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怎样的一种对历史的感悟。他用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方式,将一代名园的繁荣和衰败令人惊讶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而从解说词每一个字的背后,却可以体会到更深一层的含义。他让我们明白,园子遭到焚毁固然让人叹息,而举国上下思想上的顽固不化恐怕更令人慨叹。
  电影和书的题目都为《圆明园》,我们从中也确实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画面,在电脑特技下,当年圆明园的主要景点都难以置信地映入我们的眼帘。但不得不说,电影和文章的主体仍不是园林,而是历史。
  历史,很多时候都有教育的功用,《圆明园》也不例外。
  但它教育得毫不枯燥。
  

袁子虚:隐藏着的真相(1)
袁子虚/文
  真相隐藏于一本书中——这多么像一篇柯南·道尔笔下的侦探小说。“谁是火烧圆明园的真凶?”这一真相,目前增加了一个隐藏体。它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大型纪录片《圆明园》的执导者——金铁木。在《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一书里,他首次披露了大批皇家密档。其中,最值得中国历史研究者重视的是这本书搞清楚了纵火烧毁圆明园的真凶——英国人额尔金。
  由此,历史教科书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表述就犯下了错误。根据金铁木的研究结果,法国军队只参加了抢劫圆明园国宝,却对放火之举不苟英国军队之举。
  圆明园被烧掉,不仅引发人们的悲怆之感,也同样引发争议,成为圆明园的一段公案。人们所争议的焦点是,圆明园到底是谁烧掉的。按照传统的说法,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之后,顺便将园子烧掉,以此毁灭他们的犯罪证据。但后来又出现不同的说法。有人根据一些材料证明,圆明园不是英法联军烧掉的,而是当时中国的一些暴民。
  通观《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一书,大量皇家密档及英法联军随军人员日记足以证明:圆明园确实是外国军队烧掉的,而其真正的凶手是英国大使额尔金。圆明园被洗劫后,英法联军先是撤离了圆明园。皇帝听说圆明园被洗劫后,愤恨不已,十分害怕他们继续洗劫紫禁城,于是,皇帝命人和英法联军谈判,以求保住紫禁城。这样,双方来到谈判桌上。在谈判的时候,英法联军要求释放被清政府扣押的谈判代表。10月16日,英军司令格兰特和英国大使额尔金得到了所有人质的消息:39人的谈判代表团中,只有18人生还,21人已经确定被满清酷刑弄死了。更为严重的是,死去的人中,还有一位《泰晤士报》记者。这让额尔金难堪不已,他说:“假如我不替这位记者报仇,《泰晤士报》将会怎样批评我呢?”想了半天,他决定纵火焚烧圆明园。“对中国皇帝的傲慢和违背国际法的行为,我们必须进行打击。我们要给后人留下复仇的永久记忆,让中国的通知者感到恐惧。”焚烧的对象之所以选准圆明园,是因为“圆明园是中国皇帝最宠爱的东西”。他的支持者格兰特也认为“隆冬将至,军队必须及早退出,我们也很希望用一些方法来证明:联军已经取得了胜利,占领了北京。”而在关键时刻,法国军队选择了退出。这个以艺术著称的国度保持了最低的道德底线,而坚持认为焚烧圆明园是“野蛮的事情”。
  1860年10月18日,一把猖獗的火光从圆明园升起,一直持续到次日。
  《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编“一个帝国的背影”脱胎于电影《圆明园》的解说词。该部分通过一个全新的角度,依据大量的清代史料,讲述了圆明园一百五十年凄美的故事。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座奢华的皇家园林,它是大清皇室荣辱的见证,它是大清帝国兴衰的缩影。第二编“一部影片的诞生”记录了电影《圆明园》的制作历程,相信其中的许多细节会感动读者。第三编是电影《圆明园》的文学剧本,读者完全可以当作历史小说来阅读。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经历了3代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他本身又参与过圆明园的建设,影片2/3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个传教士的“旁白”结构起来。传教士郎世宁和牧师麦吉,两个“神职人员”以上帝的名义,忠实地描述了他们眼中的圆明园。这是一部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历史真相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所有的细节都来自于可靠的历史记载。尊重历史真实是这个剧本的首要原则,比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细节来自于当事人的日记,就连大清皇帝的“台词”也全部来自于皇家密档。
  金铁木是一个有心之人。他在揣摩历史细节的时候,内心是安静的。“2006年9月8日上午,一部叫《圆明园》的电影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那一天,北京的天气前所未有的凉爽,躁热的夏天突然之间就消失了。秋日温暖的太阳照在大会堂上,三三两两前来参加首映式的观众正在陆续入场。站在汉白玉的台阶上,我心静如水。那是一种记忆当中似乎不曾有过的淡泊与平和。”电影拍完后,他把关于圆明园的一切整理成了图书,《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像一部纪录片一样,记下了历史典籍里的圆明园如何被他发现,并搬进影像世界里去的过程,同时提供的大量皇家密档又道出了历史的真相:是英国军队纵火烧毁了圆明园,而不是历史教科书里的“英法联军”。事实上,法国军队只参加抢劫。
  

袁子虚:隐藏着的真相(2)
一本插有大量海报的图书,是否有出版价值?出版者决定把《圆明园》的文学剧本收入书中。在前言里,金铁木写道:“从2004年春天到2006年秋天,我的生活一直被电影《圆明园》所占据。2006年10月,《圆明园》将在全国上映。两年多的时间,圆明园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久久不散。” 乾隆三年,宫廷画家沈源和唐岱奉皇帝之命为圆明园画像。沈源绘房舍,唐岱画树木山石。两位顶尖的画师历时7年,通力合作,最终绘制成圆明园景观图40张。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法国人抢走《圆明园四十景图》。今天,《圆明园四十景图》是世人了解圆明园最为原始、也最为重要的资料。没有《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就只剩下了传说,也就不可能有2006年的电影《圆明园》。
  二百年间,多少历史的浪涛拍打过去了。无论是世界上,还是中国社会内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如果你深谙中国历史,又满怀爱国之心,站在夕照下的圆明园废墟上,也极有可能像作家周国平那样,发一番浩叹:“圆明园,万园之园,痛史中的痛史,一个最辉煌也最悲愤的记忆,一种既骄傲又屈辱的心情,因为不可复原而在时间中永恒屹立,因为不可申诉而向世世代代永恒言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朱乌有:圆明园,背负历史的乌托邦
朱乌有/文
  圆明园一直被作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象征,在政治、文化、历史与艺术领域中皆有其浓重的色彩。这些,大多为人熟知。但人们还不大知道,圆明园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人建造了它?在圆明园诞生之前,又准备如何来塑造?它是如何成为历史乃至世界最大的园林?在它的使命中为何强加了民族精神的涵义?而它为何形成了如此悲剧性的命运?它的诞生与毁灭又将给当下我们带来些什么?我们面对圆明园该投下怎样的目光?
  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导演金铁木最近出版的新书《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中找到答案。
  圆明园的建造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是明朝的灭亡,满族人进入北京,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初,这个入主中原的异族王朝的皇帝们被没有在北京建造园林的想法。在他们几代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之后,他们并确立了以儒家思想治国的体制,而文化上亦受到深刻的影响。中国的文学艺术被看成是最高的文化成就。他们学习汉族文化,更喜欢作诗。康熙就可以看作崇尚中国文化的代表。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皇帝个人,同时亦普遍影响着满族人以及后辈的文化心理。
  康熙曾经几次下江南,对江南文化更会有独特的感受。正是在这种影响下,康熙在北京建造了第一个园林,名叫澄心圆。此后,便开了建造园林的先河,园林开始在紫禁城的北面大肆兴建。皇帝建造园林后,便住了进去,成为行宫。康熙不仅自己住进园林,还把园林赏赐给他的皇子们。而后来的皇帝雍正给赐的是一个叫“圆明园”的园林。但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园林的命运在后来与中国的历史联系一起。
  康熙死后,雍正成为皇帝。雍正即位虽然成为历史的公案,但却改变了一个园林的命运。圆明园随着主子地位的改变,它亦得到了不断的扩建。但此时的圆明园更是一个皇帝权力的象征,从中体现出一个帝王的意志和理想。在雍正看来,圆明园的“圆明”二字有着深刻的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
  1725年,雍正正式主进圆明园,而圆明园的规模亦初步形成。这为圆明园日后的使命奠定了根基,它将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后来清王朝很多的政治事件皆与它有关联。而圆明园的扩建工程远未结束。雍正时,圆明园扩建了三年。雍正死后,乾隆即位,乾隆扩建圆明园长达九年。这不能不说圆明园已经不再是一个园林,而是被赋予了许多政治文化的意义,这亦为圆明园日后的命运带来了政治悲剧的韵味。
  雍正、乾隆之后,几代皇帝似乎都习惯了在圆明园主政,而圆明园也真正地成为决策政治的中心。但中国的皇帝恐怕没有想到,当时的圆明园更有着国际的影响。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来到了中国北京,并在圆明园里面展开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他们将在这里看到的一切,都以书信的方式传达到自己的祖国。他们对圆明园的精美华丽的惊叹,使西方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