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围攻于12月22日开始,首先从松塔打响。具体部署是:从寿阳出动的日军2500多人,并在3架飞机、10门平射炮、曲射炮的配合下,向部署在松塔的八路军第七七二团展开了进攻;平定方向有500多日军向部署在西寨的八路军第七六九团展开了进攻;阳泉方向有300多日军经上龙泉、广阳向马坊进攻;由榆次、长凝方向出动200多日军经阔郊向马坊进攻;由太谷出动600多日军,经范村折向水晶坡;另一路由昔阳出动700多日军,经关帝庙出击和顺。
徐向前和刘伯承指挥部队开始反击敌人的六路围攻,松塔方向战斗最为激烈。八路军第七七二团在团长王近山的指挥下,激战两日,毙敌100多人后,分别向南北军城转移,准备侧击敌人。但在半路又遇上了另两路敌人,激战竟日,不得不撤出战斗,又向榆树湾一带转移,战场形势告急。刘伯承一面令外线的汪乃贵支队、“秦赖”支队积极游击敌人,牵制和迷惑敌人,一面派徐向前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徐向前采取避实击虚的办法,与敌周旋,抓住小股敌人就狠狠地打一仗。而日军针对我游击战的特点,采取“粘网式”的诱歼战术,有意暴露侧翼,诱骗我攻击,缠住一部,然后以其主力突然扑向外翼。然而,徐向前不为敌所制,以主力军与游击队相配合,内线与外线相配合,避敌正面,击敌弱点,伏击运动之敌,以局部小胜的积累,求得全局歼敌。
部队按照徐向前的部署,第七七二团和平定游击队在内线,先以小股部队诱敌主力,然后以主力绕到敌人屁股后面,猛攻其背,打得日军首尾不能相顾。在龙泉、沾尚两次用此种战法,连连奏效。歼敌400多人。八路军第七六九团、汪乃贵支队、“秦赖”支队在外线,也积极配合作战,广泛出击,毙敌200多人。时值隆冬,日军长途奔袭,夜宿无屋,日食缺粮,地形又不熟,本想寻我主力,速战速决,但却被徐向前的游击战缠住了,战至第五天,没有占到一点便宜,便不得不向正太路沿线退去。日军的六路围攻在徐向前的游击战法面前大败而退,此次胜利大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坚持游击战争的信心。
进入1938年,一二九师认真总结了晋冀豫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和游击战争的经验。徐向前重点讲了反六路围攻的经验和游击队的建设。他强调指出:游击队领导要坚强,纪律要严格。他以反六路围攻为例说:“平定游击队作战顽强,是因为领导好,作风严;相反,有的游击队一听到枪声就跑散了,清点人数只剩几个人。这种情况不能担负起配合主力作战的任务。在游击战形势下,游击队要像正规部队一样,加强教育,严格训练。”
2.创游击战经典(3)
与此同时,一二九师决定主力向平汉路东发展,首先进击昔阳之敌,尔后乘胜向###进,在平汉路两侧建立新的游击区。2月16日,八路军第七七一团向正定、昔阳之间开进时。昔阳守敌出动了400多人,企图阻止八路军行动。徐向前见敌人出城,便令第七七一团以小部兵力与敌接触,主力迅速在凤凰山地区隐蔽待机,以伏击战法歼灭该敌,此法果然奏效。敌被我小股部队诱至凤凰山附近,伏击部队突然开火,打敌措手不及,伤亡100多人,余敌逃回昔阳。
2月下旬,国民党第二战区决定反攻太原,按照《反攻太原计划》,以第十八集团军为主力,配属国民党若干正规军,统由朱德指挥。我一二九师的任务是与我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协同,截断正太路。徐向前和刘伯承接到朱德电令后,即改变了在正太路担负阻击石家庄方面援敌的任务,决定向正太路东段井径进击,以第七六九团袭击日军重要据点旧关。以及引井径之敌西出增援,尔后以第七七一团、第七七二团伏于旧关至井径之间的长生口地区,围歼援敌。
22日凌晨,第七六九团三营袭击旧关。当部队冲入城内时,发现日军已有准备,占据着后山工事,居高临下顽抗。第七六九团处于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占领了街内的一座小庙,歼敌10余人,为减少损失,天亮前撤出旧关。准备向长生口方向设伏的八路军第七七一团和第七七二团,其先头部队刚进至设伏地域,就与井径的出援之敌遭遇,随即改变伏击计划,实施运动歼敌,我先后将增援的三股日军约400余人击溃,一直追到井径城下。这次战斗,共毙俘日军警备部队队长荒井丰吉少佐以下130多人,击毁汽车5辆,少有缴获,我两个团也伤亡近百人。战斗结束后,刘伯承和徐向前一起及时总结了战斗经验,刘伯承指出:长生口战斗,战果是不小的,但是我们自己付出的代价也大了一些,是不怎么合算的,以后我们打伏击,要尽量减少伤亡。枪要打在敌人的头上,刺刀插在敌人的肚子上,手榴弹抛在敌人的屁股上。赚钱的生意我们做,不赚钱的生意我们不做。
徐向前指挥游击战的节节胜利,使日军感到后方受到了威胁。于是开始调动主力部队三万多人,分九路向晋冀豫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企图将八路军主力消灭在辽县、榆社、武乡地区。
徐向前针对日军“扫荡”行动特点,要求八路军部队灵活采取游击战术,并强调到:
一是要集中主力,隐蔽待机,击敌一路,首先消灭从武安、涉县西来之敌;
二是以一部兵力与地方武装结合,发动群众,空舍清野,破坏交通线,多方游击和袭扰各路敌人;
三是机动作战,内线外线相配合,要活打不要死打,击敌一路,不得手时,即迅速转移,寻找战机,击敌另一路。 。。
2.创游击战经典(4)
反九路围攻战斗,正是按照徐向前的这些指示,抓住苫米地旅团辎重队及主力一部给予沉重打击的,共毙伤俘敌2200多人,进而粉碎了敌人的九路围攻。
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不仅向着山地,而且也开始向着平原地蓬勃发展。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发出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即在河北、山东划分若干游击分区,并在军区成立游击司令部,有计划有系统地去普遍发展游击战争,并广泛地组织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
根据这一指示,朱德、彭德怀令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与第一一五师第三三四旅一部,迅速由太行山区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铁路沿线实施战略展开。徐向前率第七六九团和第一一五师六###团及曾国华支队,挺进冀南。徐向前在分析抗日战争第二年的形势时,曾预言日军对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将愈演愈烈,提醒军民早做准备。他指出,这种相持阶段的“扫荡”,与战略进攻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可以称之为新“扫荡”。
新“扫荡”有新特点,对付新“扫荡”要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部队进至冀南后,他要求各部队在困难环境下坚持游击战,一定要保卫冀南根据地,在八路军处于暂时劣势的情况下,要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他提出了如下反“扫荡”措施:
(一)尽快筹集大批粮食、衣物、款项,做好物资准备。
(二)采用多挖路沟、设路障及破坏道路、空舍清野的方法,迟滞敌人。
(三)分散作战、灵活制敌。不要死守县城和村落,而是依托广大乡村分散游击,与敌周旋,会躲会藏会打,不打则已,打则必胜,昼伏夜袭,打了就走。
(四)坚决镇压汉奸,警惕国民党制造摩擦,防止新编杂色武装倒戈等。
11月15日,日军对冀南的第一次“扫荡”开始了。出动的兵力有独立混成第三旅团及第一一四旅团各一部约3700多人。兵分四路,由石家庄、德州、邯郸、邢台出动,向冀南根据地心腹地带南宫合围。敌人来势汹汹,又占据着交通要道,八路军按照徐向前确定的作战指导方针,陆续放弃了隆平、故城、武城、恩县、高唐、夏津、临清、南宫等县城,躲过敌人的进攻锐气。同时,坚壁清野,把粮食都藏起来,让“扫荡”的敌人既打不着我,又得不到补给。紧接着,化整为零的八路军,又利用广大的平原乡村,灵活机动、神出鬼没、游击敌人。徐向前率指挥机关在南宫、威县、清河交界地区,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军民配合,同仇敌忾,作战28次,毙俘敌伪军600多人。敌人不但找不着、也打不着八路军,得不到物资补给,反而还一次次地遭到八路军的袭击,饱尝了深入我根据地的苦头,“扫荡”被迫终止,主动撤出了冀南中心区。
2.创游击战经典(5)
但是,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仍没有改变。日军停止了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为重点保守已占领的区域。为此,向华北大量增兵,采取“先控制平原地,后进攻山地”的方针,妄图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底,敌人在华北的兵力已由13个半师团增至22个师团,其中用于包围八路军冀晋鲁豫根据地的兵力即达11个师团,约20万人,形势依然是十分严峻。日军虽然撤出了冀南中心区,但宁晋、永年、故城、恩县、高唐、聊城等仍被敌人占领,而且这种态势已经构成了对我冀南中心区三面包围的局面。徐向前估计到,这种局面预示着日军很快又要对我组织第二次更大规模的“扫荡”了。
1939年1月,日军更大规模的“扫荡”果然开始了。这次“扫荡”,日军出动了5个师团共3万多人,兵分11路,从平汉、津浦东西两线出击,向我冀南中心区合围过来,所采取的战法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企图消灭或驱逐冀南八路军,控制冀南枢纽地带,摧毁抗日根据地。
这时,刘伯承、邓小平均在南宫,他们认为,“目前冀南整个局面正处严重关头”,徐向前与他们分析研究后,还是决定采取基本的游击战,具体战法是“先溃后收拾”,即先主动放弃主要的县城、据点,避实击虚,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使敌人疲惫或兵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