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京东西路”)和长江以北,到了江苏省北部的楚州、海州地区”,分明没有到过“河朔”或“齐、魏”,最后也是由在苏北的海州知州张叔夜招降的。宋江等人投降以后,怎么做官,怎么去打仗或被杀,就没有史料记载了。
由此可见宋江是“淮南盗”,据点在江苏北部,而不是“山东及时雨”,据点也不在“梁山泊”。
有野史记载:宣和三年初,宋江曾被沂州①知州蒋园所败。二月南下攻淮阳军,入楚州、海州界,在沐阳被县尉王师心所败。再攻海州,中了知州张叔夜的埋伏,无奈投降。方腊起义失败后,宋江又起兵造反。宣和四年,被宋将折可存镇压。此说没有旁证,聊备一格。
① 沂州——今山东临沂。
下面这张“宋江起义图”,转自郭利民编制的《中国古代史地图》(湖南师范大学1958年3月印刷的内部资料,无书号),虽然所根据的资料比较陈旧,但至少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宋江等人的活动地区,尽管也包括“梁山泊”,却没有肯定梁山泊是他们的据点。海州、楚州、淮阳军的地理位置也比较清楚,可供参考。
简短的结论:宋江等人历史上曾经有过,但只有三十六人,而不是一百单八将。他们的活动据点在淮南,而不是在山东;也可能是“流寇”,根本就没有活动据点。宋江等人的确被逼降了,降后情况正史无记载,但绝对没有去征方腊。至于征辽、平田虎、平王庆,更是没有历史根据的杜撰。
。 想看书来
三、《水浒传》的时代背景(1)
作者写一部书,首先要弄清楚主题的时代背景,不然,就按不准时代的脉搏,会游离于时代主流之外;读者评价一部作品,也首先要弄清楚书中人物的时代背景,不然,也会按不准时代的脉搏,不知道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究竟对国家、民族、社会有利还是有害。
《水浒传》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末年。尽管宋代的中原和江南地区,对比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已经具备了比较先进的工农业生产力,特别是出现了极尽奢侈的皇家花园和巍峨的宫廷建筑、繁华的城市规划和相当有成就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且宋徽宗赵佶自己本人就是一个书画名家;但是也无可否认,所有这些辉煌和繁华,都是建筑在人民的贫穷和苦难之上的。皇家的奢侈富有,不等于国力强大。宋徽宗在位的二十五年(1101…1125),正是中国人民的内忧外患最最严重的时代。北宋所处的地理环境,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北面是强敌辽、金,时时侵犯疆界。到了宋徽宗时代,金兵大举入侵,甚至把徽、钦二帝掳走,迫使北宋南迁,在临安偏安一隅。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代,国内的政治环境,基本上是“君昏臣奸”,苛捐杂税极重,巧立名目,民不聊生,百姓身受多重压迫,那是一个百姓大众接近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时代。这和表面的繁华、文学艺术的灿烂,形成极大的反差。
下面我们就来查看一下历史教科书上是如何评价宋徽宗时代这一段历史的。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赵煦病死。虽然他死的那一年才二十五岁,可是却已经做了十年皇帝了。历史上,凡是“儿皇帝”临朝,实际政权不是掌握在母后的手中,就是被大臣所操纵。二十五岁的皇帝,刚刚懂得一点儿“治国之道”,刚刚“亲政”才几年,却又因为纵欲过度,酒色伤身,提前“宾天”了。由于赵煦身后没有儿子,竟连“儿皇帝”也立不成。宰相章惇(dūn吨)主张依照传统礼仪和律法,立赵煦的同母弟简王赵似为帝,否则,也应当立长弟申王赵佖(bì闭)。但是向太后(宋神宗赵顼'xù序'的皇后)因为自己没儿子,赵顼的几个儿子都是庶出(哲宗赵煦是神宗赵顼的第六个儿子,朱皇后所生);赵佖又患有目疾,不便于处理朝政,被排除在外,于是她就主张立赵煦的另一个弟弟端王赵佶为帝。
赵佶(1082…1135)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陈皇后所生。哲宗即位,封赵佶为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晋封端王。元符三年,刚刚满十八岁。
赵佶是个极聪明的人,爱好书法和画画,还特别喜欢踢球。从他后来宫廷中有这样多的嫔妃,居然还要嫖妓女李师师来看,在“好色”上也有“突出表现”。用今天的话来说:凡是吃喝玩乐的事儿,他都喜欢,就是不懂得政治。也就是说:他是个只知道“玩儿闹”、不喜欢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的风流子弟。所以章惇指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①的评价,应该说是正确的。但是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终于立赵佶为帝。这就是宋徽宗。——这个“风流皇帝”,书画俱佳,但的确不是一个好皇帝。
① 见《宋史》卷22:《徽宗纪·赞》。
十八岁的赵佶即位以后,向太后“权(暂时)同处分军国事”,在幕后操纵朝政。早在神宗在世的时候,向太后就是守旧派,这一次当政,立即任命守旧派人物韩琦的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而左相章惇和执政蔡卞等人则相继受到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一批被贬的守旧派官员。当年七月,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惇被罢职,由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
当时守旧派和变法派的斗争一天天激化,新旧党争愈演愈烈。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一月,邓洵武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被徽宗所采纳。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期,他拥护变法改革,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下令废罢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蔡京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按照限令于五日内在开封府所属各县全部改募役为差役,受到司马光的称赞。绍圣元年(1094),年满十八岁的哲宗亲政,蔡京任权户部尚书,力助宰相章惇重行新法。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水浒传》的时代背景(2)
徽宗即位后不久,蔡京受守旧派攻击被夺职,闲居杭州。爱好书画的宋徽宗派宦官童贯到杭州访求书画,蔡京趁机勾结童贯,以书画达于禁中,得以重新起用。蔡京擅长书法,逐渐受到爱好书画的宋徽宗赏识。邓洵武、温益知道徽宗将要重用蔡京,都力荐蔡京。崇宁元年(1102)五月,左相韩忠彦首先被贬任知府,蔡京升任执政。随后右相曾布也被贬任知州,蔡京升任右仆射(yè夜)兼门下侍郎(右相),不久又升为左相,“独相”达三年之久。
蔡京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他与宦官童贯、杨戬(jiǎn剪)、梁师成、李彦,权臣王黼、高俅、朱勔等人,把持朝政,竭全国之财,供宋徽宗挥霍。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纲之役;建延福宫、艮(ɡěn)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名副其实地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币制混乱不堪;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给北宋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史家称蔡京是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北宋末年,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童贯、朱勔、李彦、王黼(fǔ甫)、梁师成为六贼;而称蔡京为“六贼之首”。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赵桓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改革的旗号,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崇宁元年九月,首先把元祐(1086…1094)及元符三年恢复旧法的文彦博、司马光等120人,称为元祐奸党、元符奸党,刻石于端礼门(文德殿南门)。又复查元符三年三月向太后执政时代“下诏求直言”应诏者所上的书奏,被查者达582人,其中蔡京的党羽共41人,都得到升官重用;其余541人,则分别受到贬逐或降、免官职的处分。
被当时人称为“六贼”的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形成以蔡京为首的腐朽统治集团,蔡京、王黼先后任首相或太师、太傅,依靠宦官童贯、梁师成,以朱勔、李彦为爪牙,控制着整个徽宗时期的朝政,逢迎昏君宋徽宗,使北宋末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腐朽的时期之一。
蔡京等人打着推行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收受贿赂,公开卖官鬻爵。当时有“三千索①,直(值)秘阁;五百贯,擢通判”②的民谣。他们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强行征收苛捐杂税,积累了大量财富,“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③,大兴土木,不仅在宫城之北建筑稍小于宫城的延福宫和规模更大的艮岳,还乘机利用搜刮来的民财大修各自的豪华宅第。为了阻止其他官员的议论,诏书也不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复核、上奏后颁行”的正规途径拟发,而是请徽宗亲笔书写后立即颁行,称为“御笔手诏”,甚至让宦官杨球代书,号称“书杨”,以达到他们任意胡作非为的目的。
① 索——“索”是量词,一索就是一贯。
② 朱弁:《曲洧旧闻》卷十。
③ 《宋史》卷472《蔡京传》。
蔡京当政,重用苏州人朱勔主持苏州应奉局、杭州造作局,年复一年地强取民间奇花、异木、怪石以充实艮岳。当时由十艘左右大船组成的每一支运输船队,都可称为“纲”,大量花石竹木由船队经运河运往都城开封的行为,称为“花石纲”。由于抢夺来的花石竹木数量太多,络绎不绝的花石纲船队,致使运河航道不畅而不得不部分改用海运。应奉局的官吏在抢夺民间花石竹木的时候,乘机敲诈勒索,逼得民户拆房毁屋,甚至卖妻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