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顽石终于点不了头,张国焘最后还是叛变了革命,叛变了党,跑到国民党那里去了。毛泽东争取、挽救张国焘的工作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使原来四方面军的同志分清了是非,认请了张国焘的真面目。张国焘最后叛逃时,连一个警卫员都没有带走,可见他是多么的孤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婚姻波折(1)
羸弱的身体,进取的雄心
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中国的政治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抗日救亡,扩大根据地,有多少新的工作等待着人们去承担,有多少新的领域等待着人们去开拓啊!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考验的党的优秀儿女们,在这个新的转折关头,想的不是休息,而是战斗,更多的战斗。
贺自珍也面临一个新的转折。
从踏上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那天起,她的心也在剧烈地跳动着,她的情绪也和同志们一样振奋,渴望在新的战斗中,为党为人民轰轰烈烈地做一番工作。她一次又一次地向组织上提出分配她工作的请求。然而,在长征中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至今没有复原的贺自珍,又一次怀了孕。沉重的身体负担,使她瘦弱的身体显得更难支持了。
组织上和同志们非常关怀她的健康,劝她不要急于工作,再调养一个时期,把身体养好了再说。
贺自珍不同意。她说:“我的身体是差一些,但坚持工作是做得到的。”
组织上和同志们看到她是那么坚决,就说:“那你还是在毛主席身边,做点力所能及的秘书工作,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贺自珍仍然不同意:“我不愿当家属,我要同大家一样,做公开的独立工作。”
在毛泽东身边做秘书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秘书不等于当家属,贺自珍当然很清楚。她不满足于只做秘书工作,她有自己的考虑。她同毛泽东结婚多年,一直担任他的生活秘书和机要秘书,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支持毛泽东的工作,照顾他的生活上了。拿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什么‘员’都当了。”如今,革命形势发展了,需要有更多的干部独立担当起更重的担子,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的贺自珍,希望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做更多的工作,这个愿望和要求,不是很正当吗?
组织上了解她的心情,在她随毛泽东东征回到瓦窑堡后,把她分配在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科担任科长。发行科的任务是监督、印刷在根据地通行的苏维埃纸币。
红军刚到达陕北时,中央机关就设在瓦窑堡,这是陕北的一个较大的集镇。苏维埃国家银行就设在这个镇上。贺自珍以极大的热情从事这项工作。她带着十几个人,白天印钞票,晚上检查印刷的数量和质量,白天晚上都不肯离开自己的岗位。那时,毛泽东也在瓦窑堡,贺自珍忙得连家也很少回。银行的旁边有几间房屋,她就在西边的两间屋里住了下来。有时,毛泽东晚上办完公,步行到这里来看她。
1936年,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命令东北军进攻瓦窑堡。党中央和军委作了研究,决定主动撤出瓦窑堡,争取东北军。中央的所有机关迁到了保安(后来改为延安)。
保安是个很小的县城,全县城不到四百人,房屋也不多。
这时,贺自珍快要临产,她在国家银行发行科的工作无法再继续了。她比毛泽东早几天到达保安。
她和毛泽东在保安的家,是在小石山的一个窑洞里。这是一座很破旧的窑洞,地上湿淋淋的,顶上不时地滴水。屋子很黑,警卫员刚来时,一拿门把,被蝎子蜇了一下,几天才好。屋里没有床,盘了个土炕,一进门就上炕。屋里没有灶,烧开水在门外用三块砖头支着水壶,就算是炉子了。
毛泽东撤离了瓦窑堡来到保安后没几天,贺自珍就分娩了。她生了个女孩。
一同长征过来的女战友们知道贺自珍快要生产了,都来看望。她们刚走到窑洞门口,见毛泽东笑眯眯地从窑洞出来,赶忙问:“生了没有?”
“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毛泽东高兴地回答说。
战友们走进窑洞,见贺自珍身边放着一个又瘦又小的婴儿。邓颖超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怜爱之情,她轻轻地把婴儿抱起来,仔细地端详着,说:“真是个小娇娇。”
于是大家都跟着叫这个女孩做娇娇,娇娇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1947年她从苏联回国,到毛泽东身边上学,毛泽东给她取了个学名:李敏。姓李,是因为毛泽东当时用李得胜的化名,单名敏,是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看着战友们对这个小生命如此喜爱,贺自珍却满面愁容,引不起一点儿兴趣。她此时想的,不是做母亲,享受做母亲的欢乐,而是工作。她朝思暮想的是,怎样跟上革命形势的发展,为革命多做一些工作。还在临产以前,她就请保安老乡为孩子找个奶母,想把孩子托到老乡家里去。她自己决定不给孩子喂奶,用这个办法节省出一部分时间来用在工作和学习上。总之,她觉得这个孩子来得不是时候,妨碍她的愿望的实现。
婚姻波折(2)
娇娇生下刚四个月,她就把孩子送到老乡家了。
很多人劝她:“孩子太小,你身体太弱,等一等吧!”
贺自珍固执地摇摇头:“孩子拖累我,我要干革命!”
把娇娇送走后,贺自珍想干什么呢?她想学习。她常常爱说自己是大老粗,不是知识分子。其实,她是个非常爱学习、爱读书的人。她参加革命的时候,年岁还小,只读到高小就离开了学校。在革命的队伍里,她一直过着动荡的戎马生活,能够抽出来读书的时间很少。即使这样,她还是抓紧可能的机会学习,提高自己。有一个时期,毛泽东带着队伍到粤北一带打仗,她利用这个机会,到福建上杭的师范学校,读了一段书。以后,她又在随营的训练班学习了一个时期。但是,她感到,光凭这样的文化、政治理论水平,适应不了当前革命形势飞速发展的要求,于是,她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学习去,进一步提高、充实自己。
组织上满足了她的愿望,把她送进了延安抗大。
入学的这一天,贺自珍有多高兴啊!她头戴军帽,身穿军服,打着绑腿,容光焕发。
抗大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要学马列,学政治,学军事,每天清晨还要出操。贺自珍同大家一样,参加了全部的学习活动和晚上的政治活动。抗大的学生是集体住宿。这时,贺自珍的家已经搬到凤凰山下一家老乡的窑洞里,离抗大只有一两里路。可是除星期六外,她很少回家,坚持过集体生活。有时候需要回家料理一下家务,她总是匆匆回去一下,又赶回来。
贺自珍在学习、活动的哪一方面,都不甘人后。人们天天能看到她矫健的身影,欢快的笑容。可是有谁知道,每一天,她是用多么顽强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才坚持下来的呢?在长征路上生了那个女孩以后,由于产后缺乏营养和调理,她落下了头晕的病根。负伤以后,大量失血,又使头晕的病状加重了。另外,嵌在她头部、背部的弹片时刻都在刺痛着她的神经。特别是阴天下雨,就痛得更厉害。她强忍着这一切痛苦,从来不同任何人诉说自己的不适。有一天,她在课间休息时上厕所去,战友们久久不见她出来,跑进去一看,原来她晕倒在厕所里了。
战友们把她抬回宿舍,医生很快赶来。经过检查诊断,贺自珍患了严重的贫血症,需要好好休息。她只得退学回到家里。
就在这个时候,她的家庭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夫妻间原来非常融洽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学识上距离,生活中纷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和中心,它像一颗闪闪发亮的红星,吸引着大批爱国的知识分子、青年男女。它们不顾国民党的多方阻挠,冲破重重封锁,奔赴延安。这批朝气蓬勃的青年,给延安带来了生气,给革命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显示出我们革命事业更加兴旺、发达。延安来的人多了,同志间的交往也多了。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自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来自各种院校学府,来自各个阶层,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消息和新的思想,他们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生活作风。这样,原来革命队伍的同志和新来的知识分子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更多的谈话题材。而这些交谈和接触,又使双方感到给自己的思想打开新的窗户,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因而交谈的兴致更浓,相处得更友好,思想上的交流也就更多了。毛泽东是个博学的人,对许多问题都有兴趣,他很喜欢同这些知识分子交往。他在这种交往中得到启示,获得知识,也感受到很大的快乐。
在这种情况下,贺自珍产生了孤独的感觉。她的文化程度比毛泽东低,这样的精神生活,这样的思想交流,过去在她和毛泽东之间,虽然不是很多,但总是有的。而现在,同某些同志相比,就显得过于少了。这种状况的发生使贺自珍很苦恼。自从同毛泽东结婚以来,她太习惯于在任何问题上都与毛泽东完全一致,根本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认识:她和毛泽东之间会有距离或不一致的地方。
她同毛泽东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是经过考验,共过患难的夫妻。他们两个人在性格上,在生活方式上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表现在生活上就会经常出现分歧。 。 想看书来
婚姻波折(3)
一次是在中央苏区的时候。总前委的秘书长古柏扭坏了脚,痛得好厉害,他的爱人曾碧漪看护着他。毛泽东非常着急,亲自过问他的医疗,请来了中医给他开了几副草药。毛泽东拿着草药喊贺自珍:
“自珍,你去给古柏熬药去。”
贺子珍正在看书,她答应了一声,没有动。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又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