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仙全传》中又说,“麻姑”是十六国时期残暴无度的“麻秋”的女儿,这麻姑为怜惜穷人常学鸡叫,这样民工就可得到休息信号了。后来流行的革命故事“半夜鸡叫”与此说有异曲同工之美。
麻姑与“水”有关,临“绛珠池”。“示巴女王”同样住在两面环水的海边,或者说红海穿越了她的王国。“绛”,大赤,大红色也。“示巴女王”居“红海”,麻姑居处为“红”池。实际上两处皆无“红”,所以这一共同之“绛”很是古怪,只能后者为特意符合“红海”才有“绛”色。
麻姑与鸟有关,“手若鸟爪”。“示巴女王”时代崇拜鹰,鹰为王权象征。“手若鸟爪”实际上是传说中常有的文学捏合手法,怕是人鸟合一的描写。每年向“西王母”拜寿的事迹则是相反的手法:分离法,将同一个人分为两个。麻姑与示巴为同一人。即便不是一人,无论如何麻姑也一定与西王母有关系,否则怎么会让她前去给西王母拜寿呢。
麻姑的“三见沧海”经历可能是真的,但只不过不是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一个王国的整个经历,是许多人许多代的所见集合,这给我们留下了从外部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明显视点:长期从海外航海到中国看到的中国境内的变换。假如某些船队几年来一次,最起码是三年一个来回,由于三代时期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在上古时代由于海平面不稳定,可能发生过海侵,上下幅度在150米左右;另外长江与黄河长期肆虐,湖南这样的典型地区肯定属于首淹之区,一些从中东航海而来的人们过几年再来就找不着原先存在的地方。往返几次,就给人们留下了“三见沧海桑田”的印象。
“麻姑”的故事与汉朝有关,其实中国大多数的神话传说都与汉代有关。这是个很特殊的现象。目前还不知道是由于文字由此时得以广泛使用才使一些故事广为人知,还是汉朝再次开放引起的这个结果,很是耐人寻味。但,从以上踪迹看,“麻姑”在中国的起源似乎不能超过汉朝,所以从逻辑上也与“天后”崇拜的现象发生不矛盾。
天后
泉州“天后官”位于福建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于公元1196年,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泉州莆田妈祖庙为“祖庭”。为什么“妈祖”的“祖庭”在泉州,这是个重要的线索。泉州,其实更是古代“夷人”进入中国的一大中转站,或者说,这里就是中国东南的大门。
台湾“妈祖”崇拜也十分兴盛,仅“妈祖庙”就有510多座,但台湾人承认其源头在莆田,它们是从大陆“分灵”而来。
“妈祖”是海洋保护神,又称“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圣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封“妈祖”为“辅斗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妈祖”的文字记载大约起于北宋。记载尽管晚但起源却未必晚。我对此的解释是,单独的“妈祖”崇拜作为一个宗教势力可能远没有儒教或道教佛教那样远大,只是沿海渔民的崇拜,所以就一直未被记录。
中国神话传说里“妈祖”是宋朝都巡检林愿(也有说叫林帷悫的)之女,母亲王氏。降生之时,王氏见到一道光从西北面射人房内,光辉耀眼夺目,香气四处飘散。婴儿取名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殁于公元987年,享年28岁。由于初生时无哭声,故名默娘。16岁观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升化后,有祷辄应。
“妈祖”主要神迹是救济海上遇难生民。“妈祖”有随从,生有千里眼、顺风耳,能解救人于千里之外。妈祖常穿朱衣,乘彩云游于岛屿之间。《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称:妈祖所救为“翻覆舟船,损人性命,横被伤杀,无由解脱”。后来职能扩大,称“若有行商坐贾,买卖积财,或农工技艺,种作经营,或行兵布阵,或产难”,“或疾病”,最后“妈祖”又为“送子娘娘”。
民间传说中“林默娘”终生不嫁,为处女身。默娘终生以行善济人为务,矢志不嫁,专心致志精研医理,为人消灾防病。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排忧解难,还引导乡人避凶趋吉。传说莆田地区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尽办法施药抢救乡民,果然立愈。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阳佳节,妈祖父兄驾舟渡北上,西风正急,途中遇到狂风恶浪,船在狂风怒涛中剧烈颠簸,妈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难,亲临救驾,父亲救起,兄长与自己身亡。
此“天后”之“妈祖”或“默娘”,既有红海“示巴女王”的身影,也可能与中国内地某位贤淑女子的故事附和,合二为一,但主要是“示巴女王”,或许干脆“林默娘”的故事就是杜撰。首先,她影响广泛,一位普通女子不应该有如此大的影响。其次,为“处女”,出生时有“红光”、“香气”,皆与“示巴女王”事迹相关。默娘善医理,也门出产香料,香料本来就可入药。默娘享年“28岁”,这可能是“示巴女王”“28星宿”崇拜的一个隐语。“十六岁观井得符”,可能是处女女王登基执政的年龄。穿朱衣,云游于岛屿,这正是“萨巴王国”的文化象征与影响方式:红色、游弋于海。妈祖对于商业的大力支持,是“萨巴王国”与商朝之间的历史联系的追忆。
无论“妈祖”还是“默娘”都没有脱离“示巴女王”的“Magda” (或“Maqda”以及“Makera”)发音。这不能不说是神话系统中部分忠于原创的原则在起作用。千变万变,某些原味还是会保留下来的。
道教里的西王母
西王母,又名金母、瑶池金母、王母娘娘、西姥 、王母 、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 、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她是中国神话系统中地位最高的具有明确政治意味的女神。她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怪神,后来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甚至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
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有蟠桃树,食之可长生不老。居处有城千里,玉楼十二,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山。
《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①,是司天之历及五残”。昆仑绝顶上有三只叫“青鸟”的巨型猛禽,每天替她叼进食物。西方白虎为其使者。
《穆天子传》里,西王母又像是一位温文儒雅的统治者。穆王在瑶池与西王母相会,两人以诗词相互致意。
《汉武帝内传》称其美丽动人,为绝世佳人,赐予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着黄金褡 ;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 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这个故事不太可能是真实的,不过“示巴王国”当时还存在,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5年。
道教在每年“三月三”定为王母娘娘的诞辰(也有称为7月18,或某月23日),俗称蟠桃盛会。
中国一些传统学者认为历史上西王母确有其人。主要结论为:她属于游牧部落,生活于距今3000至5000多年前,在中国西北。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张忠孝教授指出:“西王母既是一个古老部落国家的称号,又是古国女王的尊号,代代相传。”
与麻姑、妈祖不同的是,这个西王母传说的地域在中国北方,或者说在内陆,并且主要与穆王以及其他统治者有关,政治意味浓厚。蟠桃、瑶池、豹尾虎齿、衣裳华丽、庄严美丽,长寿,与鸟、虎等禽兽有牵连,有萨满教特色,与星辰有关联,与道教起源有密切关系,所有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让人浮想联翩。此人同样接近“示巴女王”。特别指出“腰佩分景之剑”这一特点,直到今天也门(男)人的主要装饰之一就是“佩带腰剑”,也门几乎人人佩剑,为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我认为以上三个女神实为一人。从中国南海到大西北该女神神迹遍布中华。“示巴女王”期间,国家兴盛,向外飞速开拓进展,从阿拉伯半岛南部呈扇型向中国传播扩散,必然后果当如目前。南边走海发展为“妈祖”,北边越高山经藏区而入青海、甘肃一带为“西王母”。
在内陆,“西王母”主要成就了道教;在海洋,“妈祖”成为水上保护神。假如想了解西王母,恐怕得继续顺藤摸瓜寻找道教的根源。它们两者似乎有密不可分的伴生关系。
道教的一些特点(1)
有人认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它确实是中国独有的宗教,起码从名称上找不到与它相近的外国教派。但是道教的根系在西方,它的信仰价值体系甚至可以远达欧洲的希腊、非洲的埃及,但更多在西亚一带,并且道教不是单一起源。
假如我们把道教的鼻祖定为老子的话,那么创立时间起码不超过东周,但我认为把老子纳入道教体系是后人的附会。不过,老子生活的时代尽管并没有道教,日后把他尊为鼻祖还是符合逻辑的。
道教与八卦之间也有着神秘的联系,或许它的根系无论从时间还是从地理都扎得更远。我在《历史也疯狂》一书中已经撰文寻觅过《易经》的根源,关于阴阳、“八”神皆有可能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尼罗河源头地区。而埃塞俄比亚恰好又在“示巴女王”(西王母)的辖区,这些联系不是偶然的。
道教是一种集合了多种信仰体系的宗教,首先有祖先崇拜,“驱鬼捉邪”的主要任务决定了它还有浓重的萨满教特点,但同时它还具有佛教、儒教、犹太教思想的融入。总体我认为道教的核心价值体系来自“西边”:西藏的苯教、西亚波斯的祆教,以及辗转从红海流域而达希腊集大成的神话体系,都可能是道教的主干。
从汉代的“太平道”起,道教初步具有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