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带子”是相对于“红带子”而言的。
清朝制度,皇族的所有成员,都系以“黄带子”,或者“红带子”。它们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标志。这有点像西欧封建社会贵族家族中盛行的族徽。
但是,“黄带子”比“红带子”的身份更加高贵。
在爱新觉罗家系中,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大宗,他的直支子孙,被称作“宗室”,全部系以金黄色的带子。努尔哈赤的叔伯兄弟的旁支子孙,被叫作“觉罗”,只许系红色的带子。
慈禧太后极力主张在“载”字辈中选择,以醇亲王奕之子载湉为帝。
显然,在由谁入承大统的问题上,清朝亲贵间存在着分歧。
讨论皇位继承问题的御前会议,是在同治皇帝病情垂危的情况下仓促召开的,因此每一个与会者的心情都非常悲痛和极度紧张。
当时亲身参加了这次会议的翁同龢,后来在日记中回忆:
十二月初五日傍晚时分,忽传太后急召入宫。当匆匆忙忙赶到宫里时,太阳刚刚落下。随后同惇亲王、恭亲王等进入西暖阁见太后。御医李德立正在奏禀,称皇帝病情急迫。我当即训斥之曰,为什么不用回阳汤。李德立说,已经晚了,只能用麦参散。我说,赶紧灌药。太后那时只是在哭,泣不成声。仓促之间,医生回报说,皇帝牙关紧咬,不能下药。群臣起而奔入东暖阁。只见同治皇帝闭着眼睛,半躺在病榻上。我上前探视,发现皇帝已然弥留。天惊地圻,哭号良久。其时后到之内廷王大臣,也相继进入东暖阁,皆哭而退出。
决定清嗣统的御前会议,就是在这种极为悲痛的情况下,在紧临同治病逝的地方召开了。
后来的人们,曾写了不少书或文章,描述这次会议。其中,以两个英国人,名叫濮兰德和白克浩司,所写的《慈禧外纪》一书,记叙最为详细。书中说:
养心殿内,两宫太后对面而坐于上,凡其他参加会议者,都跪于地下。慈禧首先发言说:
同治帝的皇后虽然已有身孕,但不知何时能诞生。兵不能久悬,应该马上议立嗣君。
恭亲王反对道:皇子诞生之期已不远,应暂时秘不发丧。如果生了皇子,自当嗣立。若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不迟。
其余王公大臣,好像也认为恭亲王的说法有理。
慈禧太后接着说:现在南方尚未平定,他们如果知道朝廷无主,局面将更加危急,恐怕会因此动摇国本。
军机大臣及各大员中,有三位汉人,他们极力赞成太后的主张,认为南方乱事未定,如皇位久悬,其势实不稳固。
这时,慈安太后发言:据我之意,恭王之子,可以继承大统。
恭亲王奕闻听,慌忙叩头,连称不敢。
他随后奏言:按照承袭的正常顺序,应该立溥伦为大行皇帝之嗣子。
溥伦之父载琪也急忙叩头,称不敢。
慈禧对载琪说:这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你是奕的过继之子,你们可以说,从前有这个先例吗?
慈禧太后命恭亲王回答。
恭亲王迟疑半晌,回答说,明朝的英宗皇帝就是这样继位的。
慈禧对于史事极熟。她立刻说:这个例子不好。英宗的继位,乃是孙妃欺骗其主所为。而且英宗在位时,国家不宁。
随后,慈禧转而对慈安说:依我的意思,可以立奕之子载湉。应该立即决定,不可耽延时候。
恭亲王闻此言,愤怒地冲着他的弟弟奕说:大清朝立长为嗣的制度,可以全然抛弃而不顾吗?
慈禧说:可以用投写名字的方法来决定。
慈安表示同意。
投名的结果,醇亲王等投溥伦,有三人投恭亲王之子,其余都按照慈禧之意,投醇王子载湉。
于是大位遂定。
上述《慈禧外纪》的说法,不免有失实之处。
且不说书中将溥伦的父亲载澂,写成了载琪,单就御前会议在讨论承继大统这样重大的问题,发生意见分歧时,采取了投票的方法加以解决这一点,就太具西方民主主义的理想色彩,不符合清朝封建社会的实际。
母子亲情(2)
不过书中反映了以慈禧太后为一方,恭亲王为另一方,在选立新皇帝问题上确实存在的对立。
还是翁同龢的记述比较可靠。
翁同龢在日记中写到:
皇帝于酉时崩逝。太后召诸臣入西暖阁。时大臣已尽皆摘去红缨,身着黑褂。
太后谕云:以后是否应该垂帘听政?
枢臣中有人说:宗社为重,请先投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太后又谕:文宗(即咸丰皇帝)没有次子,今突遭此变,不宜承嗣年龄长者。应该是年龄较小的,这样比较容易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改。我太后两人意见一致。
当即宣布,以醇亲王之子载湉继位。
醇亲王奕闻此,惊惧交加,跪地碰头痛哭,以致昏迷倒地,扶之不能起。
诸臣承领懿旨,立刻回到军机处拟旨。
根据翁同龢的记载,清朝最高统治层内,关于入承大统问题上的矛盾,在御前会议上,并没有激化进而暴发。在短暂的时间内,完全按照慈禧的意图,顺利地解决了。
这真有些出乎意料。
后世人对此分析道,慈禧太后在这里运用了高明的政治手段。她利用同治皇帝刚刚去世,众臣正处于极度惊惧与悲痛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轻易得手。
当日发布的,以载湉继帝位的懿旨是这样写的:
钦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继,特谕。
懿旨中说的“文宗显皇帝”,即同治帝的父亲,咸丰皇帝。
在这里,慈禧做了巧妙的安排。
先将载湉嗣继给咸丰做儿子,然后再继承帝统,登皇帝位。
由此,载湉就是以咸丰皇帝的儿子,同治皇帝的弟弟的身份,继皇帝位。在皇帝没有储贰的情况下,“兄终弟及”,既不违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又符合了满族的历史传统。
另外,上面的懿旨中还称,如果“嗣皇帝”,即同治皇帝有了皇子,仍然可以继承皇帝位。这样就使得反对立载湉为帝的人们,无法在同治后代的问题上做文章。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立载湉做皇帝呢?
应该说,这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
当小光绪刚一入宫,慈禧就让他叫自己为“亲爸爸”。
“亲爸爸”这一称呼,具有双层含义。它既反映了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至亲关系,同时又体现被称呼者对称呼者的威严。
因为“爸爸”一词是对男性的称谓。父亲在子女眼里,一般总是具有非常威严的形象。
光绪一直到长大成人,也始终称慈禧为“亲爸爸”。
事实上,连光绪的名字,也是由慈禧太后给起的。
光绪出生的那一年,奕在朝上向垂帘听政的慈禧,启奏醇王府喜得贵子。慈禧太后当即赐名,执笔在纸上书写一
“湉”字。这位姨母,还赐给尚未见过面的外甥一把镶嵌着许多珠宝的小金锁。
“湉”字及金锁,都是吉祥的象征。意为祝小载湉健康长寿。
慈禧太后不仅仅是在闲暇的时候,照料一下小光绪的生活起居,她更重视光绪的培养与成长。
光绪住进宫中十几天后,两宫太后就向内务府发出懿旨,要求在小皇帝周围应差的所有太监,都必须是老成持重的人,年轻不守规矩的太监,一律不准接近光绪。
这种安排是很有道理的。
新皇帝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一切生活起居,都需要人来照顾。身边的大小太监,终日形影不离。因此,太监们的品行,对于小皇帝的成长,将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为了给光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防止社会上的积习恶俗侵染,太后决定对内务府进行整顿。
内务府是清朝所特有的专门管理宫内事务和监管太监的衙门,也就是专门管理皇帝家务的机构。它的最高长官是总管大臣。因此内务府是否清廉,工作是否有效率,对于皇宫内生活秩序以及风气的好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这时,正巧有人上书弹劾内务府总管大臣贵宝和文锡两人。指摘文锡贪污内廷经费,中饱私囊;贵宝徇私包庇有罪官员。
慈禧当即下令,将两人一同革职。内廷为之震悚。
由此,进而对宫内太监,加强管束。在宫内重申清朝家法,森严纲纪,不准太监互相勾串,更不准与内务府官员结交。再发现有违反内廷法纪,勾通作弊者,将照例严惩不贷。 。 想看书来
母子亲情(3)
不过,慈禧最关心,而且下力气最大的,还是光绪的学业。
清朝入关以后,对于皇子的文化教育、儒学经典的学习,始终非常重视,一直抓得很紧,并且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制度。
所有的皇子,在六岁的时候,都必须开始学习。朝廷给他们指定专门的授业教师,规定课学内容及书籍,并且准备了专门提供皇子们学习的场所。
皇子们的学习是很辛苦的。
学习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学习,另外则是演武骑射。
康熙皇帝曾经回忆,在他小的时候,每日天不亮,就有太监把他们从床上叫起。简单的梳洗之后,打着灯笼,由太监引导,在黑漆漆的皇宫内,穿过大小院落,走向读书的地方。
康熙讲,那时的感觉是,似乎若大的皇宫,只有太监和小皇子们起得这样早。一年四季都是如此,风雨无阻。
光绪元年十二月,光绪入宫将近一年时间了,而且明年就是六岁,到了入学读书的年龄。
人们对皇帝的入学读书,有一人专门的称呼:“典学”。
小皇帝“典学”,这是整个朝廷的大事。
为此,慈禧太后在整个十二月份,都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