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战国史-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已经出现雏形了。
  天正六年(1578)七月,完工的六艘铁甲船浩浩荡荡闯进了濑户内海。本愿寺的战舰在铁甲船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轻易就被打成了碎片。铁甲船就驻扎在了港威慑濑户内海。铁甲船的出现使濑户内海的海面局势大大逆转(有关铁甲船的形制和战绩,目前尚有争议,今从《信长公记》)。九月,信长视察港,对九鬼嘉隆的功绩大为赞赏,并赏赐给他黄金二十枚和九人扶持。十一月,在木津川口,为了争夺濑户内海的制海权,毛利水军于六日再度出击,凌晨辰时,九鬼嘉隆率领以铁甲船为主力的舰队和毛利水军发生激战。铁甲船在这次战争中发挥了威力。面对六百余艘毛利水军船只,九鬼嘉隆避敌之长采取远程射击的方式,用铁甲船作为防护,利用铁炮和大筒进行海上射击,顺利击败毛利水军。
  海上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陆上战役的进行。天正七年(1579)九月,被围困了大半年的荒木村重逃出了有冈城,由于宇喜多直家倒向信长,彻底切断了这座孤城的补给线,十一月,有冈城陷落,荒木的妻子儿女以及家人被暴怒的信长屠杀殆尽。第二年元月,别所长治在三木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提出以自己的性命换取部下和城内百姓的性命,得到了羽柴秀吉的准许,别所长治切腹自杀。一场闹剧落下了帷幕。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本能寺之章(6)
四、迷乱日深
  天正七年(1579)五月,宏伟壮观的安土城正式完工,信长搬进了这座日本建筑史上前无古人的庞大建筑中。安土城的完工,似乎是一个好兆头,在完工后的短短两年内,信长又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先是同一年,中国地区的宇喜多直家倒向信长,直接导致荒木村重的有冈城陷落,反叛失败;天正八年(1580)元旦,别所长治反叛被*。而这一年的三月和此后的闰三月更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天正八年(1580)三月,相模国大名北条氏政突然派使来见信长,要求达成同盟关系。相模国一直和甲斐武田氏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上杉谦信突然脑溢血去世以后,越后上杉家发生了争夺家督的“御馆之乱”。这场斗争并不单纯发生在越后,甲斐的武田氏和相模的北条氏也都参与了进来,他们自然希望在“越后之龙”死后,能通过参与上杉家族的内乱,从而达到控制越后的目的。也就是在这场争夺中,北条氏支持上杉景虎,但武田却接受了上杉景胜的条件退兵,这使得出身于北条家的上杉景虎在这场变乱中完败自杀。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北条和武田同盟关系的破裂。北条家的祖先北条早云是出名的枭雄,他的子孙也不是泛泛之辈。在和武田家结下梁子以后,北条氏政自然把目标转向了武田家的夙敌——织田信长。拥有相模、伊豆、武藏等庞大区域的北条家族正式和信长成为同盟,为武田家敲响了丧钟。天正十年(1582)二月,武田氏的木曾义昌投靠信长,在北条和信长联军的攻击下,以“风林火山”闻名于世的甲斐武田氏的历史悲壮地宣告结束。
  第二件事则更是天大的好消息,天正八年(1580),在织田水军以铁甲船控制濑户内海的制海权以后,石山本愿寺失去了最后一条获得补给的通路。闰三月,精疲力竭而又弹尽粮绝的石山本愿寺已经失去了最后的抵抗能力。信长也对旷日持久的石山本愿寺之战失去了耐心。在双方都没有意愿继续进行战争的前提下,信长搬出了天皇,由天皇作为中间人,颁布诏书进行调停。占有优势的信长当然要求本愿寺教徒退出石山。这一要求被本愿寺显如所接受。本愿寺显如立刻于四月退出城外前往纪伊鹭森。但性格刚烈的本愿寺教如却拒绝答应,他率领部分教徒继续斗争到八月,但胜利无望,也被迫退出。石山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
  然而,在这一连串的好消息背后,一连串惊人的事件也在发生,联系到其后信长的悲剧结局,这一连串惊人的事件可以说是一幕序曲。
  天正七年(1579)八月,在安土城落成后不久,发生了第一件重大事件:德川信康之死。德川信康为德川家康的长子和继承人,也是织田信长的女婿。当初,为了巩固织田—德川联盟,信长将女儿德姬嫁给了信康。德川信康之死谜团重重,事情的起源还得从德川家康本人的婚姻问题说起。当初德川家康成为今川义元的人质,今川义元就把外甥女筑山嫁给家康,就是这场政治婚姻在此后引起了一场大风波。今川家和德川家的仇恨导致家康的婚姻关系极度不和谐。筑山夫人和儿媳妇德姬的关系也非常恶劣。于是德姬在归宁省亲的时候向父亲报告说:筑山夫人很有可能要勾结甲斐武田家,信长一调查,认为有人要废黜家康,改立信康。听到这个消息的信长立刻写信质问德川家康,要求他命令筑山夫人和其子自尽。另一说认为,德川的家臣,特别是酒井忠次在这次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对德川信康非常不满,不希望他将来继承三河,于是借信长之手除掉信康。而信长也在征求德川家臣团的意见后做出了决定。第三说则认为,家康本来与筑山夫人和信康有很大嫌隙,而家臣中的石川数正等人对家康不断以三河的实力支持信长有所不满,密谋换上信康,于是,德川家康果断处理,并将这一事件的黑锅交给信长去背。最后还有更阴暗的一种说法,认为信长害怕信康以后胜过自己的继承人织田信忠,所以提前为儿子“拔刺”(这个典故出自朱元璋,朱元璋滥杀功臣,太子朱标认为父皇滥杀功臣,恐伤天和。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刺的荆条丢地上,让太子捡起来,太子犹豫不敢捡,朱元璋语带双关地说:“你怕刺不敢捡,我帮你把刺拔掉再交给你,岂不更好?”)不管怎么样,信康之死对德川家康而言并不是没有影响,所以,有些阴谋论者也因此将信长的悲剧性结局怪罪到家康头上,认为德川家康是那场悲剧的幕后策划者。 。 想看书来

本能寺之章(7)
第二件大事则发生在天正八年(1580)八月,这一事件也是众说纷纭。在石山战争结束后,担任石山本愿寺包围军主将的佐久间信盛突然接到了追放令,在命令中,信长认为这位从家督继承时代就跟随他的重臣,其一系列所作所为让人不能容忍,在石山战争中消极怠工,立功少,错误多,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不检点,没有一个武士应有的风范。于是佐久间信盛被流放到高野山。几天后,又一位重臣林秀贞也被流放,理由似乎是因为当年信长和弟弟信行之间的家督争夺战中林秀贞站到了信长的对立面。这似乎是追算30年前旧账的行径,在这个时候突然追算旧账让人觉得不可理解。另外,曾经因为仕途不如稻叶一铁而心怀不满的安藤守就也被没收全部领地,遭到流放。丹羽氏胜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一时间,四大重臣遭到抛弃,这使织田家家臣团中出现了恐慌情绪。对信长的行为,许多人也觉得不可理解,有人认为是信长进一步在进行“拔刺”,清洗掉不可一世的老臣,有人认为信长在做统一天下前的整顿,鞭策家臣认真做事,杀鸡给猴看。不管怎么样,信长又一次做了一件粗暴的事情,他的处理手段并不是很圆滑,造成的后果以及影响也极为恶劣。
  天正九年(1581)二月二十八日,在京都,装扮一新、衣饰华丽的信长以及其家臣、军队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织田家的众多重要家臣带领他们的军队接受了天皇的检阅。这场前所未有的阅兵仪式使信长的威望到达了巅峰。但是,在光鲜华丽的外表背后,织田家内部已经暗潮涌动,一场决定日本历史的大变故正在酝酿之中,其主角也出席了这场阅兵式,而且正走在某一支队伍的前列,光荣地接受着检阅。
  五、明智光秀
  在天正九年(1581)的京都大阅兵中,走在第三队的前列,率领着大和众和上山城众的武将,是当时任日向守,赐名“惟任”的明智光秀,这个深沉的人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织田四天王”之一。他在近畿一带有着非常高的威望。也正是这个“不被神眷顾的男人”一手终结了信长在日本战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中的表演。
  明智光秀和信长的渊源要从上洛之战开始说起。明智光秀出自美浓明智氏,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明智家为美浓国守护大名土岐家的分支。在斋藤道三夺取美浓以后,明智家就成了美浓斋藤的家臣。然而,斋藤家却在后来发生了儿子斋藤义龙弑父夺位的内乱,明智家被卷入其中,他们支持的斋藤道三成为内乱的失败者,这使明智光秀被迫流亡越前,投靠越前国的朝仓氏。
  越前国是当时京都文化的核心之一,在越前生活的明智光秀深深受到了京都文化的熏陶,在茶道、和歌等文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当时的日本,要获得京都公卿的青睐,自身的文化素养非常重要,明智光秀在这点上,恐怕拥有比信长更多的优势,这也是他将来的政治资本。
  然而,越前的朝仓家在政治眼光上确实有很大问题。明智光秀是一个有雄心的人,他也非常明白朝仓并不是值得侍奉的主人,此时,足利义昭来到越前,明智光秀以自己的政治直觉认为此人“奇货可居”,于是他又一次换主跟随足利义昭。他为这位落魄的将军到处奔走,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织田信长。而信长则是在这场上洛之战中看中了明智光秀的才华,正是这个人亲自把足利义昭这份大礼物送到了他手里。明智光秀的谈吐和能力也给信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信长主动提出要求将明智光秀收为自己的家臣,有求于信长的足利义昭立刻同意。于是,明智光秀就成为信长手下的又一名能臣猛将。 。 想看书来

本能寺之章(8)
看到这里,诸位读者是不是感觉他有点“三姓家奴”吕布的味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