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前清秘史(上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前清秘史(上部)-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韶华易逝。转眼间,已是公元1615年,即大明万历四十三年。这一年,努尔哈赤正式完成了八旗制度。此时,东哥已经三十三岁,成为当时人们口中的“叶赫老女”。她以自己的命运,为我国古老成语“红颜薄命”作出了毋庸置疑的注释。
  偏偏事情还没完。这一次,她不由分说地被他哥哥远嫁给了一位蒙古王子。
  面对这真正的羞辱,努尔哈赤的表现十分耐人寻味。
  以前,每当东哥被重新许配一次时,努尔哈赤通常都会情绪激动地严正警告那些打东哥主意的家伙们,提请他们注意自己东哥未婚夫的身份。当这种提醒被严重忽视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战争。事实上,对于处心积虑的人来说,这的确是发动战争的极好理由。
  然而,这一次,他不但没有去寻那蒙古王子的晦气,还言辞动人地制止了弟兄们动武的冲动。
  此时的蒙古部族,分裂成了许多不相统属的分支,他们虽然早已不复成吉思汗的雄风,但仍然是一支不可小瞧的力量。他们当中,有一些站在大明帝国一边对付努尔哈赤;还有一些,则帮助努尔哈赤和大明帝国作对。于是,争取与他们建立尽可能广泛的统一战线,就成了大明帝国和努尔哈赤谁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大事。这应该是努尔哈赤放过那位蒙古王子的真正动机。
  而对于叶赫部落,情形就要复杂得多。
  当年,叶赫部落的老酋长、东哥的父亲被努尔哈赤的部下杀死时,据说,为了表达歉意,努尔哈赤曾发誓在若干年之内不对叶赫部落动武。是故,以往东哥被许配给其他部落首领时,努尔哈赤只对付那些部落首领,从不找叶赫部落的麻烦。这种说辞很动人,很煽情,将努尔哈赤表现得仿佛一诺千金的好汉,应该受到努尔哈赤的欢迎。但是,这种说辞很有可能不是事实。
  因为,这里显然忽略了一个因素,在相当长时间里,叶赫部落的力量比努尔哈赤要大得多,而在努尔哈赤成长得足够强大时,叶赫部落又得到了大明帝国明确的支持。因此,在努尔哈赤下决心公开与大明帝国为敌之前,对叶赫部落,他难免会有很深切的投鼠忌器之感受。事实上,他曾经多次试图对叶赫部落开战,最后,令他克制住自己的,显然不是什么承诺,而是实力对比上的综合考虑。
  我们知道,在很多时候,打量政治人物和打量商人时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将利害得失上的算计和时机上的考虑放在第一位,大约就不会离题过远。
  这可能是努尔哈赤长时间隐忍不发的主要原因。
  如今,面对东哥被改嫁蒙古王子这一事实,努尔哈赤身边的人们怒不可遏,强烈希望出兵征讨叶赫,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轻率付出代价。努尔哈赤则表现得极为冷静、理智。为此,他曾经长篇大论地说服那些怒火万丈的战友们,劝告他们不要为了一个女人而打仗,特别是当这个女人背后站着叶赫部落与大明帝国时,更是如此。他特别清醒地提醒自己的同志们,我们的粮食储备不够,现在肯定不是对叶赫与大明开战的好时机。
  

努尔哈赤速写(5)
他嘲笑那些满腔怒火的人们说:按理说,我是当事人,我要是因为愤怒想去打仗,你们都应该劝阻我才对,现在怎么变成我置身事外,你们反倒固执己见呢?努尔哈赤还针对东哥说了一番话,大意是:因为这个女人,哈达部、辉发部、乌拉部都灭亡了,她使各国不能和睦相处,兵连祸结,达于极点,这样的女人不会活很久的。结果,努尔哈赤一语成谶。东哥嫁到蒙古部族后,仅仅一年真的得病死了。(《满文老档》,太祖卷四。)
  事实上,努尔哈赤在内心深处是应该感谢东哥的。因为,这位女子为他提供了太多发动战争、灭掉其他女真部族的理由了。
  三年后,当努尔哈赤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决定对大明帝国宣战时,在他发布的伐明檄文——《告天七大恨》中,有四条大恨是针对大明帝国支持叶赫部落的。其中,东哥事件被他单独列为一条大恨,申诉给上天,作为他向大明帝国宣战的理由。
  努尔哈赤做得真够可以的。
  公元1616年即大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国,定赫图阿拉为首都,定年号为天命元年,努尔哈赤成为天命汗,全称是“覆育列国英名汗”。此后,他再也没有改变汗王的称呼。
  此时,他早已不是三十三年前的努尔哈赤了。那时,他的势力范围可能不会超过今天北方一个乡镇,如今,除了受到大明帝国坚定支持的叶赫部落,他已经差不多统一了整个女真民族。他的马鞭挥舞起来,已经可以指向北起外兴安岭、西到贝加尔湖、东临鄂霍茨克海,南到日本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即使对这些地区的控制要到他的儿子皇太极时代才最后完成,但是平心而论,生活在今日的中国人,仍然应该为此向这位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女真部落酋长致敬,并心存感激。
  如今,他的确有理由也有资格蔑视身边那个庞然大物了。
  公元1618年即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已经年届六十岁的努尔哈赤,终于不再对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任何掩饰——
  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发布了著名的《告天七大恨》文告,宣布:大明帝国根本就是女真人所有苦难的根源。这时,假如有人询问努尔哈赤,他一生中最为痛恨的人或事是什么的话,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大明帝国和那些汉人。
  平心而论,努尔哈赤的这种感情并非全无道理。原因是我们帝国政治中的一切权谋智术、阴毒狠辣并不仅仅是针对汉人的,在对付异族人士时,这些招术使用得可能更加彻底、更加无所顾忌。在那些堂皇的官修正史中,谈到对付边疆部族时,“捣巢”、“灭之”、“斩杀”、“犁庭扫穴”之类字眼几乎比比皆是。由此,仇恨应该不难累积起来。长期以来,从未受过人文主义训练的汉人,坚定地以天朝上国、上帝宠儿自居的心态,能够令“奴虏”——努尔哈赤们感受过多少屈辱,似乎也很容易想见。在当时的汉语资料中,就连努尔哈赤的中文名字,都要写成——奴儿哈赤。这种无聊的心态,确曾是当日帝国臣民中的普遍情状。不以平等之心待人,还想不受到报应,恐怕就应该被看成是没有天理。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努尔哈赤这种痛恨的感情可不是说说而已。他对辽东汉人采取的基本国策,或者说,努尔哈赤的核心治国理念——“诛戮汉人,抚养满洲”(《清太宗实录》卷六十四),应该是这种感情的具体体现。
  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细则,则大体可以用两条概括:
  其一,以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为主,辅之以暴力胁迫其为奴;或者翻过来即为其二:以暴力胁迫其为奴为主,以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为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情境下,这两种方式被交替使用着。有证据表明,这一治国理念和政策确曾得到过坚定的执行并持续了很久。可能直到努尔哈赤死后,才在他的继任者那里得到改变。
  用今天的概念,这种情形可以被表述为,努尔哈赤从一个争取民族独立与尊严的战士,变成了犯有反人类罪的甲级战犯。
  

努尔哈赤速写(6)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牛顿力学定律在社会生活中同样适用:有一个作用力,就有一个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其当日,努尔哈赤这种毫无疑问的过激反应,大约可以反证他们曾经遭受过痛苦与屈辱的深重程度。
  然而,事情的复杂之处在于,当时,辽东地区的人口分布,汉族人口约占90%上下,女真、蒙古等部族人口约为10%左右。为了抚养10%的同族人口,诛戮——屠杀90%的异族。即便是怀有深仇大恨,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此种情形都很难被认为是富有胸怀和智慧的表现。若仅仅因为有能力、有实力杀人,或者叫富有军事才华,便要被颂扬为“伟大”或“雄才大略”的话,这种赞美甚至这些词汇本身,也就称得上是令人作呕了。
  应用上述史实,大体可以知道,为什么努尔哈赤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三十六年,尚且不能完全统一女真各部,经过四十四年,还无法迈过宁锦防线,进窥山海关了。这样的统一战争,若打起来不艰难、经历的时间不漫长的话,也应该叫没有天理了吧?
  知道了上述情形,自然也就不难了解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的秘密了。
  在努尔哈赤时代,女真人主要以渔猎为生,在山林水草肥美之地,各随血亲族党屯寨居行。女真人不论男女都必须参加射猎,只留养育婴孩的妇女留守驻地。他们的谋生技能与军事技能相一致,生活形态与战争形态相一致,生产条件与战斗条件相一致,遂形成全民皆兵的社会。他们不同部族之间各居一方,彼此间视弱肉强食为常态,不同族群间同类相残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或特殊的心理障碍。
  女真人行猎时,采用群体围猎的方式,经常以十余人为一个射猎单位。他们每人出箭一支,各自说明其射猎计划,为众人所赞成者,就被推举出来,负责掌握所有箭矢的分配和使用,成为该团体的指挥者。其余人必须服从调度,不许离队越伍擅自行动,否则指挥者有权力将其处死。女真语称此小组为“牛录”,据说是“箭”的意思;称众人推举的指挥者为“额真”,意思是“头儿”、“主子”。射猎结束后,猎获物按照大家的表现集体分配。遂成为血亲族党部落的基本射猎单位,既适用于针对大自然的战争,也适用于针对人类的战争。
  每年秋季,野兽即将过冬而最为肥美之际,将进行一次大规模围猎,部落中所有“牛录”均须参加。届时,每牛录各出箭一支,选出一个大“牛录额真”,为此次大猎之总指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