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朱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永乐大帝朱棣-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发现宫中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可叹往日一派繁盛而又肃穆的红墙黄瓦的宫殿已是一片火海 。   
  朱棣与周王在城楼上遥望宫中冲天大火,忙下令前往救人。宫中早已乱成一团。燕兵冲进金川门的消息一传来,太监宫女就躲的躲,逃的逃了。燕兵冲进宫来,高墙深院中竟看不见个人影。只见三个男孩子坐在宫门哭泣。虽然这三个孩子穿得很普通,衣服的颜色也不显眼,但却看得出不是民家子弟。而且宫中岂是一般人可随便来的?监督搜宫的命将这几个孩子带走 。   
  宫中的火烧得很奇怪,有人说是建文帝命人点的火,建文帝及皇后妃嫔都投入火中自焚了。但为什么翻遍了瓦砾却找不到建文帝的尸体呢?军士们确实从灰烬中曳出一具尸体,已是体无完肤,面目全无了。有人说这就是建文帝的尸体,有人则说这是马后的尸体。谁也无法确认,只有不了了之。但是如果这尸体不是建文帝的尸体,那建文帝又到哪里去了呢?他可还是当今的天子啊!   
  搜宫的燕兵来向朱棣报告,说不见皇帝的踪影,只从灰烬中找出了一具不知是谁的尸体。朱棣叹说:〃小子无知,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亮而遽至此乎?〃其实谁也没肯定那尸体就是建文帝之尸。但如果建文帝不死,朱棣又何以自处呢。自己竟如此与皇帝的宝座无缘吗?真的〃周公辅成王〃吗?   
  朱棣遣周王归第,分命诸将守京城及皇城,而自己则驻营龙江。他下令安抚臣民,严肃军纪。有士卒在市场上拿了鞋不给钱,立即被处斩。 关于建文帝,朱棣虽口说建文帝已死,但心中却放不下这段心事。他下令继续搜宫,并命搜捕奸臣齐泰、黄子澄,并开列〃奸臣榜〃。这一天公布的〃燕王令旨〃说:   
  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大明燕王令旨:谕在京军民人等知道。予昔者困守藩封,以左班奸臣窃弄威福,骨肉被其残害,起兵诛之,盖以扶持祖宗社稷,保安亲藩也。于六月十三日抚定京城,奸臣之有罪者予不敢赦,无罪者予不敢杀,惟顺乎天而已。或有无知小人乘时图报私仇,擅自绑缚劫掠财物,祸及无辜,非予本意。今后凡首恶有名者听人擒拿。余无名者不许擅自绑缚,惟恐有伤治道,谕尔众咸使闻知。    
  榜中开列的奸臣共二十九人,他们是;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文学博士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大理少卿胡闰,寺丞邹瑾,户部尚书王钝,户部侍郎郭任、卢迥,刑部尚书侯泰、暴昭,工部尚书郑赐,工部侍郎黄福,吏部尚书张■,吏部侍郎毛泰亨,给事中陈继之,御史董镛、曾凤韶、王度、高翔、魏冕、谢■,前御史尹昌隆,宋人府经历宋徵、卓敬,修撰王叔英,户部主事巨敬。朱棣设置了赏格: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绑缚奸臣,为首者升官三级,为从者升二级;绑缚官吏,为首者升二级,为从者升一级。奸臣榜贴出去之后,很多投机者纷纷以告密或擒获〃奸臣〃得官,一些人乘机报私仇、劫掠财物,虽禁而不止。      
第65节:百折不挠(49)     
  朱棣所驻之龙江北临长江,在京师外廓之内,内城之外。战斗已经停止,小皇帝或死或逃下落不明,但看来大局是定了。于是赶到龙江朱棣营门表示投降的越来越多。最先向朱棣叩头劝进的是兵部尚书茹瑺。茹瑺早就与太常卿黄子澄不协。在建文朝,刑部尚书暴昭与黄子澄相一致,极力排挤茹瑺,指其赃罪,致使茹瑺被罢黜为河南布政使。后来黄子澄罢官,茹瑺才又被召回任兵部尚书。 黄子澄既被朱棣列为奸党,自为茹瑺提供了一个进身机会。接着来投降的文臣有吏部右侍郎蹇义、户部右侍郎夏原吉,兵部侍中刘■、右侍郎古朴、刑部侍郎刘季■,大理少卿薛嵓,翰林学士董伦,侍讲王景,修撰胡广,编修吴溥、杨荣、杨溥,侍书黄淮、芮善,侍诏解缙,给事中金幼孜、胡■,兵部侍中方宾,文选郎中陈洽,刑部员外郎宋礼,国子助教王达、邹缉,吴府审理副杨士奇,桐城知县胡俨等。被列入奸臣榜的郑赐、王钝、黄福、尹昌隆也前来归附,自称被奸臣所累,请求宥罪。茹瑺、李景隆又为张■、毛泰亨请求宽免,都先后授官或仍任旧职。对那些仍然抗拒不降的,朱棣又开列了第二批名单指为奸臣,他们是;徐辉祖、葛成、周是修、铁铉、姚善、甘霖、郑公智、叶仲惠、王琏、黄希范、陈彦回、刘璟、程通、戴德彝、王艮、卢原质、茅大芳、胡子昭、韩永、叶希贤、林嘉猷、蔡运、卢振、牛景先、周■等,共五十余人。   
  迎附的官员已经迫不及待了。他们希望朱棣早即帝位,自己便成了开国元勋。十四日,诸王及文武官员们纷纷上书请求朱棣即位。本来,朱棣自起兵之日起,便已盯住了皇帝的宝座,但此时却要由群臣劝进。而朱棣又要故作谦让,说道:〃予始逼于难,不得已以兵救祸,誓除奸以安宗社,为伊周之勋。不意孺子无知,自底亡灭。今奉承洪基,当择有才德者,顾予菲薄,岂堪负荷。〃中国的氏族民主制已经湮灭数千年了,但在儒家经典中还是被奉为美政,称颂无加。而后世帝王为争夺帝位杀人盈野,谁也不愿实行那种民主的禅让制度,但他们却又都要用开明的贤君标榜自己。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不也是〃被迫〃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吗?朱棣的这番话何其动听,但大臣们都知道这是假的,这不过是一场把戏的开幕式。自然,接着是群臣的进一步劝进。诸王及文武群臣苦苦叩头,一定要请他做皇帝:〃天生圣人,为社稷生民主,今天下太祖之天下,生民者太祖之生民,天位岂可一日而虚,生民岂可一日无主?况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殿下为太祖嫡嗣,德冠群伦,功施宇内,威被四海,宜居天位,使太祖万世之洪基,永有所托,天下生民,永有所赖。不宜固让,以孤天人之心?〃这一番劝进辞哪里是说给朱棣,分明是给天下人听,是向天下人宣讲朱棣即位的合法性。劝进集中在几点:一,生民需要有圣人做主,朱棣就是圣人;二,朱棣是太祖嫡嗣,理当继统;三,〃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只有朱棣当国君最为合适。在现存朱元璋子孙中年最长莫过于朱棣了,但若要按建文帝的系统算,还有其子文奎,其弟允熥、允■、允■,这些小孩子执政对国是不利的,必须把他们排除,才轮得上朱棣。这次劝进只能算初劝,朱棣故作不允。  
  到了十五日,诸将又向朱棣上劝进表,表中说:〃臣闻锄奸去恶,式扬神圣之谟,附翼攀鳞,早际风云之会,功光前烈,德冠中兴。恭惟殿下文明英武,宽裕仁孝,为太祖之嫡嗣,实国家之长君,天生不世之资,民仰太平之主。曩奸恶逞毒肆凶,祸既覃于宗藩,机欲倾于社稷,集天下之兵以相围逼,使国中之民不能聊生。乃赫怒而提一旅之师,遂呼吸而定九州之地,战必胜,攻必取,实由天命之有归、绥斯来,动斯和,爰见人心之所在。今内难已平之日,正万方欣戴之时,宜登宸极之尊,以慰臣民之望。臣等忝随行阵,仰仗威灵,素无远大之谋,窃效分毫之力,虽不敢冀云台之图象,实欲慕竹帛之垂名,谨奉表以闻。〃这是二劝,朱棣仍然不允,因为他知道还会有三劝。这二劝是随征武将提出的,其中内容与一劝大体一样,不过其中透露了〃你当皇帝,我们也可以跟着沾光〃的意思。   
  十六日,诸王与文武群臣相继又向朱棣劝进。诸王上表说:〃天眷圣明,宏开景运,群奸既去,宗社永安。恭维大兄殿下,龙凤之资,天日之表,祯祥昭应于图书,尧舜之德,汤武之仁,勋业夙彰于海宇。迩者险邪■祸,毒害宗亲,谋动干戈,几危社稷。乃遵承于祖训,聿奉行于天诛。一怒而安斯民,备文王礼义之勇,不四载而复帝业,超世祖中兴之功,武以剪戢;克全皇考之天下,文以经纬,聿明洪武之典章,实天命之所归,岂人力之能强,愿俯循于众志,庶永绍于洪基。惟我诸弟谊重天伦,情深手足,荷蒙拯溺,得遂生全,祗迓龙舆,蚤正天位,庶皇考之天下永有所讬,四海之赤子永有所归,幸鉴微忱,毋频谦让。无任激切之至,谨奉表以闻。〃朱棣是如此谦让,诸王是如此急切!   
  在中国君主政治中,最虚假的莫过于这个〃三推让〃之礼了。上下人人心里明白是在演戏,但戏还要演得像。朱棣仍然〃不允所请〃。这天,群臣又来劝进,朱棣说了如下一番话:〃昔天运衰微,四海鼎沸,强弱相噬,百姓无主,天命我皇考平定天下,以安生民,勤苦艰难,创造洪基,封建子孙,维持万世。岂意弃臣民之日,体犹未冷,而奸邪鞠凶,祸起不测,图灭诸王,以危社稷。予以病躯,志耗力疲,惟欲高枕,以终余年,奸邪一旦起兵见图,令人震惧,不知所为。群臣告予曰:〃太祖高皇帝创业艰难,陵土未干,而诸王见灭,宁能束手受戮,以弃社稷乎?〃予彷徨无指,顾望求生,而天下之兵日集逼。形势之危,犹侧立于千仞崖之上,而推使其下也,可为悚惧。勤苦百战,出万死一生,志清奸恶,以匡幼冲,其乃殄灭于今,遂自焚陨。群臣劝予即位,予思天位惟艰,有如幼冲弗克负荷,几坠丕图。非虚为谦让,诚思皇考创业艰难,欲推择诸王有才德可以奉承宗庙者立之。主宰得人,天下之福,予虽北面,且无忧矣。〃他批评建文帝以冲幼误国,必须有才德的人挽救太祖创建的基业。如果有合适的人主宰天下,即使不当皇帝,也无可忧虑了。当然群臣会说有才德的人非朱棣莫属。朱棣本人难道心里不是想的舍我其谁吗?群臣还要把这出戏唱到底,他们稽首固请,说道:〃殿下德为圣人,位居嫡出,当承洪基,以安四海。虽谦德有光,复谁与让?且天命所钟,孰得而辞?殿下宜蚤践大位,使臣民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