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部军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部军史-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高度上,既要使天安门城楼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广场上的群众看得清楚,又要考虑到飞机陈旧一旦发生故障,能够滑翔到郊外迫降。从飞行中队受领任务到正式受阅仅有一个月的时间,他们紧张地进行训练,先组织分练,尔后组织合练,还进行了两次预演。9月23日受阅机群第一次预演,编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会,代表们听到空中有机群通过的声音,关切地询问是哪里来的飞机?周恩来欣然告诉大家,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人民的飞机,他们是来保卫政协会议的,并准备参加开国大典受阅,正在组织训练。
  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北京30万军民欢聚在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亲自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朱德总司令宣读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的命令。随后,阅兵式开始。4时,受阅的机群从南苑机场起飞,按照规定的航线、高度、速度出航,在北京东郊通县双桥上空编队集合,盘旋待命。4时35分,空中受阅的分列式开始,受阅的机群排列着整齐的队形由东往西,朝天安门飞去。飞在最前面的是9架P…51战斗机,分为3个分队,编成“品”字队形,从天安门广场上空轰鸣而过。第1分队长机由邢海帆总领队担任,左右僚机飞行员是孟进、林虎;第2分队长机是杨培光,左右僚机飞行员是阎磊、王延洲;第3分队长机是赵大海,左右僚机是谭汉洲、毛履武。紧接着飞来的是两架蚊式轰炸机,编成第4分队,排着“一”字队形,长机飞行员是邓仲卿,僚机飞行员是王玉珂。后面是第5分队,3架C…46运输机,编成“品”字队形,在长机刘善本率领下,平平稳稳地向前跟进,飞行员有谢派芬等人。最后是第6分队,由2架PT…19教练机和1架L…5联络机组成,长机飞行员方槐,左右僚机飞行员是安志敏、任永荣。17架飞机编成一个完整的受阅队形。当人民空军的机群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仰望着迅速掠过的机群,频频招手致意。天安门广场上数十万群众纵情欢呼。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和群众的欢呼声汇合在一起,整个广场形成一片沸腾的海洋。
    3、组建航校
  要建设空军首要的任务是培养飞行员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这项任务,最重要的首先开办航校进行培训。中共中央根据空军面临的作战任务、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一批航校。空军首长决定立即集中一切力量,投入航校的筹建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只有一所在1946年3月建立的东北老航校,远远不能适应迅速建设人民空军的需要。中共中央确定以东北老航校的干部、学员为骨干,争取苏联政府的援助,尽快建立第一批航校。1949年7月11日,刘少奇访问苏联,在同斯大林会晤时提出:需向苏联购买飞机和装备,请苏联派出专家来华协助创办航校。苏方表示同意后,8月1日,中共中央即派刘亚楼率王弼、吕黎平等人去莫斯科商谈具体事宜。最后达成如下协议:由苏联帮助中国创办6所航校,卖给中国各型飞机434架,派出专家878名来华协助工作。10月6日,中央军委批准了创办6所航校的方案。空军随即召开第一次航校工作会议,并提出了“一切为了办好航校”的方针,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做好航校开学的一切准备工作。
  中央军委1949年12月20日正式颁布命令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航空学校。此时,向苏联买来飞机185架。对航校校长的人选,全部由东北老航校有飞行经验的干部担任。即:第1航校校长为刘善本,第2航校校长为刘风,第3航校校长为陈熙,第4航校校长为吕黎平,第5航校校长为方子翼,第6航校校长为安志敏,第7航校校长为魏坚。空航校政治委员,从各野战军中选调。各野战军遵照毛泽东的批示,共提出19名预选对象,中央军委从中选定了7名,即:第二野战军第28师政治委员姚克祜任第1航校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115师政治委员李世安任第2航校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101师政治委员王学武任第3航校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3师政治部副主任李发应任第4航校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63师政治部副主任王绍渊任第5航校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141师政治委员张百春任第6航校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54师政治委员罗野岗任第7航校政治委员。各航校所需的其他干部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东北老航校抽调;二是从陆军中选调,其中90%以上的人员是从各野战军部队中选调来的;三是从国民党空军起义和留用人员中任用;四是从大专院校学航空专业的学生中招收。
   。。

一、蓝天卫士……人民空军(5)
由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6所航校仅用50多天就建立起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在1949年至1950年期间,仅批阅空军有关办航校的请示、报告就有49件。再就是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6所航校于1949年12月1日开学。12月11日,朱德总司令、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在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陪同下,参加了第6航校的开学典礼。第7航校于翌年1月5日开学。
  为了适应空军组建的需要,1950年空军采取了3次措施扩大航校培训规模,培训能力显著增长,但仍不能满足航空兵部队迅速发展的需要。于是空军决定从1951年开始,增建新的航校,将初期创办的既训练飞行人员又训练地勤人员的综合性航校,分建为单一的空勤航校和地勤航校。5月将第4航校培训的歼击机地勤学员分出来,由在沈阳新成立的第8航校负责培训。翌年8月,又将第1、2航校培训的轰炸机地勤学员分出来,由在长春新成立的第9航校负责培训。同年将第3、5、6航校培训的歼击机地勤学员也调出,由在太原新成立的第10航校负责培训。空、地勤人员实行分校训练后,由于专业技术比较单一,不仅有利于加强领导,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1953年1月,在陕西户县成立了第11航校。该校最初的任务和歼击机航校相同,后来改为担负轮训部队飞行中队长和新机种改装的训练任务。2月,在山西临汾又成立了第12航校,担负培训歼击机飞行学员的任务。空军初建时期,参战任务紧迫,急需提高指挥员战术素养与指挥能力,1953年1月,在北京南苑成立了空军中级指挥员训练班。该训练班主要负责轮训航空兵部队大队和团一级指挥干部,以学习战术为主,并有重点地研究部队急需解决的飞行技术问题。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到1953年底,空军航校共培训出飞行人员5945名,机务人员万余名,军事干部396名,政治干部690名,后勤干部310名,为一批又一批地组建航空兵部队创造了条件。
  培训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人员。为了提高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她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中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决定培养新中国的女飞行人员。1951年初,空军从华东军政大学和航空预科总队选调55名女学员。这批学员到牡丹江第7航校学习训练飞行员14名,空中领航员6名,空中通信员5名,空中机械员30名。经过刻苦训练,到1951年11月,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黄碧云、邱以群、戚木木、施丽霞、陈志英、何月娟、武秀梅、阮荷珍、周真明、万婉玲、周映芝、王坚、伍竹迪、秦桂芳等14人,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闯过了学习中的一道道难关,掌握了飞行技术。她们平均每人飞行77小时44分。同时学习的女空中领航员、空中通信员和空中机械员41人,也先后毕业。55人个个学成,无一掉队。毕业以后分配到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
  195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女飞行员们为首都人民作了第一次飞行表演。这一天,7000余名首都各界妇女代表和50多位各国驻华使节的夫人、记者等,来到西郊机场参加庆祝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起飞的盛典。飞行表演前,朱德总司令、全国民主妇联副主席邓颖超、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等,在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陪同下,检阅并接见了女飞行人员。朱德在讲话中指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女飞行人员,是新中国妇女的光荣,也是解放了的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邓颖超讲话说:“今天举行女飞行员起飞典礼,这也证明,妇女只要打破自卑感,有信心,有勇气,自强不息,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一切工作都可以做,而且能够做好。”女飞行员戚木木汇报了她们学习航空技术的情况,并代表女飞行人员表示,一定要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努力奋斗。3月24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了参加“三八”国际妇女节飞行表演的女飞行人员。毛泽东主席关切地询问:她们都成器啦?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回答:都成器了,能够独立执行任务了。
  在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人员编入部队服务以后,空军又先后培训了多批女飞行人员。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培养女飞行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
  院校全面建设。1954年以后,空军院校从创建阶段进入巩固加强、整顿提高、稳步发展的阶段。由单一的航空学校训练逐步建立起与空军编制相适应的多专业、多兵种、多层次的院校培训体制。由速成性质的训练逐步走上正规训练的轨道。在总结已有办校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教育训练的规律,进行教学改革,基本上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空军建设需要的办校道路。
  健全院校培训体制。1954年以后空军根据任务的需要,新建了一批院校,并对院校培训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为了解决各类专业干部的培训问题,1954年10月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