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自珍的风雨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贺自珍的风雨人生-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要贺自珍搀扶。他在病中,仍惦记着红军的问题,打算通过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让大家坐下来,把这些问题研究研究,统一思想。于是,他抱病来到龙岩,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
  那时候,在根据地内,有相当一部分人,醉心于过激的言辞,鼓动人心的口号,有的人还一心想打开更大的城市,过更好的生活。中央的这封信,正迎合了他们幼稚的“左”倾思想,因此,他们完全接受了这封信。
  在党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处在孤立的地位,他艰难地做大家的工作,反复说明,广东、湖南地主买办的势力较强,我们丢掉福建去打广东,这是盲动主义。他提出,应该安下心来,做艰苦的巩固根据地的工作。但是,有的人不喜欢听这一套,甚至厌烦这一套,分歧的意见无论如何也统一不起来。
  几十年后,贺自珍回忆起当年这次党代会的情况时,说:
  “在红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选举前委书记,许多人不投毛泽东的票,他落选了。他为什么会落选?有的人说,这是因为毛泽东民主作风不够,在党内有家长作风。毛泽东是不是有家长作风?我的看法是,他脾气是有一点,在这方面不如朱德同志,朱德的作风是更好一些。我看,他所以落选,主要是一些人轻视党对军队的领导,否定红军中的党代表制,不重视政治工作;另外,毛泽东对部队中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批评和抵制,也引起一些人不高兴;加上这次打不打广东的问题上,意见也不一致。”
  “毛泽东是一个很遵守党的纪律的人。他同前委领导干部之间意见的分歧,从来不同我讲。在红四军七次党代会以前,我一直不知道他同朱德、陈毅之间的意见分歧,因为我从没看到过他们吵架,只见他们经常来来往往,互相关心,联系挺密切的。我负责保管机要文件,前委重要的会议记录也归我保管。后来有一次,我无意中翻看了一次会议记录,才知道他们之间原来意见很不一致。”
  “毛泽东对‘左’倾的危害,看得比较清楚。他常常爱讲这样的意思:一个人穷极了,饿怕了,总想一步登天,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可这是办不到的,搞不好,还会撑死的。这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
  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开过以后,贺自珍同毛泽东一起,来到上杭。他身体本来不好,加上心情郁闷,病情更重了。
  与毛争论时,陈毅拍了桌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朱、陈与毛泽东意见分歧(3)
过了几天,陈毅一个人骑着马来到上杭看望毛泽东。陈毅是个爽快人,一进门坐下,就把前委主要领导干部之间闹意见分歧,使他这个新任的前委书记既很为难,也很忧虑的心情,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他告诉毛泽东,这次来,一是看看毛泽东的病,同时也想说服毛泽东,同意去打广东,并希望毛泽东一起去。
  而毛泽东呢,想的却是另一回事,一看到陈毅,心里十分高兴,好像大病好了一半多。他想利用这个机会,说服自己的战友,不要去冒这个险。
  于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争论在这一对战友之间爆发了。
  毛泽东说:“广东去不得,那里的敌人比较强大,我们比较弱。”
  “你不要把敌人的力量看得过高了,我们现在不能算弱了。”这是陈毅的回答。
  “不肯坐下来做艰苦的建立根据地的工作,这是流寇主义。”
  “你这是扣帽子。红军多打一些地方,多扩大点影响,有什么不好?”
  “能不能多打一些地方,要看我们有没有这个力量。把现在的根据地建设好了,巩固了,影响也会很大。”
  “广东比较富,打下广东,可以筹到更多的款子。”
  “我们完全能够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用不着到广东去筹款。”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声音越大,越说情绪越激动。陈毅发火了,大声说:
  “这不是我们哪个人的意见,这是中央的决议!我们执行中央的决议!”说罢,重重地拍了几下桌子。
  毛泽东的脸色一下子变白了。
  一直在旁边听着他们争论的贺自珍,真吓坏了。从井冈山会师起,毛泽东同陈毅始终并肩战斗,他们之间虽然有过意见分歧,也争吵过,但从没有像这次这么厉害。这回,他们吵得那么凶,会不会闹翻了呢?单纯、善良的贺自珍,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领导人之间的谈话,没有她插嘴的地方,她只能坐在那里擦眼泪。
  事实上,陈毅把桌子一拍,并没有使紧张的气氛继续加剧,反倒使激烈的争论一下子沉寂下来。毛泽东极力控制自己,不再说话。过了一会儿,他冷静而又坚决地说:
  “你们要打,你们去吧,我不去。”
  陈毅看看毛泽东坚毅的神情,知道谈话不会有他预期的结果。就说:
  “那好吧。我打算到上海去,把这些情况直接向中央汇报,请示中央如何解决。”
  毛泽东点了点头,陈毅转身走了。
  陈毅一走,毛泽东难过极了,沉痛地说:
  “胡来!胡来!他们要把红军都搞光了。”
  不久,贺自珍果然听说,陈毅到上海去了。他走后,由朱德兼任前委的代书记。
  红四军还没来得及执行中央关于打广东的指示,形势又出现新的变化。敌军刘和鼎部向闽西革命根据地发起了进攻。怎样应付来犯之敌呢?燃眉之急,朱德立即派人把毛泽东请到龙岩,商量对策。毛泽东身体不好,来人用担架抬着毛泽东,翻山越岭,贺自珍一直守护在毛泽东身边。
  这次商谈,仍然得不出一致的意见。多数人的意见是,把红四军的队伍拉出去打闽中,端掉敌人的老窝,迫使敌人退军。毛泽东不同意这种打法。他说,红军可以从外线打击敌人,但不一定要出击闽中。红军从来没到那里去过,那里党的力量、群众基础都不够。毛泽东的意见没有为大家所接受,前委仍然决定出击闽中。
  会开过后,毛泽东和贺自珍又回到上杭。
  这时,红四军已经按照纵队建制了。原来的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和两个营,改编为一、二、三纵队,福建地方武装组成第四纵队。前委留一、四纵队守闽西,二、三纵队去闽中。
  红军大队开走后,毛泽东同贺自珍一起来到永定县的苏家坡,继续养病。
  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他的心一时一刻都没有离开军队、根据地和人民。他仍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里的一切。贺自珍陪着他,从龙岩到上杭,从上杭到苏家坡。毛泽东一路走,一路把自己看到、想到的问题和意见,告诉前来看望他的干部,提出各种建议:
  “现在稻子快熟了,你们要赶快把田分完,农民拿到了一季稻子,情绪就稳定了,我们的队伍就站住了。”
  “分田地一定要注意发动好群众,群众没有起来,分田地是假的,农民还会把打到的粮食送到地主家去。”

朱、陈与毛泽东意见分歧(4)
……
  毛泽东这种关心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的作风,使周围的同志很感动。即使是一些在红四军的七大上对毛泽东有意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是一心为了革命的。
  最后,贺自珍和毛泽东来到了苏家坡。苏家坡是永定县的一个村子。村子比较大,坐落在一个山沟沟里,很偏僻。朱德带部队出发前惦记着毛泽东的安全,专门调了二支队的士兵来担任警戒。永定县委书记张鼎丞,怕二支队的兵力太弱,又抽调了相当一个连的地方武装配合警卫,同时封锁毛泽东住在这一带的消息。
  他们这样周到的考虑并不是多余的。毛泽东和贺自珍在这里生活了两个多月,几次遭到敌人的袭击。他们在一个村子里住长了,消息就很难封锁住。一些对苏维埃政权有仇恨的人,偷偷地给附近的地主民团和保安队送信,他们不一定知道住在这里的是谁,但他们能猜想到是个重要领导干部。于是,地主武装就利用晚间人们不防备的时候,搞突然袭击。有一次还来了几个连的国民党正规军,他们倒是在白天行动的。
  那时,毛泽东还不能自己走动,遇到紧急情况,战士们就把他扶上担架,抬到山上去隐蔽,等敌人走了,再回来。晚上,他们也不敢有一点大意。白天,住在村子的这户人家里,入夜以后,他们又换到村子的另一头的人家住宿,使敌人摸不着他们的行踪。这样,敌人的多次袭击,都扑了空。
  永定县委的同志非常关怀毛泽东的健康。他们送来了银元、大米和蔬菜,还专门派来一位中医跟着毛泽东行动,为他治病。
  根据地的老百姓和红军心连着心。他们了解到附近的敌人有什么动向,都会自动跑来报告,并且承担掩护工作。毛泽东和贺自珍住在哪一家,哪一家的群众就同红军一起放哨,让毛泽东睡个安稳觉。
  同志们的友谊,群众的深情,温暖着毛泽东的心。他的病慢慢好起来了。他在病中最好的消遣,就是同这里的群众聊天,从天时地利、风土人情到年成的好坏,他都想听,而且听得津津有味。他还详细了解这里进行土地革命的情况,群众对分田政策的意见。他同这里的群众聊天,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
  在苏家坡,消息十分闭塞,报纸很难看到。这使毛泽东感到难以忍受。幸好县委常有人来,给他们介绍外界的情况。红四军出击闽中失利,已经回到闽西根据地的消息,就是县委的同志告诉他和贺自珍的。毛泽东很关心这次战斗,详细询问了作战的经过。
  朱、陈恳请毛泽东出山
  10月上旬,红四军决定在上杭召开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前委通知毛泽东去参加。毛泽东虽然能自己走路了,但身体仍很虚弱,贺自珍放心不下,就劝他说:
  “这次会不去算了。”
  毛泽东不肯同意,耐心地对妻子说:“这是一个做思想工作的好机会,我怎能不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