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的补给线是垂直的,所以不论俄军想从左边或右边截断美军的补给线,美军都有部队可以掩护,所以补给线与作战正面垂直是安全的,平行则是危险的。在这种状况之下,俄军若不赶快撤退,一定会全军覆没。补给线在战争进行中是生命线,撤退时则是救命线,这点非常重要,除非双方的携带量足够决胜,一时间可以抛弃补给线,完全依靠现有的装备以一次作战决胜。如果有这个把握就可以暂时不用补给线,否则就非要用补给线不可,因为人员的补充,装备的补充,都需要补给线。从这点看来,俄罗斯必须撤退到阿拉斯加,但是等到退到阿拉斯加后,与追军又形成南北对抗、东西展开的局面,这时候美国部队主力改从左翼向前推进,结果使得阿拉斯加与莫斯科之间的补给线也断掉了。从地缘战略的分析看来,俄罗斯是无利可图,战略上注定失败。从阿拉斯加到莫斯科,中间经过整个西伯利亚,补给无法适时供应,而莫斯科的补给又有限,所以还不如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结果最后以一英亩七毛二分半的价格成交。俄罗斯万万没想到阿拉斯加有那么多石油,不过那也是后来的事了。
一切的战争准备要落实到野战战略的指导,所以要先设想一个全盘性的野战战略构想,能够把全程的构想弄清楚之后,整个战争指导也就落实了。为了策划一个有利的全程指导,就要先站在敌人的立场,替敌人设想用最好的方式进攻中国。日本的前进基地设在我国的东北,日方称之为关东基地,在关东的日军就称为关东军。以关东这个前进攻势基地来说,日军从北向南打下来,其主力可以沿平汉路南下,并且以其有力之一部沿津浦路南下,由此可见,日军的重点放在西边,如此会变成中日双方南北对峙、东西展开的局面,这样一来就把国军逐次的向东南方压迫到沿海边。如果我们被逼到海边就完了,因为我们在海上没有补给。当年日本海军与中国海军的比例,光拿吨位来比,是31∶1,也就是31倍于我们,船与炮的性能还不算,因此国军如果退到东南沿海,这场战争就结束了。所以日本人狂言“三月亡华”,照这种情形看来,即使三个月无法亡华,半年的时间也做得到。这是我们替日本先做的最有利的野战战略的构想。
抗日战争(6)
我们再从战争指导方面来做分析。日本的建军备战远超过我们,自从明治维新之后,就走上了一个现代化的路线,而且一直有野心侵略中国。这点从田中角荣的《田中奏折》中可以看出,他说:“要面对世界必须先要取得中国,要取得中国之前先要取得满洲。”日本要侵略中国的借口是争取生存空间,因为日本太小、人口太多,所以要侵略中国。但是日本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工业的支持,日本没有矿产、钢铁、汽油及橡胶,而橡胶尤其重要,橡胶一旦缺乏,部队就无法机动。换句话说,日本不能久战,所以绝对要用速战速决的战略。速战速决的先决条件是如何使日本有一个第一步的作战能力,而这个作战能力就是美国供应给他的。美国如此做,为的是要削弱中日两国之国力,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西方世界向来都不愿意看到中国壮大,所以在清末时会有“八国联军”一事产生,此事固然是因为满清得罪了西洋人,但是趁火打劫的也是大有人在。虽然名为八国联军,但是后来又有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三个国家加入,所以总共是十一国。清末国势衰弱,北方有日本、俄国势力,西南及长江流域有英国势力,两广、云南有法国势力,这些国家想要瓜分中国,吸取中国资源,所以西洋人不愿意看到有一个强盛的中国产生,基于此,各国都乐见日本打中国。唯独斯大林注意到虽然日本打中国是他所希望的,但是如果日本很快的就征服中国,替代了中国之后,就会立即对付西伯利亚,这点则是他所不愿意的。父亲也就是利用他这个心理,事前和俄国方面有所联系,因此在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与苏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无法洞悉中俄之间有何秘密协定,遂不敢使关东军倾巢而出,这点非常重要。如果关东军一开始就倾巢而出,大军南下,黄河老早就守不住了。日本留了一大部分军队稳定基地,对俄备战,如此一来对南下的压迫就减轻了。父亲的目的就是先减轻日军由北向南的压力,然后再使日军变成由东向西的作战线,所以父亲命令国军主动造成上海战事。当时虹桥的日军只有一万多人,国军不论从左翼或是从右翼插入,日军的海上补给就会中断,不过,我们故意从顶头打下去,使敌人始终能够由后方调派兵力。起先日军从日本本土调来部队,后来又从东北调来部队,最后从华北调部队到上海。以日军的兵役制度来说,可以维持野战部队百分之九十五的兵力,除非是某一次战役刚刚打完,所剩人数不多,不过他们还是很快就补充过来了。如此一来,日本便放弃了从北向南的作战线,变成由东向西的作战方向,所以我们从上海作战开始便奠定了抗战的胜利。
从作战指导上来说,只要捕捉敌方主力,这场战争就可以打完,因为国军将七十个精华师布置在上海,才吸引日军从北方增调部队南下,否则日军的原始计划是不会改变的,而日军转移作战线,也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当时有一个先头部队师长的日记记载:“皇军奉命向武汉前进,失败时日而已。”
问:从古到今,为什么都会在徐州打个大会战呢?
答:这要以地缘战略来说明,因为徐州是一个交通中枢,在作战上,交通中枢是一个战略要点,只要取得战略要点,便可南可北,可东可西,不但有作战的自由,还有发挥自由意志的可能。但是一失去战略要点,就会失去主动,所以交通中枢在平时是一个政治中心,在战时成为作战中心(central of oberation),例如法国的巴黎、俄国的莫斯科,都是战略要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苏俄,原本已经到了离莫斯科不远的地方,以德军前一段的作战速度,还有两个礼拜就可以到达,结果德军不向莫斯科前进,反而去攻打基辅,虽然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会战,俘虏苏军六十六万,但是以整体战略来说,德军注定失败。
问:如果淞沪战争的时候不吸引日军从上海进来,再打南京、武汉会战,那么日本会怎么走呢?
抗日战争(7)
答:日军的主力从平汉铁路南下,有一部是沿着津浦铁路,从北向南压迫下来,原本想把国军逼迫到海边;后来我们引诱日军,使日军的作战线改成由东向西,我们才能够依赖大后方,支持战争。父亲确实对中国大陆做了详细的地略分析,所以才决定,要对抗强敌日本,先要替日本做一个打胜中国的构想。他发现,日本如果要侵略中国,就要将攻势基地放在北方,由北向南攻击,把国军推到东南沿海,如此一来,就能达到三月亡华的美梦。我们的对策就是使日军由北向南的攻击改变为由东向西,将自己的攻势基地放在大后方(云贵川),必要时,西康也变成大后方根据基地,父亲也早命人在西康建筑一百幢房子,美其名是要盖一所大学,其实是预备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从重庆退到西康,继续抵抗日军。只要基地后门是开着的,我们就有机会,所以我们会花那么大的劲开发西南公路、滇缅公路和雷多公路。如果父亲不是熟读中国的古战史,恐怕也不容易体会中国的地理。
(三)以德报怨
邱吉尔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和平。”事实证明,第一次大战的胜利种下了第二次大战的祸根,造成更厉害的第二次大战。第二次大战期间,如果不是父亲在开罗会议中提出若干正派的战略指导的建议,恐怕后来的发展会更糟糕。换句话说,世界的局势虽然很糟糕,可是如果没有父亲在开罗会议中的努力,现在的世界恐怕会更糟糕。但是,父亲的努力又被尔后的雅尔达会议破坏,所以,雅尔达会议是造成世界纷乱的根源。
以德报怨的做法弥补了雅尔达会议所种下的乱因。我们撇开道德层面不说,它的战略价值是非常高的,一个好的战略价值是在一个战争将要结束前,已经为下一个战争布局,如同我们打撞球、桌球一样,前一个球要为下一个球布置有利的态势。当时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大战即将发生,那就是共产与###产的战争,可惜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获得了艰苦的胜利,他为了弥补西方人在雅尔达会议中所显现的自私,提出了以德报怨的方法。本来父亲的观念是世界性的,不但是中国对日本以德报怨,同时也要求欧美同盟国对德国、意大利以德报怨。他的目的就是要将共产势力阻绝在亚洲北大陆间,不让共产势力蔓延至太平洋。他也呼吁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注意共产主义的发展。欧陆各国曾经做了一些措施,而亚洲则在欧洲人的自私下形成了大乱。麦帅接到了父亲的通知之后,相当注意防止共产主义的扩散,诸如保持日本天皇的制度,使共产主义不至于在战后立即弥漫于日本;另一方面,由美国独家派遣占领军,其他的参与国派遣象征性的行政部队,使苏俄的军队无法进入日本本土。不过,等到麦帅采取行动时,西方的四岛已经失陷,原来属于日本的撒哈陵岛南部也失陷了,幸亏麦帅后来积极注意,亲笔签发一个命令给美军:如果无本人亲笔签字的命令,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想进入北海道,美军均应将其视为敌人,将其排除。所以当苏俄数次试图染指北海道时其先遣部队都被美军的火力攻击阻挡住,因此也保持北海道为一片净土,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一片净土。
另一方面,中国将日本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