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车动情地:“贤弟不用牵挂,全是愚兄应该的。”
几天后,吴起带着宁植离开了西河。
身为一代兵家的吴起,却被公叔痤、王错之辈谮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生性太平实,太纯厚,总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不设防范之心,故而在《吕氏春秋。审分览。执一》一篇中,这样写道:
吴起见其所以长而不见其所以短,知其所以贤而不知其所以不肖,故胜于西河而困于王错。
王错是一个比公叔痤更可恶的人物,魏武侯在位时,他与公叔痤合谋谮走了吴起,魏武侯死后,子莹立,是为魏惠王,王错为相。武侯之子公中缓与子莹争位,未得成功,逃奔到赵国,赵国联合韩国共讨子莹,战于浊泽(在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南),魏子莹大败,被围。赵提出立公中缓,割地而退;韩不同意,主张两立,中分其国。由于两国意见不一,韩师夜去,魏围也因此得解。转年,魏惠王用兵大败韩、赵,而让人大惑不解的是,王错却出奔到韩国,故而世人无不怀疑王错是韩国隐藏在魏国的一个大间谍。
枝解于楚
第十二章 枝解于楚
1
吴起和宁植打马离开魏国后,又穿越秦地熊耳山,进入楚地。
楚国的祖先出自高阳氏颛顼帝(颛顼,五帝之一),高阳是黄帝(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生子称,称生子卷章,卷章生子重黎。重黎为喾帝(喾帝,五帝之一,黄帝重孙)的火正,很有功绩,能使天下光明融洽,喾帝赐给他一个称号叫祝融。共工氏叛乱,喾帝使重黎去平定,但他没能彻底消灭叛乱者,喾帝处死重黎,以其弟吴回为重黎的继承人,再做火正,仍称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又生六子,第六子名季连。周文王的时候,季连的子孙中有个名叫鬻熊的,像儿子一样侍奉周文王,受到周文王器重。周成王时,封赏文王、武王时候功臣的后代,把鬻熊的重孙熊绎封在荆山一带,赐羋姓,建都丹阳(在今湖北省秭归东南)。此后,其苗裔不服周室管束,常与周发生战争,周人称其为荆蛮。熊渠为国君时,疆土扩大到长江中游,后迁都于郢(在今湖北省江陵西北纪南城)。春秋时期,不断兼并周围小国,其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北到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东南),东南到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北),北到今河南省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战国初期,楚惠王、楚简王又先后北上用兵,灭掉杞、莒,使楚国地接齐、鲁,成为国土面积最大、国力最强的诸侯国。
日有升落,国有盛衰。楚简王后期,开始走上下坡路,到了楚声王,国力继续衰退,对外战略也不得不转攻为守。声王六年(公元前401年),全国发生大范围水涝灾害,睢水、汉水、溠水、淮水都发生溃坝,农田被淹,粮谷绝收。霎时间,盗民四起,举国不安,令天下人无不震惊的是,盗贼竟在深夜潜入宫廷行盗,将声王杀死在寝宫。楚声王死后,太子熊疑继位,是为楚悼王。楚悼王一心想强大国家,重振国威,在他登上王位的第九年(公元前392年),用兵韩国,结果不仅损兵折将没有得到一点好处,而且楚惠王时候被灭掉的陈、蔡两国,乘楚用兵于韩之机起事,又复其宗祠和国号,脱离了楚国的控制,从而给他在精神上造成极为沉重的打击。楚悼王是一个胸怀抱负、志向远大的国君,可是由于苦无良策,继位至今二十年,一直没能使国家强盛起来,为此他整日焦炙不安,一筹莫展。
这天,楚悼王正在宫中闷坐,侍臣入进禀报道:
“启禀大王,原魏国西河郡守吴起求见。”
“吴起?”楚悼王的眼睛陡然一亮,“他何以来见寡人?”
侍臣道:“回大王,吴起对小臣说,魏侯听信谗言,将他罢黜了官职,故弃魏适楚,愿效命于大王。”
楚悼王早就知道吴起是天下大才,魏国正是因为有吴起;才成为当今天下第一强国;一听说吴起愿以身事楚,如旱苗之得雨,辙鱼之得水,高兴得起身出殿把吴起迎进宫来:
“寡人久仰先生大名,先生此来,诚乃大楚之幸矣!”
吴起道:“吴起惭愧。然大王不弃,愿执鞭马前,倘蒙驱使,虽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楚悼王心里乐开花,对吴起一番大加赞许之后,叙说起楚国不尽人意的种种现状,说他继位以来没有一天不绞费心思,却怎么也思理不出一个能改变目前这种现状的方策,最后亮起一副渴求的目光问吴起道:
“先生博古通今,远见卓识,寡人欲富国强兵,雄压诸侯,先生之见,该当如何?”
吴起道:“昔时,尧有九年之水,不失为帝;汤有七年之旱,不害为王。究其因由,道之所行,民心所归也。今楚地数千里,天下最大;兵甲百万,天下最多,然不能称霸天下,吴起以为,养兵之道失也。养兵之道,当先阜其财,而后用其力。今日之楚;官满朝署,人浮于事,宗亲族属,奢费公廪,而军中士卒,仅予升斗之余,欲使其躯捐殉国,岂不难乎?且大臣权重,封君太多,则上欺主而下虐民,民受虐则生怨,民怨则财不生,此贫国弱兵之道也。大王诚听吴起之策,易楚之旧俗,罢无能,废无用,汰免多余之官,大臣子弟不得夤缘窃禄;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令其自食其力,所省国赋,以待敢战之士。如是,若国威不振,吴起请伏妄言之诛。”
楚悼王听吴起一席谈,整个脑海简直就像被清澈的泉水洗过一般,顿时清新明亮,觉得吴起不仅真正找到了困惑楚国多年的病灶所在,而且开出了最好的药方,喜不自禁地道:
“妙哉,妙哉,妙极哉!先生所言正合寡人之意,今大楚令尹之位尚虚,寡人委先生以令尹之职,一应国事,听任先生掌理,先生意下如何?”
“吴起不敢领命。”吴起赶忙起身辞谢。
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职,等同于其它诸侯国家的国相。吴起说自己刚刚来到楚国,尚未建立寸功就坐到这样的高位上,文武群臣即便嘴上不说,心里也不会平服,群臣不服,政令推行就会受到阻碍,他向楚悼王请求,愿意先去做一个郡守。
是时,与楚国为邻的秦国多事,三年前(公元前385年)秦惠公辞世,由其子继位,是为秦出公。去年,庶长(官爵名,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设置,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其它诸侯国的卿相)杀死出公和其母亲,并沉入深渊,迎立灵公(出公祖父)之子为国君,是为秦献公。由于秦国屡换国君,君臣次序混乱,无心、也无力对外扩张,这对楚国来说,解除了来自西方的威胁。但与楚为邻的韩国这些年迅速强大起来,两年前,韩文侯先是用兵郑国,一举夺取了郑国重镇阳陵(在今河南省许昌市北),接着又用兵宋国,向东一直打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并将宋国国君俘获,直到宋国大贡金币,割地献城,才把宋君放回。十年前,楚国曾经用兵于韩,故而楚悼王深感不安,生怕韩国找借口报复突然进兵,楚国的苑郡与韩国相接壤,几百里长的边界线既无高山峻岭,也无险滩大河,很难防守,虽然在边界驻守着二十万大军,楚悼王仍然是放心不下,如今吴起自请先去做郡守,楚悼王心想也好,不妨让他先在苑革故鼎新,等过上一年半载寡人再把他召回来,到那时群臣也就没了话说。于是授任吴起为苑守,并诏命驻守于北部边境的三军将士统统归于吴起节制。
从楚都郢城至苑,近千里之遥,吴起和随从宁植身着布衣,先取旱路到竞陵(今湖北省泽口),然后乘舟逆汉水而上,到达穰城(今河南省邓县)后,复取旱路,来到苑城。
常言说“节气不饶人”,进入谷雨,日头便开始显现他的活力,让人感到暖烘烘,火辣辣。吴起和宁植赶了两个多时辰的路,不免口干舌燥,进南门不远,见大街旁边有个茶水摊,便下马走了过去。
卖水的老汉见来了生意,热情地迎上前接过吴起和宁植手里的马缰,拴到茶棚旁边的木桩上,然后招呼入座,抹桌子斟茶,毕恭毕敬地:
“二位客官请慢用。”
吴起礼貌地朝老汉笑微微点点头:“多谢,多谢。”
苑城距离楚、韩边界百里,有民五万户,是楚国十大城邑之一。吴起边用茶,边朝街上看,街很长,望不到尽头。行人虽然说不上拥挤,但人来车往也不断流。吴起发现,在这些来来往往的行人里,没有多少穷民百姓,而多是衣冠奢华的阔老阔少,不时还有装饰华丽的香车从街上走过,车上坐着的全是头上戴银、肩上披金、满面春风的贵夫人或千金小姐,车前车后还跟有供其使役的男佣和女仆。
吴起问卖水老汉道:“老哥可知道这都是哪家府上的眷属?”
老汉摇摇头:“这个老可可是说不上,有的人家华车不只是一乘,为了互比富贵,时常变换着坐,老可哪来的闲心去关注这个。”
吴起又问道:“在这些游逛街市的人里,何以看不到有多少平民百姓呢?”
“百姓?”老汉的声调里带着不平,“百姓一年到头忙劳作,哪里来的闲功夫逛大街?比不得这些有钱人,要么是望族,要么是权门,要么是祖上有功德,世袭爵禄用不完的用……”
“闪开!闪开!快闪开!”
老汉被一串凶恶的喝道声打断,吴起抬头看去,只见不远处一个纨绔少年高坐马上,几个打手凶煞神似地叫喊着在前面为其开路。有个手拿探路棒的老叟躲闪不及,被一个打手猛力一把推向路边,老叟立脚不住,一个趔趄摔倒在地。马上少年并不罢休,破口大骂:“不长眼的东西,给少爷我狠狠地打!”
众打手一拥上前,对老叟连踢带踹,直打得老叟满地滚叫。
吴起怒火中烧,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