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战国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家都很熟悉的《GTO》、《东京爱情故事》、《义经》、《利家与松》,到最近的《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风林火山》等等。主人公往往一开始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弱势的角色,然后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努力获得某个目标或称号。日本人对这类作品也乐此不疲,他们在这些作品中获得了生活的动力。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乱世往往意味着旧的社会秩序的大破坏,传统的社会理念和社会体系崩溃,因此往往能够涌现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而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恰是励志作品的好题材。举个例子,光荣游戏公司出品了《太阁立志传》系列游戏,从名字看,这个游戏就是希望玩家能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励志的启发。游戏主角是战国史上著名的丰臣秀吉,他从一介农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关白,这一段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段非常好的励志教材。又如一些著名的大河剧,《义经》、《武田信玄》、《功名十字路》等等,也都把主角的个人奋斗过程做为主线,极力突出主角的个人经历而不是历史事件,这也算是大河剧的一个典型特色吧。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乱世的爱好,实际上和他们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现代的日本人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更需要一些乱世英雄来作为他们人生的偶像,所以,展现乱世的作品才会这样层出不穷。
  二、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在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人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战时情报局的要求做了一个有关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证明非常有用,因此在战后,这份报告被作者加上了前后两章出版,这本研究日本民族性的西方名著就是《菊与刀》。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言(4)
这本著作虽然是一部“急就章”,在许多方面流于肤浅,甚至有些过于直观的看法,但毕竟阐述了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对日本这个东方国度的看法,作者认为日本人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民族,他们的性格和心理中充满了矛盾,所以,作者用两个标志性的图腾:代表日本皇室的*和代表日本武士的刀来分别代表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双重心理的两面。
  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日本人的性格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他们谦恭温良,见面时频频鞠躬,坐的时候用跪姿,说话的时候用敬语;另一方面,他们尚武好斗,许多人都对日本武士的剖腹自杀印象深刻,西乡隆盛等人的故事也说明这个民族的血液中有着好斗、勇武、桀骜的种子。
  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许多豪侠,如专诸、豫让、要离、荆轲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士为知己者死,崇尚忠诚信义;二、舍生取义,为达到目的甚至自残肢体,不惜生命;三、好勇斗狠。这些人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秦汉一统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一统天下,传统文化中的好勇轻生的一面逐渐被磨淡,但这种性格特点却在我们的邻邦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
  秦朝末年,齐王田横战败,和身边五百壮士逃到了岛上,这五百壮士宁死不降刘邦,集体自杀。日本人对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津津乐道,认为这是勇敢的表现,日本古代的武士也把这些轻生尚义的行为作为武士道的典范。
  而日本的谦恭的一面可以说也有不少中国文化的影子,日本大化改新的时候,中国正值盛唐,日本的传统文化就非常受到盛唐气象的影响,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就在那个时候开始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带给了日本文化以新的气息。这些外来文化逐渐和日本的本土文化融合消化,就形成了日本的独特文化,儒家和佛教文化中的宽容、忍让、中庸的学说也对日本人的性格起到陶冶作用,这就形成了日本人性格中谦恭温良的一面。
  日本人忠诚,这或许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都有这个印象。日本是个君主制的国家,也有长期的武家统治历程,因此这一过程中培育了日本人忠贞的性格,他们对上级和权威十分看重,特别是武士,提倡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提倡对国家或者对利益集团的献身精神,这些都可以在日本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得到体现。
  但日本人同时也有叛逆的性格,他们对“下克上”也非常热衷,所以历史上才会有松永久秀、明智光秀一流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叛变行为遭到唾弃,相反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物仍然被当作是英雄甚至正面人物。现代的日本人也不乏对权威的颠覆的思维。
  既谦恭有礼而又尚武好勇,既忠贞不二而又心存叛逆,既安于本分而又敢于挑战,这确实是一个矛盾的悖论,而日本民族却把这一对对矛盾的悖论结合了起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尼迪克特用西方人的眼光去看东方的日本民族,或许带着一点西方式的偏见,但确实说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特点。
  要了解一个民族,先要了解其历史。了解日本民族也一样。个人觉得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非常典型的时期之一(另一个时期是明治维新时代),这个时代首先是一个乱世,“礼崩乐坏”的时代,许多的传奇人物纷纷登场,为解决天下事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这个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从中古社会向近世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时代,所以能够非常集中地体现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研究战国史,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本书中另有“关东”一概念,关东原指东海道铃鹿关、东山道不破关和北陆道爱発关以东,后广义上指远江、信浓、越后一线以东地区。关东也称“东国”,以之相对应的就是“西国”。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天皇、摄关、武家(1)
战国时代是日本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要了解这个时代,首先就要对古代日本的政治架构有个基本的了解。
  一、大化改新与律令制国家
  公元6—7世纪,整个东亚局势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陆上,中国结束了西晋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开始了隋唐大一统时代,在朝鲜半岛上,新罗开始逐渐强大,并威胁到日本在朝鲜半岛上的盟友——百济的生存,这两大变化对日本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日本国内,佛教和儒学的影响逐渐扩大,同时,原有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面临着严重危机,这一切意味着变革的到来。
  变革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变革,善于模仿的日本人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模版,那就是大陆上欣欣向荣的隋唐帝国,隋大业三年(607),日本的圣德太子派遣隋使来到中国,要求学习中国的文化,隋朝方面派遣裴世清回访日本时,日本表示:“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惟新之化。”(《隋书》卷八一《东夷传》)一句“冀闻大国惟新之化”道出了日本人要求学习中国的本意。遣隋使遂成为定制,在大陆上发生了隋唐换代以后,遣隋使也变成了遣唐使,随着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日本更为重视寻求和中国直接交流的通道,遣唐使在西入中国的旅程中,虽然危难重重,一遇风浪多有死伤,但日本人仍然锲而不舍,日本的留学生回国后,就成为变革势力的主体力量。
  变革在645年开始,是年,日本的中大兄皇子在中臣镰足的支持下,发动政变,铲除独断专行的权臣苏我入鹿及其势力,夺得政权。孝德天皇即位,改元“大化”,中大兄为太子,在中臣镰足等革新派的主导下,开始了史称“大化改新”的改革。
  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后,颁布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开始了律令制国家的发展历程。天智天皇死后,发生了壬申之乱,最终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击败了天智天皇之子大友皇子,成为这场权力争夺之战的胜利者,即位为天武天皇。
  天武天皇迁都飞鸟净御原宫,开始进一步推行改革,将全国所有的土地、山泽一律收归国有,继续推行班田收授和租庸调之法,制定“八色之姓”来固定贵族的身份秩序。681年,制定了《飞鸟净御原令》以巩固改革的成果,大宝元年(701),正式制订《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对律令进一步修订,是为《养老律令》。日本律令制国家体系基本上形成。
  所谓律令制,就是用律令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制体系来统治国家,日本的律令大体上吸收了中国唐朝的律令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天皇居于核心地位,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天皇以下分为良民和贱民,良民包括贵族、官僚、皇族,也包括没有特权的平民,贱民则分为陵户、官户、家人、公奴婢、私奴婢,通称“五色贱民”,贱民没有氏姓,也没有人身自由权,其中,公私奴婢在律令中被当做财产看待,可以转让和买卖,“奴婢者,律比畜产”。良贱身份都是世袭的,良民犯法也可以贬为贱民,贱民也可以视律令规定而“放贱从良”,这确定了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710年,日本迁都奈良的平城京,标志着奈良时代的开始,天皇统治的律令制国家进入繁荣阶段。

天皇、摄关、武家(2)
天皇在律令制国家中居于主导地位。日本向来认为天皇是万世一体的,比如1889年颁布的亚洲第一部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条就写着:“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所谓万世一系,其实颇值得怀疑。根据日本官方的说法,第一代天皇是神武天皇,读《日本书纪》、《古事记》里有关神武天皇的记载,其中有太多不可信的部分,神武天皇有点类似中国传说中的上古神皇伏羲、神农、轩辕,其事迹都是传说,其中有许多夸张和联想。史学界对此也颇多争论,甚至有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