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了昆仑关。
新编第二十二师邱清泉部绕道侧击成功,于17日由黄岭、芳岭向南推进后,19日进出六塘、鹿呜山之线,并占领了五塘、六塘,破坏了公路和桥梁。
第二〇〇师副师长彭璧生指挥一、二团左侧迂回支队顺利绕过了昆仑关。由此第五军安杜聿明的作战意图,完成了对昆仑关的包围部署。
19日午后,日军在大批飞机掩护下,对昆仑关发起了疯狂的反攻。由于刚刚夺占昆仑关还来不及加强防御的第五军部分兵力,经与日军激战,昆仑关又被日军夺了回去。此后,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阵地鏖战,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战斗打得十分惨烈,双方伤亡甚众。
2.激战昆仑关(3)
但在敌我两军就昆仑关要隘反复争夺的拼杀中,杜聿明根据日军的部署和地形情况,指挥部队运用灵活战术,对敌战斗部署实施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法,机动作战,临机形成新的作战部署。他派郑洞国荣誉一师一部袭攻敌后侧,深入八塘。22日,该部一度突入敌阵;担任左侧迂回的彭璧生支队也乘势楔入八塘。经勇猛攻击,邕宾路上的敌军已被截成数段,仍然殊死战斗,固守阵地,并不断派出小股部队实施增援。鉴于日军防守力量不断增强的态势,荣一师迅速加强了右翼攻势,再度进入昆仑关内敌军纵深阵地,将敌指挥部及炮兵阵地全部摧毁,敌军的防守开始呈现动摇之态势。这时,杜聿明抓紧战机,转移兵力于昆仑关以南之罗塘、同兴堡、界首堡及653高地,命令各攻击部队一定要积极作战,主动协同,密切配合,坚决彻底消灭昆仑关残敌。
昆仑关残敌已经被第五军四面包围,成为瓮中之鳖。但他们仍然凭着“钢军”的武士精神和所据优势地形,在山头山背构成堡垒,互相协防,组成严密火网,顽强抵抗。日军的飞机每天都会出动,在昆仑关上空投下降落伞补给粮弹,有时空投几个士兵维持战斗。
日军的种种表现已经表明这是在作最后的挣扎。杜聿明根据战斗进程,集中全部精力于提前预测战机、及时判断战机、积极创造战机、准确掌握战机,有效利用战机来指挥战斗上。并且注重随时传令嘉奖并用物质鼓励作战英勇的部队,以鼓舞士气。在整个指挥战斗过程中,他每天随身携一部电话机,一架望远镜,冒着敌军炮火的轰击和敌机的轮番轰炸,不顾个人安危,来到便于观望战场态势的前沿阵地,亲自观测敌情战况,判断敌人行动企图,使敌人部署和行动的每一个变化,他都能第一时间掌握,适时指挥各部行动。因而对昆仑关周围地形和敌阵兵力火力,能够作出合于实际的判断,并据此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眼下,根据残敌顽固死守的状况,杜聿明组织各师长研究尽快解决战斗的办法,经过缜密的分析比较,并认真听取各师长的意见后,他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克,一股一股地吃掉敌人,稳扎稳打,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全歼守敌。
新的战法运用以后果然见效。从12月23日起,日军虽然向昆仑关先后增援了两个大队的兵力,中村正雄团长还亲自到九塘督战,非但没能挽回败局,反而被荣一师第三团当场击毙。在第二〇〇师攻克同兴堡、荣一师继克罗塘堡以后,桂军韦德团亦攻克了653高地。战斗至此,第五军已经夺占了昆仑关四面的所有高地,并对昆仑关日军阵地形成了瞰制之势,而且日军阵地的之右翼高地完全丧失,只残留公路东侧几个要点。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亲自督郑庭笈团及刘少峰团奋战一昼夜,前仆后继,奋勇强攻,终于夺取了界首阵地,歼敌数百,从而使昆仑关日军的最后屏障尽失。当界首山顶燃起胜利的烟火时,杜聿明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界首高地被我们占领了,昆仑关大门终于被打开了!”
2.激战昆仑关(4)
12月28日至30日,邱清泉的新二十二师邓军林团,以凌厉的攻势,尖刀直入,三度突入关口,占领了全关和敌军最后一个堡垒。31日昆仑关战场所有零星抗拒之敌全部肃清,这次战役遂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而告结束。
昆仑关之战是中日两国精锐部队的一场恶战,整个战役日军损失空前巨大。据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表明,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被中国军队基本消灭,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第四十二联队队长板田元一大佐、第二十一联队长三木叶之助大佐、副联队长生田藤一大佐和第一、第二、第三大队的长官均在作战中被击毙,该旅团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伤5000余名。被杜聿明的第五军俘虏了100余人,缴获的战利品有战马79匹,山炮10门,战防炮10门,轻机枪102挺,重机枪80挺,步枪2000余枝。还有子弹、手榴弹和各种炮弹等其他装备物资。中国军队还消灭了台湾旅团第一、第二联队大部及其他日军部队兵佐。
激战后的当天晚上,杜聿明夜不成寐,他披衣下床,俯案挥毫,为在昆仑关之战中阵亡的将士写了一幅挽联:
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
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
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团长中村正雄曾于1939年12月23日战场日记中这样写道:“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中国军队更强的车队……”
的确,昆仑关一战,杜聿明的第五军力克天险,打出了国威,收复失地的消息传扬神州,举国欢腾,全国上下为之振奋。大批战利品运至大后方,各城市巡回展出,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胜利的信心。
国民党政府传令嘉奖并拨资犒赏第五军参战将士,何应钦亲赴桂林,向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邱清泉等作战有功人员授勋。
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获得重大胜利,杜聿明为纪念在昆仑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第五军官兵,特在巍峨的昆仑关上,建立了一座“陆军第五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他还含着热泪亲笔楷书写了四百字的悼念碑文。蒋介石、何应钦也题词纪念。全国各地记者纷纷前来采访,杜聿明对记者说:“这次抗战胜利,各位在战场上都亲眼看到了,请如实宣传,用不着格外夸大。但有一点是需要着重宣传的,那就是强调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所以诸位要记载这一次胜利,千万要带一笔:本军的胜利,其实也就是民众的胜利。”
昆仑关战役的胜利消息传到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中将那里,总督对此连连点头称道,同时使他回想起几个月前的一件事:1941年1月,中国国民政府曾组织了“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杜聿明作为团员之一,前往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前后考察军事合作有关事宜。考察结束那个晚上,杜聿明依据为期100天审慎考察所得到的情况,进行冷静的分析,然后,通宵达旦地在长达30万言的报告书上,执笔写下这样的断言:日本将不是从中国境内截断滇缅公路,一旦与英国开火,势必先击败英军进而侵占马来亚、缅甸。这样既可夺取殖民地,又封锁中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而提出中英两军为确保仰光海港之目的,应让主力在缅泰边境预先构筑阵地采取决战防御,并将重点指向毛淡棉方面。当时正在缅甸的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中将看了这份报告书,不觉大吃一惊:“像这样富有理智而又刚强果断的将领,中国有多少?” 问杜聿明。
“俯拾皆是!”杜聿明自豪地回答。
“那么,胜利属于你们!”身着戎装,胸前佩着数枚勋章的波普汉中将站起来,两脚一并,给杜聿明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 想看书来
3.同古战役(1)
“集中兵力,利用同古有利地形,
予以击破日军攻势!”
1941年夏,中国正式提出共同防御意见书。但英军对局势有不同看法,强调中国应在中老、缅甸边境布防,不允许中国军队入缅布防。所以1941年6月至12月,中国只能动员三个军在国内作必要的准备。
1942年初,日军第十军坂田样二郎率4个师团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一路由泰国侵入缅甸之毛淡棉北进;一路在仰光登陆,遁缅路进攻英军。
对于日军的强劲攻势,由于英军实在抵挡不住,节节败退了,才不得不求助于中国派出远征军增援。以罗卓英为第一路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指挥杜聿明第五军、甘逦初第六军、张轸第六十六军进入缅境。根据反法西斯同盟的规定,远征军在中国设立中国战区,蒋介石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参谋长为美国史迪威将军,所有军需补给,由美国供应。英国驻在缅甸的为英缅军第一师、英印军第十七师、英澳军第六十三旅、装甲兵第七旅,有战车150辆及炮、空等部队,由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指挥。
1942年3月14日,日军在仰光登陆,第十五军坂田样二郎所第三十三师团在普罗美以南地区,第五十五师在同古以南地区,第十八师团在泰国景迈附近,第五十六师团登陆后亦进出于同古以南,继续北进追击英缅军。
中英两国军队集结后,策定作战计划,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中路军为杜聿明第五军,西路军为英缅军、东路军为甘丽初第六军。中路军为第五军第二〇〇师,附骑兵及工兵团一部为先遣部队,循滇缅路直下到达同古。杜聿明根据所获敌人文件,了解除当时敌情及作战意图后,认为当前之敌,最多不超过两个师团,决心集中兵力,利用同古有利地形,予以击破,进而协同英缅军收复仰光。遂亲至同古,指导第二〇〇师设防固守,以待主力到达转移攻势。杜的方案,得到了史迪威、罗卓英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