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知青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怀着激奋的心情来到了试验场。
  接见我的是该场人事科的邝湘同志。她简单地问:“你到这里做什么?”
  我拿出邓汉同志的介绍信和以前他们场里给我的鼓励信,并向她说明我想学习些有关农业的科学知识。她打量了我一番,看我穿的一身农民衣服,就说:“我不认识什么邓汉同志,为什么信内只盖私章?”我说:“介绍信的信封上盖有公章。”
  她又盘问着:“你为什么到工务段里来?”
  我又详细地把自己在研究中的困难说了一遍。她心不在焉地听着,最后摇摇头说:“人民政府发给我场的经费,只供给我们使用,怎能抽一部分给你另外开支呢?我们也不能抽一套工具给你单独试验,你希望在我场学习,你带来了生活费吗?你怎么不经过县里选派,自己就跑来了……工具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我们不能解决,好吧,就这样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榜样的力量(6)
她既不好好看介绍信,又不好好听我的解释,也未请示他们的领导上,就这样不由分说地把我拒绝了。我想,他们场里在给我的信上,不是说“如果有困难,我们将尽最大力量帮助解决”,为什么她竟采取这样的态度呢?
  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住处。我躺在床上,急得连饭也不想吃。
  这时,邓汉同志又来找我,他已看出我的苦闷,赶紧问我“结果怎样?”我默默地摇了摇头。接着把这趟不愉快的访问详细告诉了他。他想了一会儿,鼓励我坚信党和政府一定会支持我的,并叫我写篇稿子给《南方日报》,要我“狠狠地批评她一顿”。
  对,当天我就给《南方日报》写了一篇批评稿。三天以后,未见回音。邓汉同志要我自己到《南方日报》跑一趟,“直接找他们谈谈,也许能解决问题”。
  到了报社,读者来件组的陆梦羊同志接见了我。可是,他还没把我的情况摸清楚,就把我当成不安心农业生产,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帮助我解决“思想问题”,并批判我想知道丁颖同志(著名水稻专家)的“千粒穗”经验是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我向他解释后他才说:“好吧!你先回去吧!你的意见和要求很不小,我们得再考虑考虑,以后再帮助你解决。”
  三天又过去了。在邓汉同志的鼓励下,我又一次到报社去。这次,他们替我给广东农业厅的负责同志写了封简单的介绍信。
  我拿着这封介绍信到了省农业厅,我把信交给传达同志,等了一阵,传达同志出来把原信交给我了。信上用红毛笔批了这么一句:“华南农学院李副院长接洽。”
  我拿着这封信到了石牌,见到了华南农学院李沛文副院长。李副院长很热心,听了我的要求和意见后,他表示愿意帮助我。并介绍我到省农业试验场稻作场参观了丁颖同志的“千粒穗”的标本(只是看了一下,因没有人详细讲解),帮助我找学习的地方,但由于当时的确有些客观困难,都没有成功。
  我想,我是个青年人,青年团的组织一定会帮助我的。在这期间,我到过青年团华南工委两趟。可是组织部的温玉清同志简单地说:“这是农业厅的事,你还是去找农业技术部门吧。”
  就这样,我白跑了一趟广州。回到家以后,我的心很久都安不下来……
  后来,他的母校罗定中学的行政部门和师生们闻知此事,为他送去一些实验用器材和书籍,才使他将实验进行下去。杨明汉:《仅仅是开始》,《中国青年》,1955年第10期;《冷淡与打击——记杨明汉在革新技术中的遭遇》,《中国青年报》,1955年4月14日。
  1954年11月,他的实验终获成效,广东省农业厅厅长、华南农学院院长即上面提到的著名水稻专家丁颖等人闻讯后,先后到他村里参观了水稻实验田,肯定了他的成绩,也帮助他解决了许多具体困难。杨明汉从此名扬全国,他于是月入团,被评为农业技术革新能手、先进知青典型,各省、市团委也纷纷发出通知,要求青年学习他的先进事迹。
  动员的框架就这样大体搭起来了,以“活生生的”先进知识青年典型来教育青年,是这个框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典型不是天生的,它需要组织按照当时政治上的需要来发现和培养,而一个普通青年一旦成了典型,他也要根据组织的需要来成长,在那种能够把“做党的驯服工具”作为口号公开喊出来的气氛下,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不正常。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条可行的道路(1)
在这场运动中,全部工作的重点,都是落实在“动员”二字之上的,就是千方百计把青年动员回乡。从这点来说,到1956年春为止,工作的进展情况还是顺利的,这与当时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草案的公布以及随之进行的夸大宣传很有关系,很多青年思想中产生了农村就要跨入社会主义、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错觉。
  截至1954年10月为止,据辽宁、河南等11个省、北京等3个直辖市和湖北、四川两省部分县、市的统计,初中毕业生已经从事生产劳动或参加其他工作的有77000余人,占不能升学人数的78%。另据辽宁、北京等7个省、市和江苏等4个省的部分县、市统计,高小毕业生从事工农业生产或参加其他工作的有446000余人,约占不能升学人数的685%。没有就业的,大都是家住城市的年纪较小的学生。
  从参加生产劳动的具体情况来看,不能升学的高小毕业生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其次才是从事工业生产。如辽宁、吉林、陕西、青海、甘肃5省已经从事生产劳动的27万多名高小毕业生中,将近88%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工业生产或其他工作的只占121%。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在工业发达的省市或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省,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数就较多,如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业生产的占从事劳动生产或其他工作的636%(参加农业生产的只占64%),旅大市达到895%。与此相反,在互助合作运动发展较快而工业不甚发达的河南省,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只有约17%从事工业生产,其余绝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国家从中总结出了这条动员知青务农的道路是可行的,今后不仅是对高小毕业生,就是对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除了动员一部分从事工业生产外,也主要是组织他们去从事农业生产###党组关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报告(1955年),《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对于1954年各省回乡知识青年的具体情况,报刊公布的数字是零散的。今略举几例:吉林省,应届高小毕业生中,参加工业生产的有4750人,回乡务农的有68776人,大多数在互助合作组织里担任各种职务。河南省,1954年高小、初中毕业生投入农业生产的有15万余人,另有13000余人参加了郑州专区举办的农业技术训练班。又如华北,到1954年为止,已有大批高小、初中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和互助合作组织,其中蓟县1953年、1954年两年据不完全统计有1700余人《华北大批高小和初中学生参加农业生产》,《人民日报》,1954年5月17日。;山西朔县1953年曾有350多名小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山东省,三年来已有30余万农村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占三年高小毕业生总数52万的大半,其中文登专区7万余名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中,在乡的6万名左右,绝大部分参加了农业生产。莱阳专区据不完全统计,1953年高小毕业生有34000名,其中24400余名参加了农业生产《山东三十余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人民日报》,1954年5月26日。。总之,从地区来看,大抵北方比南方为多;而从文化程度来看,是“大批小学毕业生,很少初中毕业生,甚至没有高中毕业生”《人民日报》1957年4月8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

一条可行的道路(2)
要统计这一时期回乡中小学毕业生的准确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仅是因为缺乏统计资料,而尤其是因为这批人的流动性特别大,有人虽回乡,并未参加农业生产,有的是回乡自学以准备来年的升学考试,有的在当地找到工作,有的女青年后来又嫁到城市等等。然而不容否认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确实投入了农业劳动,而且在互助合作运动中成为一支“可以依靠的突击力量”。据###1955年在团中央召开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的报告:在现有的6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有青年17亿人,其中担任社长、副社长、社务委员、会计、生产队长、技术员等职务的骨干分子有290万人。据团中央办公厅工作组印发的《莱西县在乡高小毕业生工作调查报告》提供,农业合作社的前景吸引着这批学生,在该乡1954年毕业的3000余名学生中,在合作社、互助组中任干部的有783人,还有1335人担任了宣传员、教师、卫生员等。报告认为问题在于高小毕业生太少。莱西县一共10余万农户,按一个合作社(指初级社)25户计,全县应建4000多个社,以每个社平均设置会计、技术员、计账员等各一名计,就需要20000多人,在合作化程度较高的乡,高小毕业生已呈“供不应求”之势。此外如吉林省舒兰县,1954年参加农业生产的3892名中小学生中,入社入组的有3789名,其中任社主任的9名,任互助组长的64名,任会计、记账员的1789名;山东省荣成县的198个农业社会计中,高小毕业生占103人,等等。后来名闻全国的劳动模范吕玉兰、周明山等,就都是十几岁就当了互助组、合作社的干部,徐建春更是典型的例子。
  然而,将青年动员回乡,未必意味着这场运动就获得了成功。从直接效果来说,回乡只是第一步,回乡之后是否能够巩固住,才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