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湘军-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钦差大臣一到广西省城,便感到兵力不足。何况绿营兵都是酒囊饭袋,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他知道,要对付蒸蒸日上的太平军,广西的清军需要大量补充有生力量。于是,他下令增募潮州勇丁。
  赛尚阿同时发现,清军缺少优秀的将领,兵力再多也是徒然。他想到了京官们向皇上推荐的湖南新宁人江忠源。于是他上奏清廷,请求调派江忠源赶赴大营。
  在推荐江忠源的京官当中,有一个是湘阴人左宗棠的哥哥左宗植。当时,左宗植在朝中任内阁中书,对江忠源非常熟悉,于是对大学士祁寯藻说:江忠源其人,可以倚靠他来镇压洪秀全。祁寯藻便向赛尚阿推荐了江忠源。
  清廷批准了赛尚阿的请求。江忠源接到赛尚阿的调令,毫不迟疑地踏上了前往广西的征途,走上了博取功名的战场。
  江忠源的这个举动,就是一部湘军史的发端。
  3
  新宁人江忠源是一个能够洞察社会的读书人。他在而立之年,就认识到嘉庆道光以来,社会危机四伏,于是预见到天下兵戈将动,形势将会大乱。客居京师时,他还关注着家乡的动态,留意湖南天地会的动向。
  这个年轻的新宁人,虽然身无官职,却能纵观全局,一点也不奇怪。他出身于秀才家庭,又考中了举人,自然会有些不凡的见识。难得的是,他并不满足于观察、思考和预见。他是一个实干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他将自己定位于经世之才,注重培养自身的执行能力。
  江忠源想要的执行能力,就是建立和训练民间的武装力量。
  应该说,江忠源本来是无意于做个军人的。他来到京城,是为了参加会试。他的同年生中有三位客死京师,一个是武冈的曾如鑨,一个是湘乡的邓鹤龄,还有一个是陕西的邹兴如。
  邹兴愚的祖籍是湖南新化,他和江忠源是老乡。江忠源见他温文尔雅,对他十分照顾。邹兴愚身体羸弱,因病咯血,又因家贫,没有仆从,江忠源带着被子和他住在一起,为他寻医问药。几个月后,邹兴愚病故。
  邓鹤龄当过江忠源的老师,也因病咯血,奄奄一息。江忠源买来棺木,收敛邹兴愚,嘱咐他的族人邹溥霖,将遗体送归陕西,而他自己亲自护送邓鹤龄南归。邓鹤龄在路途中去世,江忠源又为他买棺木收敛,将灵柩送回湘乡。
  这时候,江忠源的急公好义,声震京师,不仅在湖南人中传为美谈,连外省人士,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后来,江忠源的同年生曾如鑨在京师故世,江忠源又将遗体送回他的故里。
  江忠源行程万里,将朋友的灵柩送回原籍,自己误了三年一次的考试。
  1845年,江忠源大挑二等,慨然说道:“穷达,命也。谋个教书的职位,奉养亲人算了。”
  江忠源未能实现进士梦,失去了士人们渴望的进身之阶。他在失意之余,产生了另辟蹊径的想法。
  江忠源看重乡谊,到了京城,少不得与湖南老乡结识往来。他与郭嵩焘交好,一起去拜会曾国藩,为他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擅长识人的京官曾国藩,与江忠源相见恨晚,感叹不已。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江忠源这样优秀的人才。曾国藩预言,这个比自己年轻一岁的新宁人是天下奇才,将来一定会扬名天下,为操守和义气而献身。
  江忠源客居京师期间,与曾国藩一起,被誉为当时操节最佳的两个湖南人。北京城里有个传闻,说是京城里只要死了人,曾国藩必送挽联,江忠源必会帮忙买棺材。这两个湖南人的古道热肠,在官员和学者中有口皆碑。
  曾国藩后来离开京城时,向皇帝举荐了他所看中的这个英才。
  4
  曾国藩的预言是正确的。江忠源没有进士及第,于1845年南归。回到家乡,他便做了一件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事情:联络乡绅,举办团练。

1851年,咸丰元年(4)
他对乡人们说:“国家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和平。新宁处在湖南和广西交界之处,又是大山之间,容易滋生不法之徒。官府畏首畏尾,不敢过问。山区汉族和瑶族杂处,又与广西五排相连,一旦发生###,是很危险的!”
  于是,他召集诸位父老,兴办团练。他与大家约定一条:不得加入会党。每到月初,他便召集各村的丁壮,灌输忠孝礼义,教授兵法技勇,暗中采用兵法,管理团丁。几个月后,他的家乡秩序井然。
  江忠源组建的武装力量,不是临时凑拼的乌合之众。他在团练中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规定了一套列阵和搏杀的训练方法。江忠源熟读兵书,现在得以把书本上的知识用于实践。他的这套方法,人们笼统地称为“练勇”。这种方法一直影响到民国,甚至在当代的民兵预备役制度里,也能看到那段历史的影子。
  当时,广西的会党对湖南的宝庆府所辖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江忠源公开禁止会党活动,搜捕本地会党治罪。遇到争讼是非,他就召集父老乡亲,剖断案情,使大家心服。通过他的努力,乡土上偷盗绝迹,也没有人到官府打官司了。这样一来,邻乡都愿听从他的指挥,会党销声匿迹,人们纷纷脱离会党。而那些对会党敬而远之的人,觉得江忠源替他们解除了威胁,也就安下心来。
  江忠源发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发出一句感叹:“由于官府不会管理,所以民心早已散失,从一乡的情况,就能看出天下大势。”
  江忠源建立的武装力量,在三年后检验了战斗力。
  1847年10月,新宁黄背峒的瑶族人雷再浩与同乡李辉等人创设棒棒会,拥有两万多兵力,议定于当月26日在新宁和广西全州集结武装,同时举行反清起义。
  江忠源察觉到将有变故发生,撰写文章,详细阐述嘉庆初年官府镇压四川和湖南教民起义的始末,劝谕新宁子弟,不要加入起义军,免得招来杀身之祸。在这种宣传攻势下,越来越多的乡民离开起义队伍。
  江忠源又劝告新宁知县李博,请他准许棒棒会的会众自首,并悬赏重金,购买起义领导人的首级。
  但是,起义仍然按计划进行。李辉首先进入新宁城,准备内应。但因走漏风声,新宁知县李博张榜通缉,派兵捉拿。
  雷再浩迫于压力,率领部众在黄背峒和滑溪一带提前起义。
  10月20日,在李博指挥下,江忠源和盐法道杨炳堃率领两千名乡勇,分路围攻黄背峒,迫使雷再浩的会军转移到广西全州的庄塘,与全州棒棒会首领李世德所部会合,恢复了元气。
  江忠源率领部队据守要隘,切断起义军的供应,并向当局建议,湖南和广西进行联合作战。此后,清军对起义军的作战,基本上按照他的提议进行。
  江忠源率领团勇,屡次击退起义军的进攻。雷再浩对他恨之入骨,扬言抓到江忠源,要把他生吞活剥。
  江忠源的母亲听到消息,召唤他回家避祸。江忠源笑着对来人说:“毛贼怎能害到我!”不过,他不愿让母亲担心,便回到新宁县城,协助官员守备。
  雷再浩认为在广西很难站住脚,率部进攻侯家寨,打算攻取新宁,遭到江忠源所部顽强阻击,未能成功。
  一天夜里,县城接到报告,说起义军已经杀到。城内居民惊扰,江忠源睡在县衙里,安稳不动。不一会,他部下的团丁抓到起义军的两名间谍,绑来见他。知县要把间谍关进监狱。江忠源说:“不可!现在人心浮动,惊惶失措。只有立刻将他们处死,才能警示乱民。否则会另生变故。”
  李知县听从了江忠源的意见,城内人心才安定下来。
  这时,长宝道杨炳堃和总兵英俊奉令来到新宁镇压起义军,打算调镇筸兵来增援。江忠源极力反对。他的意思是,对付这一点起义军,不值得兴师动众。他还说,外来的兵将不可靠,如果小有所失,雷再浩的势力会更加强盛。
  杨炳堃逼问江忠源:“你能独自担此重任吗?”
  江忠源回答:“能!”
  杨炳堃不再言语。江忠源回到住处,上书论述调兵之难,以及对付雷再浩的容易。他把自己的规划说得十分明白,于是大家再也不提请求援兵之事。
  雷再浩打算转移到全州、兴安和城步三县交界的五排地区,据险固守。起义军分为两支队伍。雷再浩率领所部与全州人萧立三的瑶族武装会合,于10月30日攻克瓜岭,进占五排,在周边的军事要地分兵驻扎。 txt小说上传分享

1851年,咸丰元年(5)
11月3日,雷再浩所部在小池大败广西清军,击毙千总刘春林和外委陈国熊,以及四十多名兵丁。李世德所部起义军,则于11月9日在邓家冲被江忠源所部击败,李世德自尽。
  雷再浩收拾余部,放弃五排,向广西境内转移,于10月19日抵达火把市,突然与清军遭遇,鏖战多时,击毙清军守备李廷扬以下八十多人。
  但是,雷再浩的部队仍然无法在广西立足,只得再度进兵新宁,于11月29日黎明从黄瓜冲发起两路猛攻,进驻深冲峒,迫使驻防清军退守石田。
  雷再浩打算在八峒地区长期固守。杨炳堃和总兵英俊又担心了,认为八峒地势险恶,要打攻坚战,恐怕兵员不够,必须就地征兵。江忠源对他们说:“二位大可不必征兵,只要依靠乡勇,直捣匪巢,就能平定事端了。”
  江忠源请官府知会广西清军会攻,自己督率团丁,四面围逼,截断了起义军出兵的道路。起义军得不到食物,人心浮动。江忠源派本县的书生蒋启华,去劝诱起义军将领陈新进和李尚开投降。蒋启华密授机宜,让这两个叛徒力劝雷再浩放弃八峒,趁着武冈清军兵力空虚,率部北进,攻取武冈。
  雷再浩上了江忠源的当,于12月3日率领一千多名部众,向毛安转移。江忠源已经率领一千多名兵勇在这里预设埋伏,对起义军发起突袭,重创雷再浩所部。
  陈新进和李尚开趁机内应,将雷再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