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共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假共和-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政府任用给薪。用这笔垫款发放军饷或遣散军队时,要有三联单,一联交核计处。发放的钱,放在海关税务司,由海关税务司会同中国方面的军官签字,并且给税务司调查有关情况的方便。所谓海关税务司,是完全掌握在洋人手里的。黄兴于5月23日看到章程后马上给总统袁世凯、副总统黎元洪以及参议院发出了公开的电报,强烈指出:这种章程,不仅仅监督中国的财政,还要直接监督中国的军队。军队是国防的命脉,现在竟然允许外国人干涉到这种地步,我们国家无异于束手待毙。过去埃及就是因为借债而亡国的,这个教训,实在让我们痛哭流涕。20年来,海内各位志士赴汤蹈火,粉身碎骨,辛辛苦苦缔造了中华民国,竟然就要断送在这区区300万的垫款之中。我们这些人只要还有一口气,爱国的心是不会死的,决不会承认亡国的借款条件。他痛斥熊希龄违法专断,要求参议院责令废除这一条约。同时,再次建议发行不兑换券(也就是现在的这种纸币,不能兑换成银元等金属币),实行国民捐,以解决财政困难。南方同盟会舆论也强烈谴责熊希龄卖国。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大借款风波(3)
熊希龄受到黄兴和南方舆论的批评和攻击后,也恼羞成怒,公布了黄兴催款的密电,其中,报告了南京军队因为缺饷可能哗变的危险,指出借款是不得已的,甚至讽刺黄兴缺乏政治经验,攻击说:“将来国家必亡于克公之手。”黄兴,字克强,所以称为克公。由于南方的压力,而且中国有关方面也不会去满足银行团监督的要求,这笔借款也就取消了。熊希龄借款失败,也赌气不到部办公,不出席国务会议,政务陷于停顿。
  这场政治风潮,究竟是怎么回子事?好好的民国政府怎么一成立就那么乱了?
  原来,根子还在列强那里。中国的财政操纵在列强手里,你又没有办法摆脱列强的掌控,在这种情况下,在位的和在野的,心态和利益关系是不一样的。在位者为了眼前利益,是不能不接受列强的条件的,他们和列强谈判的底线是很有限的。在野的就不同了,他们更重视原则和未来。黄兴虽然还在位,但对位子和权利都看得比较轻了。而且,他们是革命过来的人,有着对国家民族的理想。虽然同盟会纲领没有提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但他们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就是反对列强侵略,反对清政府卖国,就是期望国家政治改革后走上富强的道路。现在,民国政府已经成立,怎么还要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因此,孙中山和黄兴等革命者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现实。黄兴对俄国驻上海的领事说:中国财政困难,不能不借债,这本来是应该的。但是,中华民国政府怎么能让外国银行家来支配?你们在中国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你们以为中国人不知道,都麻木了?你们不要忘记,革命是怎么爆发的?黄兴在这里应该是指保路运动。清政府为了向银行团借款,将民营铁路收归国有,以便将路权作抵押。结果爆发了保路运动,导致了武昌起义,清政府崩溃。
  但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和1919年以后,尤其是和抗日战争爆发后是不同的。日本和英国是结盟的,俄国和法国也是盟国关系,英、法、德、美也没有分裂,对华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他们愿意合作控制中国,他们之间的矛盾不大,可以达成妥协。1919年以后就不同了,德国已经战败,俄国革命胜利后,可以支持和同情中国反对西方大国和日本,可以支持中国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更不同了,英、美、苏联都援助中国,因为中国坚持抗战对盟国的贡献,中国还被列为四强之一。国共内战期间,苏、美的冷战已经开始,互相制约,没有一方有能力单方面控制中国。中国革命就有了独立发挥的空间。20世纪初年,无论是清政府,还是袁世凯政府,都没有力量摆脱列强的控制,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只能向列强屈服。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中动员起来的力量很有限,他们也没有能力摆脱列强的控制,但是,他们没有执政的利益和包袱,可以坚持爱国的理想主义,着眼于未来的利益。
  黄兴提出的解决财政困难的方法,是一种激进的方法。当时国际上流行的是金本位制。银行发行的钞票和金币是挂钩的,随时可以到银行换成现金。世界上的先进国家,还只是在货币理论上讨论不兑换纸币制的问题,还没有到实行的时候。那时候的现金,不是现在的钞票(纸币),而是货真价值的金币。当然,金币携带不方便,人们还是常用银行发的纸币。中国很落后,连本位货币都没有,银两和银元并用,而且各种银两和银元有不同的成色(指所含纯银的分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有不同的价值。所谓发行不兑换纸币,就是国家规定的银行发行的纸币,不能到银行去兑换成金属货币,即现金。政府就可以靠无限度地发纸币来筹措财政经费。但这样一来,全国的经济岂不就乱了套了?至于劝募国民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强迫捐,等于强迫收税一样,岂不比前清政府更厉害?章太炎认为,如果强迫收捐,富人就会把财产全部放到租界的外国银行去了。辛亥革命过程中就是这样,对于中国人的存款(金属货币),银行不仅不付利息,还要收保管费的。如果国民捐是自愿的,又能收到多少?这都是一时的意识形态下在野者的激进主张。孙中山提出的不兑换纸币政策,在当时又是一门“大炮”。后来,袁世凯称帝时,财政困难,命令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纸币停止兑换,作为救命稻草,造成经济秩序混乱,激起全国各界反对,加速了袁世凯的败亡。。 最好的txt下载网

2.大借款风波(4)
袁世凯和熊希龄都是在清王朝里实际执政的人,那些共和党人,也有许多是在社会上办实事的人,所以,都不会赞成孙中山和黄兴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这样搞,只能亡国,也就是说,我现在的政权也就维持不下去了。共和党人都愿意帮助袁世凯巩固政权,也就会同情袁世凯的要求。
  借款方针的纠葛,不仅是新旧两派的矛盾,也是新体制运行的矛盾。由同盟会主导的参议院制订的《临时约法》,采取了责任内阁制度。尽管袁世凯在清末也赞成责任内阁制度,但这一制度性主张,究竟是政治权术性主张,还是真正的体制性主张,是有疑问的。袁世凯对于满族亲贵来说,主张责任内阁,是要由他这个汉族大臣独揽政权。他自己出任总统之后,是否接受责任内阁,就成了疑问。立宪派本来也提倡责任内阁制,但梁启超明明主张开明专制,那责任内阁制该如何操作?所以,清末民初的责任内阁制,体制设计的含义小,权力分配的含义大,也就是因人而设。为了眼前的权力分配而设定制度,这样的制度缺乏生命力。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总统权限和总理权限如何划分?在借款问题上就纠缠不清。华比借款谈判,是在唐绍仪还没有正式就任总理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协议是由北方政府的度支部的官员周自齐签署的。袁世凯对银行团承诺优先权的信函,造成了很大的被动。袁世凯和唐绍仪之间的权力并没有划清。内阁成立后,同盟会阁员主张划清总统、总理权限,但其他派系没有理睬。他们都是袁世凯的僚属,怎么可能不接受袁世凯的主张?熊希龄本来就是官场出来的人,继续按照官场习惯操作,也是自然现象。或许唐绍仪毕竟接受过7年的美国教育,容易倾向同盟会的主张,或许唐绍仪受到革命潮流的影响,也增加了自己的权力欲望?诸如这样的问题,在政治界永远是分不清的。但是,他既然倾向于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他同袁世凯的矛盾必然加剧。
  熊希龄到达北京后,对于唐绍仪不顾现实状况,与银行团闹翻深感不满,向记者公开表示:“余以为财政上事,应由财政总长负完全之责任。即如借款一事,亦由财政总长直接与四国银行团交谈,国务总理不必出席。”熊与银行团谈判,尽量联络感情,磋商谈判条件,讨价还价的同时,不让谈判破裂,是符合袁世凯的旨意的。所以,后来蔡元培不指名地说“乙派”“事事奉令承教于大总统”,超越了总理的权限。而且,对于借款,内阁成员间是有分歧的,但没有获得统一见解的时候,熊希龄就独自签署了协议。总统、总理、总长的关系,并不能按照体制制订者的设想操作。除同盟会员外,应该是在按官场的习惯操作吧?体制的问题,在事实上空话比较多,因为习惯很难改变。除了同盟会因为政治原因外,很少有人懂得这种体制应该怎样操作。学过西方政治学的人,在中国也屈指可数,无论他是自学的,还是在学校学的。
  后来,蔡元培归纳内阁党派分歧说:甲派主张划清大总统和国务总理之间的权限,而乙派则希望每件事都接受大总统的指示;甲派主张国务院是一个有机的组织,而乙派则常常以国务员的身份单独行动;甲派主张确定大政方针,对政治负起责任,而乙派主要是用阴谋,逞机智。同样是谋求国家的统一,甲派主张开诚布公,得到各方面的妥协和同意,而乙派主要是寻找机会,损害另一方面的利益;同样主张中央集权,甲派主张是有限制的中央集权,而乙派主张是无限制的中央集权,甲派主张是逐步建立起来的,而乙派主要是靠掠夺方式来树立的;同样主张借外债,甲派主张只是权宜之计,同时要做好靠自己解决财政困难的准备,而乙派主要是单纯地与银行团磋商借款条件。宋教仁在给孙武的信中也说:我自从加入国务院以来,已经三个月了,大政方针到现在还是茫茫然的见不到影子,每天开会,只问些例行公事。
  不过,同盟会阁员都是些谦谦君子,并没有在内阁会议里面引起激烈的冲突。他们看到内阁政见分歧,愿意退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