民的功绩与亲情而对李建成的诬陷与加害时时为他开脱,李世民也许会让自己的父亲遭受李建成、李元吉同样的命运与结局。
  ###从来就不讲究什么亲情,它撕开了一切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只以实力为基础,以利益为准绳,以鲜血为代价,残酷无情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于是,李世民由秦王而太子,由太子而皇帝,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内便完成了这些高贵而复杂的角色之转换。
  李渊退为太上皇后,又活了九年才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郁郁而终。
  唐太宗李世民与推翻不久的前朝隋炀帝杨广比较,这两位封建君王在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出于关陇统治集团,同为次子篡夺政权,都曾数次出兵征讨高丽而归于失败,都曾做过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隋炀帝占有父妾,唐太宗据有弟媳)……可是,后代对他们两人的评价却截然相反,一为稀世暴君人皆骂之,一为天下明主奉为帝王楷模,此为何也?
  就在于隋炀帝为亡国之君,而唐太宗却开创了享誉后世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博大与恢弘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三
  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政变从父兄手中夺权,第二年改元贞观,这一年号一直用了二十三年之久,直至他生命之终。因此,李世民在贞观年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便被后世史家称为“贞观之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走向封建人治的盛世之巅(5)
贞观之初,李世民在政治机构、法制体系、经济措施、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颇有力度的改革,创立了许多影响后世的制度和措施:他扩大宰相人数,使得相权有所分散削弱,国家大事先由集体讨论,而后皇帝拍板裁决,这样一来,对独断专权相应有所克服,自然减少了盲目主观等弊端;他认为科举制能够保证官吏的选拔质量,健全、发展了自隋代开始的这一制度,“盛开选举”,向各州县提出扩大贡士人选的要求,提高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使得天下英才尽如彀中;他精简官僚机构,下令“并省官员”及“大加并省”地方州县,裁冗内官四分之三,使其由隋朝时的两千五百八十一人减少到六百四十员,地方官员也有一定的精简……通过一系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建设与官吏选拔措施,唐王朝的行政效率大加提高,为李世民的统治得以超越前代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础。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贞观之治的主要特征。李世民曾说过:“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他深知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将其置于突出的显著地位,制定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的政策: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法,注意轻徭薄赋;重视劳动力,不夺农时;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设置义仓,存粮备荒;平抑物价,避免谷贱伤农……通过这些措施,广大农村很快就出现了“风调雨顺,年登丰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的景象。
  在经济管理方面,受传统哲学思想——整体思维、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较少使用过先进而科学的数字化管理,难以见到有关精确的统计数目。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治世盛世总是“安居乐业,国富民丰”;衰世败世则为“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贞观之治的社会到底如何清明,经济繁荣到何种程度,我们也只能从类似模糊的语汇中感知。关于贞观年间的升平景象,《贞观政要》有所记载,我们不妨抄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欺侵细民。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尚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李世民在短短的时期内就使得历经战乱、衰败倾颓的社会出现“风调雨顺,年登丰稔”的大好形势,并一再被后人提及称颂,可以想见其成功之巨。国力的强盛当以生产力与经济的发达为基础,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强盛的时期,而贞观年间又是唐代的典型盛世,据此,我们可以将贞观年间的生产力与经济视为古代社会最为昌盛的繁华时期。
  善于用人与纳谏,是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李世民所重用的人才中,有太原起兵时就一直追随左右的功臣高士廉、长孙无忌等,有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将领程咬金、秦叔宝等,有隋朝的旧时官吏封德彝、宇文士及、虞世南等,有进军关中建唐时搜罗的才士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等,有在统一战争中收编的俘虏尉迟敬德、褚亮、李百药等,还有原属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对手魏征、薛万彻、冯立等……只要是真正的有用之才,都被李世民搜罗在自己身边,使得物尽其才,人尽其用。
  李世民的虚心纳谏,主要表现在以谏臣魏征为镜,时时观照,闻过必改。对此,他曾概括性地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李世民的主动求谏及开明政策引导下,朝臣们都可直抒己见,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君臣“共相切磋”政事的融融泄泄局面。这样一来,贞观时期的政令也就比较符合实际,超出了历代封建王朝人治传统的一般水准。
  贞观之治的突出政绩,还反映在经营边疆,发展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之上。唐朝草创时期,曾不得不委曲求全而称臣于突厥部落。李世民刚刚夺权,就受到了###厥的凌厉进攻,连都城长安也受到了威胁,不得不“倾府库赂以求和”。为了雪耻,在经过三年时间的励精图治与准备工作之后,李世民派遣六路大军反攻,一举扫平###厥;他还首创羁縻州制度,将投降的###厥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的广大地区。###厥曾称霸西北,势力十分强大,唐朝将其剿灭后,“四夷君长”慑于声威,一齐奏请李世民尊号为“天可汗”,成为古代中华各族认可的共同首领,建立了一个“东西九千五百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十八里”的多民族国家。面对李世民取得的功绩,就连逊位后一直郁郁寡欢的太上皇李渊也不得不承认儿子超过自己:“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在庆贺酒宴上,他情不自禁地“弹琵琶”“起舞”,发自内心地说道:“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走向封建人治的盛世之巅(6)
此后,李世民又经营西域,控制吐谷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