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弹指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浪漫弹指间-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到愚公移山。移山的人,以及所有破坏自然生态的人,一定都是愚蠢的。     
  想到精卫填海。精卫的执著,不仅仅是可敬,更是可怕。精卫翻飞的羽翼,承载着人的贪婪的目光。     
  想到一匹月光下的马。它迅疾地来,又迅疾地去。我看到了它,却无力挽留它。它载着我的目光飞快地消逝。它把我的惦念和忏悔拉得好长好长。     
  想到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笔下的〃最好看的霜〃。他在《洞察世界的艺术》中引用一位画家的话说:〃每年冬天,我都要到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假如你在雨后把脸埋在一大堆湿润的树叶中,你会觉出那种沁人心脾的凉意和芳香……只有把自然当人一样看时,当我们的精神状态、喜怒哀乐与自然完全一致时,我们所爱的那双明眸中的亮光与早晨清新的空气浑然一体时,自然界才会以其全部力量作用于我们!〃 最好看的霜,湿润的树叶,明眸中的亮光,清新的空气……这些微凉的意象,分明是让人感到了一种温馨。一个生活在临淄的朋友,曾跟我讲述过她是如何地穿过一片闹市,去到那个广场看望一株樱花的事情。她说那个广场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在某个角落里有一株樱花。她一直惦记着那樱花是否开了,每天不去看一看就难以入睡。这种惦念持续了好长时间,直到有一天樱花枯萎了。     
  一朵花从绽放到枯萎,该是一段怎样的路程?     
  惦念一朵花的绽放,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回忆?     
  我珍视这样的惦念。但我不知该如何地告诉你,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山水,还有这样的我的犹疑和冲突。     
  第七章 历史的当下叙述     
  一     
  而这里当下的一切,与古齐人又有着怎样的一种隐秘关联?     
  济青高速公路淄博段,有一块十分惹眼的路牌:〃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这里,你会发现,历史和现实在同一个横断面上相遇了:地上,奔跑的是各种现代化交通车辆;地下,静默的是春秋中期的13辆配套战车和38匹战马。空间距离十几米,真是典型的上下两千多年呵。历史像在这里开了个玩笑一样,很是让人感慨。     
  生活在齐国故地的人,大抵是不会缺少历史意识的。这里到处都是历史,历史总在不经意的地方出现,好象在提醒你要记住自己的过往。有人说,这里下雨的日子,大家都愿意往外跑,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现被雨水冲出来的文物。这固然有些夸张,但也确是〃地下博物馆〃的形象阐释。那些曾经简单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当下已经变得很是艰难。历史的出现,不仅仅是告诉你曾经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对当下的现状构成了一种介入。我愿意相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任何一部历史,实质上都是一部当代史。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好象都患着严重的历史情结一样,都愿意纷纷潜到历史后花园里采摘花叶。这在影视界尤甚。市场的游戏规则告诉我们,影视选择的前提必然是需求的存在,是利益使然。我并不是关注利益驱动的方向,但它提供了一个反思现象或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这种大众需求的背后,一定是蕴涵着什么东西的。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的出现呢?它一定是与当代问题紧密相关的。当代人的精神迷失和价值失衡,作为当代人在当代找不到慰藉看不到方向,历史于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历史好似一种拯救,拯救人于当代的迷失之中。也就是说,历史的价值和作用正在越来越被人的心灵所接受。当然,这并不排除历史作为一种言说方式,对当代问题的含蓄表达。而且,这种方式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         
◇欢◇迎◇访◇问◇BOOK。◇  
第24节:浪漫弹指间(24)       
  不难想见,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集聚过什么样的人物,积淀的又是什么样的文化?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条胡同、一座旧宅,甚至是一棵古树,差不多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故事。去到齐国历史博物馆,同行的友人说,没准哪个达官贵人就在这条路上走过。我对达官贵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兴致,但喜欢这样的历史感,喜欢历史以这种质感的方式出现。     
  在我看来,齐国故地的历史和文化,是和她的山山水水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已逝岁月的痕迹和记录,随时都会向我们讲述那些古老神奇的故事。我们必须有这种预设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你才可能进入齐国故地,读懂齐国故地。     
  二     
  很多雄伟的建筑在历史风尘中轰然倒塌,而文化却可以丝毫不受损伤地留存下来,而且随着时日的推移,会越来越丰富。我相信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也相信文化所带来的生命力。比如现今的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等等,大凡创建历史比较久远的,或者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大抵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的。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齐文化被遮蔽着。人们常常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评价齐鲁大地。所谓〃一山一水〃,分别是指泰山和黄河;至于〃圣人〃,自然的就是孔子了。她被遮蔽着,但她是始终存在的,她的务实、开放、尚变、兼容的文化特质,已经越来越凸现了出来。     
  我相信齐国故地是有着一种〃场〃的。她穿越历史风尘,固执地留了下来。作为一个过客,在那些步履匆匆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她。当我试图用语言呈示她的时候,我感到了语言的苍白和无力。她本来就不属于言说。这样的一种〃场〃,既是一个浸透着历史意味的地域概念,更是一种超越历史、依托地域环境而坚持着的生存行为方式。我们忽略她已经很久了。当远行的背影越拉越长,一种带有童年属性的质地开始凸现。我们终于发现,多年来苦苦追寻着的,正是我们已经放弃了的童年。你的,我的,人类的童年。     
  其实,我们从来就不曾真正地离开过她。     
  她是源。生命之源。理念之源。梦想之源。假若,文化是一条河流,那么有的河流已作为支流汇入了其它更大的河流。在今天,循着齐的理念,逆历史潮流而上,我们寻到了一个源头。这个源头由泉而湖,水位越积越深,越来越可以承载更多的东西了。她不似河,她没有远行,她一直留在这里,等待我们终有一天的寻访。现实在遥远且熟悉的地方,念想着她的曾经的模样。比如开放性,比如改革性,比如包容性,这些飘荡在历史潮头的东西,这些如今常常被人提及的理念,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被她拥有。难怪有人说,寻寻觅觅,走了好久也走出好远,结果是终点又回到起点,我们又回到了这里。     
  那些曾经的理念,正在以现代的方式恢复并散发出新的光泽。我们通常所说的齐鲁文化,实质上是齐文化与鲁文化融合而成。如果说鲁文化更多地来自于阐释所赋予和拓展的意义,那么齐文化就是属于行动的,它在行动中发现意义、呈示意义。它不会因为自身年岁的久长而拒绝当代意识的渗入。她的开放性,注定了它的活力与新鲜。这片古老的土地,是有着年轻的品格的。当一个地方,可以同时用古老和年轻这两个字眼来形容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种别样的珍贵。     
  穿行在齐国故地的山水之间,我一次次想到了这样的四个字:途中的根。     
  是的,途中的根。时光在行走,世事在行走,人们在行走,而根一直留在了那里。她一定是在固守着什么。她相信那些远行的人终究还会寻找回来,意义将在寻找的过程中重新焕发。那些泥土的光泽,在阳光下沉静又安详。     
  在我看来,她更像我们当下的一个影子。在现实与影子之间,隔着2000多年的时光。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么些年来,这个影子其实一直在跟随着我们。     
  在齐国故地,一棵树与另一棵树之间,一片叶子与另一片叶子之间,可能都隔着上百年的距离。而它们的根纠缠着,一刻也不曾分离。那些树干,那些枝叶不管走出了多远,不管遭遇了怎样的境遇,它们把根一直都留在了这里。留下来,在这里。就这么简单。         
BOOK。←红←桥书←吧←  
第25节:浪漫弹指间(25)       
  有时想,齐国作为春秋首霸、战国七雄之一,在先秦的历史舞台上可谓举足轻重,但最后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中国而不是齐国?或者说,假若历史可以重演,假若当初统一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齐国,那么中国的历史进程又会是怎样?     
  历史拒绝假如,但对历史的反思与追问是不能没有假如的,这决定着反思历史的深度。当然,追问的目的,不是为了弄个所谓的水落石出,更多地为了汲取历史的教训,少走弯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是有影子的。影子的存在让我们心安。不必凡事都要重新开始。影子早就在那里提醒我们了。     
  我喜欢这个有文化积淀的城。她的文化积淀,在看得到的景观中,在感觉到的气息中,厚重但不沉重,宽容并且包容。她可以同时容得下历史的真实和蒲松龄鬼神故事的虚构,可以同时拥有作为陶瓷的土与火的缠绵。在博山,我看到了基督教教堂,王母娘娘庙,甚至毛主席纪念堂,等等,各种教会、民间信仰不同而并处。这个并不算大的地方,为不同的信仰提供了可能。不同的信仰汇聚此地,没有太多的所谓纯净讲究,又丝毫不影响其信仰的虔诚。这让我想起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起与此相关的齐文化的遭遇。     
  三     
  历史在当代讲述了什么?     
  古人寄情山水,活得比我们滋润多了。我们把时间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