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湘军-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安徽的三河发生大战时,天京附近也有激战。
  张玉良和冯子材的清军部队于11月12日攻克溧水。太平军向西撤退,遭到清军伏击,全队覆没。
  太平军增援部队攻击高古山,张国梁开壁迎战,率领几十名剽悍的骑兵冲锋陷阵,势不可当。各路清军跟随突进,将太平军追赶到江宁镇,捣毁几十座壁垒。从安徽小丹阳到采石矶一带的太平军营垒,全部被清军扫平。
  三河失败的阴影笼罩在湘军头上。湘军彷佛群龙无首,各自在不同的省份作战。
  田兴恕的部队仍在贵州,于11月25日解了黎平之围,向西南挺进一百五十里,进攻古州。
  刘长佑的部队移驻抚州。由于疫情加重,返回湖南。刘长佑遣散病弱的军士,留下来招募新军。刘培元也因病回到长沙。
  都兴阿总结三河之战的失败教训,上奏说,湘军在三河的失败,根本原因是胡林翼不在军中指挥,部队无人调度,请清廷迅速起用胡林翼指挥军事。总督官文也上疏请求。
  文宗重新认识了胡林翼的作用,下诏重新起用胡林翼为湖北巡抚。
  胡林翼接到清廷的命令,从家里痛哭起行,直奔武昌。
  曾国藩指挥着有限的湘军,继续向福建进军。张运兰所部进军邵武。石达开所部彷佛在跟湘军捉迷藏,又从福建返回江西,分为两支。石达开率张遂谋、赖裕新、蔡次贤和傅忠信等人的部队从瑞金向西南方挺进,袭击毗邻广东的信丰,另一支太平军北上攻打景德镇。
  鲍超和多隆阿的部队驻扎在安徽西南部,死死挡住太平军进入湖北的通道。他们在宿松的东北面阻击太平军,大获全胜,部队士气重新振作。
  和春见湘军在安徽腹地战败,便派部队进入太平军兵力空虚的安徽南部。江长贵的部队在祁门和青阳取得战果。邓绍良率部在芜湖取胜。总兵戴文英所部又从宁国报捷。
  邓绍良曾因丢失湾沚而被罢官,怏怏不乐。现在,他与戴文英一起攻打芜湖的湾沚和当涂的黄池,力战而死,但并无战功。和春命令提督郑魁士代替邓绍良驻扎宁国。
  宁国的太平军失去了据点,分为两支,一支北上宣城的水阳镇,抵达雁翅和官陡门,和春派戴文英所部将他们击败。另一支太平军南下,攻占了江西婺源。
  文宗决定巩固清军在安徽南部的战果,派张芾以三品京堂的职衔指挥这里的清军,又令周天受和王梦龄率部攻打江西婺源,没有攻克。
  官文和骆秉章奏请清廷改派曾国藩援助安徽。当时曾国藩仍在江西建昌,闽浙总督王懿德不愿湘军北上,便上疏请求暂缓将湘军调离,留下张运兰的部队保卫福建。文宗命令曾国藩自己权衡轻重缓急,决定行踪。
  石达开的部队已经从信丰北上,攻占南安,并向赣州运动。曾国藩上奏说,现在他应当援救安徽,但是江西的太平军活动在东南一带,与安徽的斜线距离有一千多里,势必无法合并。于是,他命令准备向福建进军的萧启江所部,改援江西南部,派张运兰和吴国佐攻打景德镇。
  曾国荃已经回到了湖南,命令部将朱品隆的部队作为亲军,跟随曾国藩驻扎建昌。 txt小说上传分享

1858年,咸丰八年(16)
占据景德镇的太平军牵制了湘军的大量兵力,曾国藩的谋士们建议迅速加以打击。曾国藩派张运兰和吴国佐率部去进行这次作战,自有他的考虑。吴国佐是左宗棠提拔的将领,出身为童生,弃文领军,经左宗棠奏请,清廷给予他主簿的官阶。张运兰累积战功,被提拔为道员。
  按照湘军的制度,营官中没有隶属关系的,就不论等级,都是平起平坐。统帅部队的将领,哪怕只是个九品官,而他下面的营官和哨官的等级高达一品二品,也要对他惟命是从。张运兰号为大人,吴国佐的部属也称吴国佐为大人,与之匹敌。吴国佐喜欢谈论军事,张运兰笨嘴拙舌,言语木讷,但以老将自居,素来与吴国佐不和,又因为金溪作战失约一事,互相抱怨。曾国藩命令他们一起攻打景德镇,是想要他们同舟共济,培养协作的精神。
  进入秋季以后,捻军进入山东,包围单州,攻打金乡。胜保派总兵田在田和提督史荣椿防守曹州与兖州。他认为清军在河南的战守很不可靠,又增设归德镇总兵官,派总兵邱联恩驻扎鹿邑,派朱连泰出兵驻扎安徽亳州。
  捻军遭到阻截,从山东返回河南商水以北的周家口。这里濒临小氵隐河,是颍口的商驿通道。捻军大举劫掠而去,势力更加强盛。
  161
  曾国藩从湘乡回到江西之后,在建昌大营期间,写作了脍炙人口的《爱民歌》,要求湘军搞好军民关系。
  湘军的军士都是朴实耿直的农民,曾国藩从乡村的实际生活和道德伦理观念入手,要求军士们将心比心,来体谅百姓的苦衷,照顾百姓的利益。
  《爱民歌》提出的要求只有三条,却写了四十句。每一条都有细致入微的解说,反映出作者对乡村生活和军民关系的观察,是无微不至的。同时,他非常了解手下那些农民军人的心理,知道他用温和的口气讲明这些道理,就一定能够打动他们的心。
  第一扎营不要懒。
  这个不要懒,首先要求军士们不要贪图方便,随便乱拿百姓的财物来修建营垒。不要拆卸人家的门板,不要拆房搬砖石,不要踩坏庄稼,不要打鸡鸭,不要借用锅碗。
  其次是不要拉民夫来为部队做工,也不要闯入民家去吃饭。
  最后,就是要照顾百姓的方便。不要筑墙截断了行人的道路,不要到人家坟地上去砍树,不要从养着鱼的池塘里挑水,凡事都要在百姓的利益前面退让一步。
  第二行路要端详。
  这是要求部队在行军宿营时不要侵犯了百姓的利益。曾国藩要求部队扎营都住自己的帐篷,不要进占城市的店铺,不要进驻乡间的村庄。不要高声喧哗,不要推开挡道的路人。扯菜喝茶都要付钱,更不能强迫百姓来搞搬运。
  对于拉夫这一条,曾国藩特别叮嘱军士们切不可为。他说,你把别人家的男人拉走了,一家人都会哭哭啼啼,母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眼泪都会哭干。而地保也会趁机从中敲诈钱财,把任务分派到各团和各都,有人派人,无人派钱,没钱就把骡马和猪都牵走,闹得鸡犬不宁。曾国藩夸张地说,这样一闹,连水塘的鱼也会吓死几条。
  第三号令要严明。
  最后这一条,是要求军士们遵守与百姓有关的纪律。他禁止军士随便出营,因为出营就会学坏,就会为害百姓。军士无事出营,不是讹诈钱财,就是调戏妇女,或者邀集流氓地痞去喝酒。喝醉了碰到百姓就打,遇到店家就发火。百姓出了血吃了亏,还不敢声张,又怕军爷不高兴,赶紧拿钱去赔罪。
  为了百姓能够安宁,曾国藩要求湘军军士服从号令。陆军不许出营,水师不许上岸。在家做良民,从军当好兵。他说,不抢不淫,是官军与贼匪的根本区别。如果官军也淫抢,就跟贼匪没有两样。这种丑名声传了出去,百姓会心酸,上级会皱眉。上司不发军饷,百姓不卖米盐,湘军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爱民的军队大家都喜欢,扰民的军队人人都讨厌。军民如一家,不可欺负他。
  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
  162
  1858年冬天,湘军阵营里又发生了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安徽庐州人李鸿章加盟湘军,为湘军今后的发展和延续,埋下了一个重要的伏笔。
  李鸿章一生中最为庆幸的一件事情,也许就是他在1845年初次会试落榜后,便以“年家子”的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的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1858年,咸丰八年(17)
曾国藩当时身患肺病,居住在北京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人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一条“经济”,也就是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李鸿章与曾国藩朝夕相处,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和帅远铎等人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曾国藩在家乡奉旨办团练,李鸿章也于1853年跟随吕贤基回乡办团练。曾国藩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函告李鸿章,对这位弟子寄予殷切的期望。
  1857年,安徽巡抚福济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李鸿章结束了为时五年的团练军事活动。
  李鸿章在本年携带家眷逃到南昌后,寓居其兄李翰章处。冬天,他本人投奔曾国藩设在建昌的湘军大营,充当幕僚。
  这一年,李鸿章三十五岁,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
  时值李续宾三河战败之后,湘军急需补充人才。曾国藩对于李鸿章入营襄助,是非常欢迎的。但他深知这个安徽弟子自恃才高,年轻气盛,锋芒毕露,遇事沉不住气,真要独当一面,需要经过一番磨砺。
  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湘军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胡林翼和李续宜等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辩之士,如李元度等,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至于曾国藩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
  李鸿章爱睡懒觉,曾国藩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才肯用餐,便逼着李鸿章起早床。李鸿章好讲虚夸大言,哗众取宠,曾国藩多次正言告诫:待人惟一个“诚”字。
  每当遇到困难挫折,曾国藩大谈“挺经”。
  曾国藩如此苦心孤诣,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